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韋榮慧:好地方在山那邊

韋榮慧:好地方在山那邊

韋榮慧簡介

韋榮慧,苗族,貴州雷山人,民族服飾設計師、策展人。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三苗網顧問。策劃和負責多次「多彩中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對外展演活動。

一、為什麼總想去山那邊

我的家鄉在被譽為苗族文化中心的貴州省雷山縣達地鄉上馬路苗寨。父母因工作忙,我出生8個月就被送到了住在達地老街的外公、外婆家。

老街,是五十年代達地鄉政府所在地。周圍一帶都是苗族、水族、侗族、瑤族等多民族聚居區,惟獨老街以漢族居多。老街的四周,除了山還是山。在老街,最熱鬧的是趕場。每逢趕場時,當地各族男女老少穿著不一樣的服裝,操著不一樣的語言進行物資交流,那場面是我一生難以忘記的。在這些人群中,有一個住在老街山那邊的團體,他們常常是十幾個人或者更多的男男女女,平時身穿亮布衣裙,節日時他們穿白鳥衣吹著蘆笙來趕場,很獨特。老街的小夥伴們帶有輕視和侮辱的稱呼他們是「苗子」。有一天,我在家裡念一首有關「苗子」的順口溜時,外公突然嚴肅地對我說,你就是「苗子」!

外公的話刺激了我。我幼小的心靈,受到前所未有的震動。

那時,我強烈地怨恨我的漢族媽媽為什麼嫁給了爸爸這個「苗子」。否則,我怎麼也會成了「苗子」呢?這個詞一直是我心中的痛。於是我一直想去山那邊,想知道住在山那邊的人(苗子)到底是誰?他們從哪裡來?為什麼與老街的人不一樣?

我大學畢業工作後,有幸在父母的幫助下,如願地去了山那邊,開始了對住在山那邊的人的調查。完成了我的第一個田野調查報告《達地正苗考——也蒙村苗族社會調查》。

也許,就是這個調查報告,為我送來打開認識苗族這扇大門的鑰匙。

之後,當我有能力穿越時間的隧道,去追溯我的民族的源頭,認識我的民族的先民,體會我的民族的歷史,我不能不被它深深地感動。

二、關於「好地方在山那邊」

苗族的歷史,是一部苦難的遷徙史。對此,史料有太多的記載。大學畢業後,得益於師從著名苗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胡起望先生、李庭貴先生、李金池先生和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慧琴先生。

摘錄著一堆堆的卡片,我的眼前,常常出現那個異常悲壯的場景:

在濃濃的陰雲下,在蕭蕭的寒風裡,我的苗族先民成群結隊,扶老攜幼,帶著心靈上的巨創和精神上的重荷,眼含熱淚地、一次又一次地告別自己辛勤建造的家園,踏上向西向南的艱辛之路。在苦苦的、長長的跋涉中,他們或許不知道究竟還會有什麼苦難和不幸在前方等待著他們,但是,他們肯定知道,他們會直面苦難和不幸——因為,任何苦難和不幸都不可能摧垮他們頑強的生命力!

苗族古歌唱道:

我們離開了渾水/我們告別了家鄉/天天在奔跑/日日在遊盪/哪裡才能生存啊/哪裡是落腳的地方……

這是從流淌著血的心的深處流淌出來的歌聲。

然而,又不僅僅是悲傷。

即使是最悲傷的時刻,他們也沒有放棄對「好地方」、「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日月向西走/山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好生活就在山那邊。

苗族的大遷徙,在中國乃至世界民族歷史中是極為罕見的。一位國外的民族學家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

所以,在策劃《苗族歷史文化特展》時,我毫不猶豫地將「好地方在山那邊」作為展覽的名稱,既是對苗族遷徙歷史的回望,又是對苗族未來的希冀。也是基於我對我的民族的生活態度的認識。

三、關於「穿在身上的史書」

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

有專家做出這樣的評價:「……沒有文字的苗族,在凝固於服飾上的花紋圖案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苗族服飾圖案充分地展示了它本身文字文化的史料價值,因此,說它是一種象形文字也不為過。」

就這樣,苗族 「以針為筆、以線為墨、以布為紙」,把自己民族的千載傳奇和先輩的蹉跎歲月,把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把自己的苦難、回憶和緬懷,都寫在了自己的服飾上。

在苗族的服飾中,普遍流行著飾有江河圖案的裙子,被稱為「遷徙裙」,一般為老年婦女所穿。它的裙面有81根橫線,分為9組,每組9小條。當初,蚩尤所統帥的九黎部落有81個氏族,當地人自稱就是這81個氏族中的1個氏族的後裔。由於長時間遠距離的遷徙,這一支系就在裙面上綉制81根橫線,以示不忘族源。還有一種「三條母江裙」,裙面綉染有三大條橫線,代表其祖先遷徙經過的黃河、長江和嘉陵江。「七條江裙」則為紀念祖先遷徙中所跋涉的七條僅次於黃河、長江的河流。

在黔東南地區,苗族婦女都要在花衣衣裙的披肩和褶裙沿的圖案中銹上兩道彩色鑲邊的橫道花紋,其象徵意義同樣也是黃河和長江。

其實,只要走進苗寨,反映苗族歷史的圖案隨處可見。

我曾經久久地駐足於一件綉有牡丹花圖案的湖藍色的苗族服裝前——我知道,這服裝上的湖藍色所表達的,一定就是苗族先祖曾經生活過的中原地區的一望無際的田野或湖泊,而在服裝上綉上苗族今天的家鄉並不生長的美麗的牡丹花,肯定就是用來紀念他們輝煌的先輩們曾經是中原文化的擁有者——雖然現在他們已經遠離了中原。

每逢這樣的時候,我的心就會倏然一顫。

我想,這些內容應該體現在展覽之中。因為,在全世界的2000多個民族中,恐怕只有苗族讓自己的服飾承擔了沒有任何服飾能夠承擔的沉重使命,並最終讓它變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

四、關於苗族文化遺產

2003年10月,法國中國文化年在巴黎隆重開幕。我所就職的中國民族博物館打造的以全面展示中國民族服飾文化魅力為主要內容的《多彩中華》項目,登上開幕式和盧浮宮的舞台。為《多彩中華》開場的,就是美輪美奐的苗族服飾。

次年,在中國法國文化年開幕之前,我受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的委託,承擔了為法國總統希拉克及夫人設計製作中國服裝及飾品的任務。我將苗綉藝術應用於設計製作之中,受到希拉克總統的高度讚譽。

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服飾文化中的瑰寶。許多人都認為,苗族服飾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服飾之一。特別是當人們走進節日中的沸騰苗寨,置身於身著千姿百態、流光溢彩的苗族服飾的人流之中,感受苗族古樸厚重、魅力四射的服飾文化,不能不有一種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感覺,並在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撼。那是一場視覺的盛宴,一次感情的陶冶。

我總以為,在這個世界上,大概沒有一個民族像苗族這樣,把服裝、刺繡和銀飾看得如此重要和神聖。苗族女性一生中用於縫紉、刺繡的時間之多,大概也沒有其他民族的女性可以相比。一代又一代的苗家女性,用針線編織著她們的事業。就像用一桶桶水,去匯成一條江河;就像用一捧捧土,去築成一座山巒;就像逶迤連綿的苗嶺,千年來默默無言,卻向世界奉獻了神奇與美麗。而從一代又一代苗家銀匠的手中流淌出的豐富多彩,天成一韻的堪稱中國乃至世界之最的各式銀飾,就像一首銀色的詩篇,美麗、純凈、雋永,千古流傳,百讀不厭。

除了服飾、銀飾,苗族在許多方面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早在中華文明開創之初,與炎帝、皇帝並稱「三祖」的蚩尤帝就曾率領苗族先民,為中華文明做出了農耕稻作文明、苗醫苗葯文明,傳世說等。有關這些創造都有文獻和考古遺存證實。苗族的建築、飲食、音樂舞蹈、民間文學、節日文化、蠟染等也都被列入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苗族對中華文化和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我想,這一些,正是此展覽的重點和亮點。也是最能吸引觀眾之處。

五、關於苗族的價值觀文化體系

我工作在北京,但每次回家鄉感受最深的,就是既古老又現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在家鄉的生動體現。

心身的和諧,人際的和諧,天人的和諧,是人類面臨的嚴峻問題。面對日益嚴峻的自然生態的惡化、傳統文化的肢解與消失、人之間感情的疏遠、精神的空虛、信仰的迷失,人類在焦慮中追問:何處是心靈的樂土?在哪裡能找尋那迷失的共同的心靈家園?而苗族的蝴蝶媽媽的古老故事,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最後的槍手部落芭莎人千百年信奉的「生也一棵樹、死也一棵樹」的傳統生死觀等這一切,都在詮釋著對自然的敬畏和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共生共融。

安祥、寧靜、快樂,對歷史不耿耿於懷,對自然豐物取之有道、用之有節,創造和構建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的和諧,這都是苗族的可貴之處。他們以頑強的意志和執著的精神堅守著祖先的遺訓,靠自己的心鎖來約束自己的傳統道德,在來勢兇猛的外來文化衝擊下,依然保持著一份純真,守望著一片寧靜,愛護著一片和諧,讓每個來到這裡的人動容、流淚。

也正因為如此,苗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和苗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聚居之地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前些年,我的家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當今人類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文化凈地」,「人類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理想家園」;近年還被新聞媒體和旅遊愛好者評選為「體驗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2011年,我陪同美國世界藝術家體驗組織主席貝蒂麥克金斯夫婦去貴州、廣西等地體驗民族風情。貝蒂在我的家鄉雷山縣達地鄉上馬路苗寨為她安排的稻田長桌宴上熱淚盈眶激動地說:「當我站在這裡,我的心靈一次次受到震撼,看著這些村民那乾淨的眼睛,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生命的真諦!」

苗族的價值觀文化體系,襯映了文化逐漸趨同的全球化進程中尚存留著人類生活的最初方式和悠久記憶。通過此展覽,為人們提供一種生活方式和範本,促進中國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這也是我策劃此展覽所希望達到的終極目的。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自盤古開天時,苗族的先祖就已經繁衍生息在富庶的中原大地。

苗族,是一個苦難的民族。數千年前,他們便開始了在戰亂中一次又一次西遷的悲壯,歷經滄桑,飽嘗艱辛。

苗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他們追求世代生生不息的繁榮昌盛,創造和構建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與人與人的和諧。

苗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他們在推動中華民族團結髮展和締建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是我在《解讀苗綉》一書的引言中所寫的一段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和了解苗族,這就是我策劃《好地方在山那邊——苗族歷史文化特展》的初衷。

三苗網X智慧苗族

苗族第一互聯網平台

作者策劃《好地方在山那邊——苗族歷史文化特展》已在年前展覽。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支持。

文章來源:韋榮慧

圖片來源:向澤忠、黃海、葉蔚、陳沛亮、侯格格等

本期責編:九妹-牧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雪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小雪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