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建築——歷史風格特徵

中國古建築——歷史風格特徵

中國古建築體系自形成至今,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雖然建築體系和風格上整體變化不很顯著,但隨著漫長歷史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進步,以及不同歷史階段外來文化藝術的影響等,中國古建築仍具有較明顯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從現存唐代木結構建築至明、清大量建築,可明顯對比發現,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演變具有歷史時代風格特徵。

無論從建築整體藝術風格到細部做法,從營造工藝到建築材料的使用以及木結構構造的變化等,都能反映中國古建築的時代特徵。

以下從幾個較明顯特徵及建築藝術風格上簡述,使人們對中國古建築歷史時代風格特徵有初步認識和了解,對以後深入學習,掌握中國古建築的時代特徵起到提示,引導作用。(簡述以官式建築為依據)

大木構件尺度和截面外形的時代特徵

大木構件反映古建築時代特徵,較為明顯之處是構件尺度變化和構件截面外形的變化,尤其當歷史跨度較大時更為明顯。

1.大木構件尺度變化時代特徵

(1)柱高比例的變化。施用斗栱的建築,其柱高因斗栱尺度的變化給柱高尺度比例也帶來變化,早期建築斗栱尺度較大,柱高尺度相對較小,如元代以前的古建築。明清以來,斗栱尺度漸小,建築的柱高尺度加大。其柱高尺度的時代特徵規律是:柱高尺度隨斗栱尺度變化,早期建築柱高尺度相對較小,宋、元以後柱高尺度漸大。如下圖:

斗栱與柱高尺度變化

斗栱與柱高尺度變化

(二)梁類構件截面的高、寬(厚)比例。早期建築梁類構件較「高瘦」,受力合理,更符合現代力學原理;元代以前建築的梁類構件高度比一般約為2:1-3:2,晚期建築梁類構件較「肥胖」,尤其清代建築的梁類構件近似方形。其高寬比約為5:4-6:5,從力學原理角度上講極不經濟。如下圖:

2.大木構件截面外形的時代特徵

(1)柱子,元代以前建築的柱子柱頭部分大都施「卷殺」。宋代多將柱子外形做成「梭柱」,而明清建築的柱子柱頭部分不施「卷殺」,只將柱子施以「收分」,柱頭端部的柱楞施以局部「卷殺」或作「壓楞」處理。如下圖:

(2)梁類構件截面高寬比例。如上所述,早期較「高瘦」,明清較「肥胖」,而梁類構件的截面形狀和外形也具有時代特徵,像宋、元時期的梁栿有時對梁身施以「卷殺」,有的梁身向上「起拱」,呈規則曲線狀。而元代建築梁栿多利用原木的形狀,靈活運用在梁架體系中,尤其梁背多保留原木形狀。明清建築的梁、枋截面形狀稜角平直規整,形狀較僵化。如下圖:

梁類構件高寬比例變化

柱、梁、枋等木構件的外形和截面的高度比,反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營造特徵和工藝技術。

宋元時期梁類構件外形及截面特徵

宋元時期梁類構件外形特徵

斗栱的時代特徵

斗栱是反映中國古建築時代特徵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是古建築鑒別建築年代的重要依據。斗栱的時代特徵主要體現在斗栱的體量尺度大小、斗栱的構造組成、斗栱的施用部位、斗栱施用的疏密、斗栱構件外形的細部構造做法等。

1.斗栱體量大小

斗栱體量尺度的大小包含兩個尺度含義,一是整組斗栱占建築正立面(柱身部分)的尺度比例大小,二是斗栱構件的體量大小,二者基本是統一的。斗栱體量大小的時代特徵,其基本規律是從漢唐至明清.越「早期」的建築,斗栱體量越大,越「晚期」的建築,斗栱體量越小。早期斗栱體量較大,斗栱健碩、蒼勁。而晚期的明清斗栱快變得纖巧、玲瓏。如下圖:

唐代斗栱

宋代斗栱

遼代斗栱

明清斗栱

2.斗栱施用的疏密

斗栱施用的疏密是斗栱最易觀察到的時代特徵之一.與斗栱體量大小的時代特徵規律基本相同。早期建築斗栱施用較稀疏,一般只施以柱頭科(柱頭鋪作)和角科(轉角鋪作),較少施用平身科(補間鋪作),或施用攢數(每一組斗栱單位)極少的平身科。自宋代以後,建築上施用平身科斗栱的攢數逐漸增多,到明清時期,平身科斗栱施用非常叢密。因此斗栱施用的多少反映了建築營造的歷史時期,更體現古建築時代風格。如下圖:

梁思成先生對歷代古建築造型所繪製的一個發展流程圖

3.斗栱的施用部位

斗栱施用部位的變化,也是斗栱和古建築時代特徵的重重要依據。斗栱施用部位主要是梁架部分起到結構功能的斗栱和藻井等裝飾部位施用的裝飾性斗栱。更能反映時代特徵的是施用在結構部分的斗栱,結構部分施用的斗栱分外檐斗栱和內檐鬥鬥栱,外檐斗栱施於各層檐柱之上,這是中國古建築施用斗栱的固定部位,不是判別斗栱施用部位的時代特徵依據。內檐斗栱施用於室內梁架間或梁架節點處,內檐是否施用斗栱或施用斗栱多少,是體現斗栱施用的時代特徵。斗栱施用部位的一段規律是:早期建築內檐梁架上施用斗栱較多,元代以後內檐梁架上斗栱施用漸少,大約清中期後內檐梁架上斗栱已基本不再施用。

山西五台縣佛光寺大殿間架結構

宋《營造法式》廳堂間架結構

外檐斗栱施用部位示意圖

4.斗栱構件外形的細部構造做法

斗栱外形細部,可從斗栱構件的外形做法觀察判別,如斗栱的昂嘴外形做法,大斗及散鬥鬥底細部外形等。斗栱構件外形的細部做法和斗栱構造組成特徵,要想深入了解掌握,需要掌握一定的斗栱知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日後在學習和實踐中長期積累,才能對斗栱的時代特徵有更準確的把握。

舉例:溜金斗栱

木裝修的時代特徵

木裝修的時代特徵和風格主要體現在門、窗、天花、藻井的做法和形式,仔屜欞條花心的繁簡,雕刻的運用等方面,既有較直觀的特徵又有很多細微特徵不易察覺,相對而言門窗上的欞條條花心形式,藻井的造型做法,天花做法風格的變化等,對了解木裝修的時代

特徵較為直觀。

木裝修從早期到明清的時代特徵規律是:由簡到繁,從實用質樸到實用兼顧裝飾,並越發精美或華麗。

1.門窗仔屜欞條的變化及時代特徵

唐代門窗欞條以直欞條為主(直根窗),條相對較粗。宋代以後仔屜花心的欞條組合漸豐富,除直欞欞條外,仔屜欞條出現了「四斜球紋」、「古錢紋」等多種花紋的欞條組合。而且在一些複雜花紋組合的根條上運用雕刻技術。明、清時期,仔屜欞條的紋樣組合更加豐富精美,在一些精美複雜的花紋欞條上使用大量雕刻手法。明清時期直欞窗欞條比唐代時期要纖細,並增多了橫向欞條(稱碼三箭)。明清時期的仔屜花心形式,有簡潔的直欞條,正或斜方格,以及更富裝飾性的步步錦、燈籠框、冰裂紋等等,還有宮殿、寺廟等重要建築門窗使用的高等級仔屜花心,其根條組合為菱花圖案。

唐代南禪寺直欞窗

金代:山西大同善化寺三聖殿直欞窗

明代直欞窗

清正方格窗

清三交六椀菱花窗

2.藻井造型做法的時代特徵

藻井的時代特徵主要體現在造型特徵和構造做法上,現存木構藻井仍有宋、遼至明清時期的實物。遼、金時期藻井有直接在方井之上安裝斗八井,如獨樂寺觀音閣及華嚴寺薄伽教藏殿的斗八藻井。更多的是在方井與斗八井之間施以斗栱,如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佛宮寺釋迦塔及永樂宮三清殿。也有在方井斗栱之上做天宮樓閣承托上部的八角井,如山西應縣凈土寺。遼、金時期藻井的方井變八角井所形成的三角部分較小,只有四個「角蟬」,而且不施斗栱。而明清時期的藻井方井與八角井間的「角蟬」部分面積較大,由三角形和菱形木格組成,其內四周施用小斗栱並在天花板上雕刻龍風等圖案。如北京的智化寺、故宮太和和殿等。明清以前的藻井八角井上多施斗栱,明清時期八角井漸不施斗栱(智化寺),也有把八角井與斗八內併為一體,全部做成層層疊落的斗栱,如景縣開福寺。早期宋式藻井的斗八做成八瓣,背板做菱形或其他形式的網格狀,之後藻井斗八多變為圓形稱圓井,其圓井內多用斗栱疊落(善化寺、景縣開福寺等)。到明明清時期圓井滿雕雲龍。

藻井頂部施明境,早期多繪雲龍,之後漸施雲龍飾。從元以後到明清時期、藻井日趨精巧,營造中運用雕刻工藝漸多。

故宮藻井

佛宮寺釋迦塔斗八藻井方井與八角井之間施用斗栱

3.天花做法的時代特徵

天花在裝修中也是頗有時代特徵的部分,而且從外觀形式上較易察覺,不同時期的風格特證。古建築常用的天花有平暗、平棋(明清稱支條天花)、木頂格,還有海墁天花和與木頂格類似的棚頂用紙裱糊的天花。

故宮角樓內天花

太廟貼金天花

屋頂脊飾的時代特徵

中國古建築屋頂脊飾在造型和紋飾上隨不同歷史時期有所變化,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徵。

上圖一:南禪寺唐代鴟尾

圖二:唐代時期脊飾、鴟吻

圖三:宋代脊飾 、吻獸

上圖一:宋代正脊脊飾、吻獸

圖二:遼金時期鴟吻

圖三:元代脊飾、吻獸

柱基、彩畫、牆體時代特徵

(1)柱礎的時代特徵,主要體現在造型和有無刻及雕刻紋飾的變化上。

(2)彩畫主要時代特徵反映在彩畫形式、色彩和紋飾特徵方面,現存實物中明清彩畫保留較多。

(3)磚砌牆體時代特徵相對不易覺察,其時代特徵主要是砌築做法和磚的組砌形式有所變化。明代以前很多較重要建築的牆體不全部用磚砌築,而是用磚和土坯或夯土的合做法築牆。明代及清早期官式建築牆體的組砌形式常採用「一順一丁」,即「梅花丁」形式。

1.柱礎的時代特徵

柱礎的時代特徵,主要體現在造型和有無刻及雕刻紋飾的變化上。

柱基樣式

本圖6張圖片,上為:宋代柱礎;中間左一為遼代柱礎;中間右為金代柱礎;最下2圖為元代柱礎

2.彩畫主要時代特徵

彩畫主要時代特徵反映在彩畫形式、色彩和紋飾特徵方面,現存實物中明清彩畫保留較多。

唐彩畫

宋彩畫

明彩畫

清彩畫

3.磚砌牆體時代特徵

磚砌牆體時代特徵相對不易覺察,其時代特徵主要是砌築做法和磚的組砌形式有所變化。明代以前很多較重要建築的牆體不全部用磚砌築,而是用磚和土坯或夯土的合做法築牆。明代及清早期官式建築牆體的組砌形式常採用「一順一丁」,即「梅花丁」形式。

建築材料和工藝技術的時代變化

建築材料和營造工藝技術的發展變化,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而變化的,這是人類營造建築的發展規律,中國古建築也離不開這一客觀發展規律,所以我們了解中國古建築也應認識到,建築材料和工藝技術的採用會隨社會的發展而產生時代變化。

1.夯土材料和技術

商朝已有版築牆和夯土地基,夯土技術已應用,以後各朝代夯土技術逐步發展,夯土技術採用灰土工藝到明代有較多應用,而將灰土工藝用於建築基礎部分是從清代開始大量使用的。

2.柱礎石,石材的使用及工藝技術

商朝時期採用天然卵石為柱礎石,這是以後演變為柱礎石的錐形,到漢代已出現柱石,柱礎石的形式已有覆盆式,也有蓮瓣帶雕刻形式。隋、唐時柱礎與前代覆盆和蓮瓣雕刻形式大體相同,只是造型較矮平。此時期石制欄杆已用在重要建築台基上。在石結構技術上,隋代已能夠全部用石材構建橋樑。宋代石構技術發發展顯著。建造了多座體量巨大的石結構橋樑。宋、遼、金時期除建築台基、橋染外,磚塔塔身也採用部分石材,有些塔則全部用石材建造。宋、遼、金時期柱礎形式和雕刻更多樣化,建築上大量使用石柱,石材雕刻技術進一步發展。明、清時期,石材在建築上的使用更加廣泛,技術更精甚,有些建築全部用石材營造,如石牌樓、牌坊等:石構件上採用更多的雕刻工藝.石雕刻更加精美。

3.木結構.斗栱的工藝技術

春秋時期已有梁、柱木構架技本術,秦、漢時期木結構技術漸完善,已形成中國古建築,木結構體系,較多採用拾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結構形式,斗栱也用於木結構體系中。兩晉、南北朝的木結構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建造了更多的木塔,斗栱已用兩跳華栱承托出唐代營造技術的進步,已經初步形成以「材」為標準控制木構架各種構件尺度,使木構件之間具有一定的比例關係,唐代末期斗棋已造「下昂」。宋代頒布《營造法式》使木構件製作技術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明確了木構件製作以「材」為標準的建築模數斗栱、大木構件加工製作作更加標準化、定型化。宋、遼、金時期隨著木構技術的進一步提高,營造了很多核閣建築和樓鬧式木塔,出現了一些「減柱造」木結構形式,斗栱的補間鋪作增多。

宋代木構技術對以後的元、明、清木構技術都有重要影響。元代在木構技術上,一些建築為功能需要,仍沿用金代「減柱造」技術,而元代「減柱造」技術運用更靈活活,並與「斜桃(梁」結合,構成很多靈活的梁架構造。「減柱造」和「斜栿」構造是元代本構技術的特徵之一。明清官式建築的木構柱網和梁架較規整,梁架簡潔,整體性強;斗栱排列更叢密,內檐木構架節點處的斗栱逐漸減少,節點構造簡單牢固。明代官式建築已高度標準化,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使清代中、晚期的的建築更加定型化、制度化,並規定了「鬥口」為大木權衡尺度的標準模數。

4.瓦的使用變化

西周時期已出現筒瓦、板瓦,戰國到漢代時已大量使用筒瓦、板瓦。南北朝時出現了琉璃瓦。只有黃綠兩色。隋、唐時期琉璃瓦又出現了藍色。宋、遼、金時期琉璃瓦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屋頂出現用琉璃瓦與青瓦搭配使用的剪邊做法。元代繼承宋、金時期屋面做法,重要建築使用黃綠兩色琉璃剪邊或聚錦做法。明清時期瓦的生產量提高,民間建築屋頂用瓦為普遍,琉璃瓦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以前。宮殿、壇廟和其他重要官式建築跟多使用琉璃瓦、琉璃剪邊和聚錦屋面更為多見。

5.磚的使用及磚砌體的工藝技術

戰國時磚的種類已有空心磚、方磚和裝飾性條磚。此時磚多用於台基、地面,較少用於牆身。戰國至漢代墓室多用磚砌築,並出現了「發券」和和「穹隆」頂技術應用於墓室。兩晉、南北朝時,磚的使用更廣泛,已出現磚鋪散水,磚石結構技術進步顯著,開始用磚造塔,如河南登封嵩岳寺磚塔。隋唐時,用磚造塔建墓增多,開始用用磚的營造技術,仿木構形式建塔,此時已出現綠琉璃磚。宋代,磚的生產比唐代增加,很多城市已用磚砌築城牆,用磚鋪設城內主要道路。

宋、遼、金時期磚石結構技術取得巨大進步,這一時期也是歷史上建造磚塔最多的階段。明清琉璃磚生產技術、工藝更加成熟,能生產出仿木構件的琉璃磚和琉璃斗栱,用在琉璃塔、琉璃牌樓、琉璃影壁和琉璃花門等建築上。

建築藝術風格的時代特徵

中國古建築在幾千年的發史中,受到經濟、工藝技術、文化、宗教、自然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建築藝術風格逐漸演變,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特徵。

1.組群和院落式建築

組群和院落式建築的布局,空間序列的組織,對比村托手段的運用,烘託了主要建築,使得組群和院落建築體現主、從的藝術風格。如明、清時期宮殿等組群建築在空間組成和立體輪第上統一中有變化,體現了中國古建築在空間處理上的藝術成就。

2.單體建築

主要體現在:

(1)台基、柱身、屋頂三部分的尺度比例關係變化。

(2)木構件截面的尺度比例和各種構件之間尺度變化。

(3)斗栱在建築中所佔的比例尺度變化,斗栱構件尺度大小變化。

(4)屋面舉折變化,屋面由線和檐口曲線及角變化。

(5)屋脊、屋脊飾件的造型變化。

(6)屋頂形式的發展演變。

(7)色彩運用的變化,彩畫形式和紋飾的演變。

(8)建築紋飾圖案的變化。

(9)建築各部位採用雕刻的變化和雕刻紋飾的變化。

(10)木裝修形式的演變,木裝修門、窗欞條花格的變化,木裝修中雕刻運用的變化。

(11)建築材料採用的變化表現出建築質感的變化。

(12)營造技術工藝的發展給建築帶來的變化。

3.建築遺存和實物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藝術風格表現出剛勁、雄渾而又不失秀麗柔和的特徵。這時期收佛教藝術傳入影響,在建築和石窟的雕刻和壁畫上,運用了很多印度、波斯、希臘傳入中國的裝飾紋飾,如:火焰紋、蓮瓣、卷草、瓔珞、飛天等,對後世的建築雕刻和彩畫紋飾影響深遠。

本文來源:薛玉寶《中國古建築概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當逸事 的精彩文章:

恭賀:太上老君天尊聖誕
傳奇的歷史文化

TAG:武當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