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幫你找回清醒思考的能力——常見思維誤區(二)

幫你找回清醒思考的能力——常見思維誤區(二)

六、互惠偏誤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

幾十年前的美國,人們經常在機場或者車站碰到克里希那教派的教徒,他們穿著體面的長袍,將手裡的花贈送給每位路過的行人。他們言語不多, 只有一句問候、一個微笑,僅此而已。即使路人覺得花沒多大用處,通常也會接受它。如果你拒絕接受這份禮物,你會聽到他們溫和地說:"請收下吧,這是我們給您的禮物。"

朋友邀請我和老婆去他家聚餐。朋友熱情好客,但不擅長交談。當時想不出借口拒絕,只得赴宴。果然,那一晚的聚會無聊透頂。但我和妻子覺得對方這麼熱情也不能失禮,一周後也邀請他來家裡吃飯。禮尚往來的強迫雖然帶來了無聊的晚上,他們卻顯然沒這麼認為,因為一周之後他們又提出了一次邀請。我能想像,出於純粹的互惠義務,很多人被迫定期相聚,雖然他們可能早就巴不得跳出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著名的科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作出實驗,發現人們幾乎都不能忍受虧欠。

許多組織都開始按這種模式募捐--先贈予,然後索取。一個非政府組織曾經派發過這樣的信封,裡面裝滿各種精美明信片。附信中說,這些明信片是送的禮物。不管是否捐贈,都可以永久保留。要將它們扔進垃圾桶當然需要一定的努力和冷漠。

這種溫和的敲詐,在商場廣為流行。例如一位供應商會邀請潛在的客戶參加宴會。因為五天後就是訂購的時間了,最後客戶屈服於不想虧欠的強烈意願。

互惠本能在我們的基因中

互惠存在於我們的基因

互惠存在於我們的基因中。科學家發現那些食物總量變化很大的動物之間都存在互惠。假定你是獵人,有一天運氣好,獵殺了一頭鹿。肉很多,你一天吃不完。當時還沒有冰箱,於是你就與你的群體成員瓜分了這頭鹿。這樣,當你有一天運氣不好時,你也可以從別人的獵物中獲得好處。互惠是風險管理,是一種出色的生存策略; 沒有互惠,人類還有無數種動物早就滅絕了。

互惠也有可惡的一面:報復。緊接著報復的是反報復,然後你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中。打斷這種惡性循環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互惠這一理念已經在我們腦中頑固地存在了一億多年。

最近,一個女人向我解釋了她在酒吧里為什麼不讓別人請她喝飲料:"因為我不想要這種跟他上床的潛在義務。"這樣做很明智。如果下回在超市裡有人主動讓你試吃葡萄酒、牛奶或橄欖,你就知道為什麼最好是拒絕他了。

記住:拒絕才是自由的開始

七、確認偏誤

某次,領導看一份試驗報告時覺得其中一個試驗數據可能有點小問題,就和我探討了下,我看了看,「似乎」也覺得有點不對勁,但覺得這個簡單的試驗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進而反思試驗流程和試驗操作,認真考量了好久,覺得並沒有什麼差池,況且,這個試驗很基礎,很簡單,一般也不會出紕漏,至於數據異常的問題,隨後又翻閱了一些論文,這類數據上的小問題「似乎」也有很多實例,屬於「正常」現象。

探討到這,似乎我的論據很充分,試驗流程按要求執行、試驗也是個基礎操作、相關論文也有「證據」表明屬於「正常」現象。領導也很費解,但最後又提醒了我了一句,「要不看看原始數據?是不是輸入報告時寫錯了」,我開始還不以為然,覺得這種錯誤更是小概率事件了。

結果還真是「出乎意料」,確實是寫報告的同事把數據寫錯了,原始記錄上的數據本無「異常」。

看到這,大家發現什麼問題沒?我犯的錯誤,不是在反思試驗過程上或者其他方面,而是錯在我是在認定我是正確的基礎上,去尋找的證據。騎驢找馬,找馬不過是你認為的馬,而你下面的驢已經把你帶跑偏了。

在《萬萬沒想到》書里提到這個毛病,叫做「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經開始相信一個東西了,那麼你就會主動尋找能夠增強這種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顧事實。

還有一個成語,即「疑鄰盜斧」,更是把這個思維偏誤描寫的很是貼切。懷疑鄰居偷了斧子,怎麼看怎麼像賊,找到了斧子後,卻怎麼看怎麼也不像了。

人有亡鈇者,意者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 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進而觀之,個人的眼界和思維模式何嘗不存在定式?而這種定式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所謂經驗的積累而越來越自我鞏固,年年如斯,歲歲依舊,於是我們老成世故,所謂的成熟不過是「不再成長」的一個託詞。

我們會用所謂的經驗去指導小輩,用隔壁家的小明來鞏固自己的見解,我們用「穩定的生活」來掩蓋「碌碌無為」,用某某書讀的不多照樣腰纏萬貫來論證「讀書無用」。

確認偏誤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最基礎的一條,就是應該就是以事實為基礎,不預設立場的討論問題,乃至不斷局部否定和更新自己固有的經驗或積累,周期迭代,經常反饋,這樣,才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習區。

虛懷若谷,才是成為高手的最佳途徑,可多少人,其實是固步自封而不知,因而碌碌無為。不要活在自己的架設的世界觀下坐井觀天,多聽聽多看看不同的見解,多去探索實踐,多去嘗試反思,並沒有什麼壞處。

小結:

01 多讀書,多關注書里新穎的觀點或自已意見相左的論點。

02 凡事不要急於下結論,不要「邏輯自證」。

03 講事實比講道理更有殺傷力。

八、權威偏誤

關於權威有兩個問題。首先是令人警醒的記錄。這個星球上有大約100萬受過培訓的經濟學家,卻沒有一位精確預言過金融危機發生的時間,更別說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信用違約互換的瓦解,直到通貨膨脹引發的經濟危機的順序了。再沒有哪個專家群體失靈得比這更驚人了。

其次,許多事例可以證明,權威也會出錯。出錯是人類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對權威我們會將獨立思考的能力調低一級。面對專家意見時,我們往往會比面對其他意見盲從許多。還有,我們會服從權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無意義的方面。這就是「權威偏誤」。

年輕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1961年做了一個實驗,將「權威偏誤」揭示得十分透徹。實驗時,他要求一位受試者電擊坐在玻璃窗另一側的一個人,並逐漸增加電壓。從15伏開始,然後是30伏、45伏,以此類推,直到幾乎致命的450伏。即使受折磨的那個人痛得大喊大叫,渾身顫抖(事實上沒有電流,那只是一位演員),受試者想中斷實驗,但只要米爾格拉姆平靜地說「請繼續,實驗要求這樣做」,大多數人都會繼續做下去。半數以上的受試者將電壓升到了最高——純粹是在服從權威。

近幾十年來,航空公司明白了「權威偏誤」有可能造成危險。許多意外事故之所以發生,都是因為機長犯了錯,副機長察覺了錯誤,但出於相信權威,不敢指出來。大約15年以來,幾乎所有航空公司的飛行員都接受了所謂的「機組資源管理」訓練,學習坦率、迅速地指出問題。換句話說,他們在訓練自己努力擺脫「權威偏誤」。

幾十年後,許多公司紛紛向航空公司學習。特別是當有一位強勢的首席執行官時,員工患上「權威偏誤」的危險就更大,這對公司很不利。

專家們希望被人認出,為此他們必須用某種信號顯示他們的身份。醫生和研究人員是通過他們的白大褂,銀行行長則是通過西服和領帶。領帶沒有作用,它只是一種信號。國王頭戴王冠,軍隊中有軍銜標誌,其他信號還包括名人訪談的邀請、圖書和其他出版物等。

任何時候都有不同的權威在「流行」。有時是神職人員,有時是國王、武士、哲學家、詩人、搖滾明星、電視製作人、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對沖基金經理、銀行總裁。存在權威時,社會總是樂於跟從。如果權威們想跨界,往往會引起混亂,比如,當一位職業網球運動員推薦咖啡機,或一位女演員推薦治療扁桃腺炎的葯的時候。

不管什麼時候,遇到一位專家,我都會設法向他挑戰。請你也這麼做,你對權威的批判能力越強,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強的能力。

不要迷信權威

九、對比效應

俗稱「留面子效應」。很明顯,因為人際的相互作用,如果人們拒絕別人的某個要求後,就會自願地作出讓步,為別人留個面子,讓別人得到滿足。他人的不快樂,也是個人不快樂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人際交往時,人們會自然地傾向於執行能夠為交往雙方都帶來最大滿足的行為。拒絕別人後,出於補償就會答應較小要求了。

在某項實驗中,把大學生作為對象,先去提一個社會高度支持卻十分過分的請求,就是請被測試者去青少年培訓中心擔任兩年的義務咨?員。可惜,他們都禮貌地將這一要求拒絕了。可是當第二次提出了較小要求——護送孩子們去一次動物園——許多被測試者都高興地答應下來了,概率高達50%。作為對比,直接向另外一組大學生提出了陪同孩子們去動物園的較小要求,可這次只有16?7%的被測試者同意;而同時提出了兩個要求,請求被試者自願選擇時,同意的比例是25%。由此可以看出,當他們拒絕了較高要求後,就比較容易接受較小的要求。和登門檻效應相反的做法便是「留面子效應」。如果對方在你的面前把門「砰」地一聲關上時,不要驚惶失措,可以反過來利用這個技巧,故意提出某些困難?題使自己吃一次閉門羹,說不定將會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用某個借錢的例子來證實。先請求對方借給你100萬元,因為這是個大家都公認的龐大數字,所以人家不太可能借給你。這時候別勉強對方,只需要說:「這樣啊!那就沒辦法了……」而暫時撤退。對方會因為沒有借錢給你,而擔心影響與你之間的關係,所以就會形成某種等待妥協的心理狀態。就是說,儘管他沒有借給你100萬,可借給你20萬或者30萬卻是不成問題的,這時候他就會等著你開口借30萬元。當然,一定得考慮到對方的性格,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再去採取行動。

不只是錢?問題,買賣東西時也能採用這個技巧。賣方往往會在最初時設定一個很高的價格,可是在交涉時就慢慢降價,用來勾起顧客的購買慾。

比如說,通常珠寶商最初向你介紹那些上萬元的首飾,接下來才去推薦比較便宜的首飾。這麼一來,你本來覺得2000元的戒指很昂貴,可是比較下來,儘管認為它不便宜,可還是想買下來。

這便是所謂的「對比效應」。汽車零售商時常採用這個技巧。他們儘可能地把汽車降價銷售,等賣出去了再建議顧客去購買某些配件。儘管配件的價格很貴,但是既然已經購買了十幾萬的汽車,再搭配幾千塊錢的配件也應該不算什?吧!很多汽車零售商都是用這種方式來掙錢的。

人會尋求與自己相類似者的理由。

這裡所介紹的辦法,一定要在人類尋求一致性的前提下才有效果。

為什麼要尋求一致性呢?人類並沒有真正地了解自己,假如行動再不具有一致性的話,就會非常迷茫。假如採取和過去價值觀或者想法互相矛盾的行為,就會感覺迷失了自我。

為了保持這份一致性,所以就要要求自己的行為同以前的行為具有一致性。

也就是說,一定要確認以前的自己同目前的自已是一致的,即所謂的「自我確認的慾望」。

「物以類聚」,人類會對和自己相似的人產生好感,因為與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才會給自己帶來安全感。

相反,面對和自己不同的人,就會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也就是說,當遇到某個來路?明者時,總會覺得不了解自己。

有人說,我們總是借著和他人接觸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此時,人們會把自我投影在和自身非常相似的人身上,由此客觀地觀察自己,了解真實的自我。

當人遇見強烈的恐懼或者不安時,就會尋找他人的安慰與幫助,這便是所謂的「親和慾望」。正像前面介紹的實驗一樣,因為我們經常會選擇一個和自己相似的人。

在人們覺得不安或者恐懼的時候,假如別人與自己完全不一樣,或者是與不明真相的人在一起,就更加不安或恐懼了。

十、現成偏誤

現成偏誤是指:我們依據現成的例子來想像世界。這當然是愚蠢的,因為外界現實中的某種東西不會因為我們更容易想到而出現得更頻繁。

由於現成偏誤,我們的腦子裡總有一張錯誤的風險卡。於是我們系統性地高估了因飛機墜毀、汽車事故或謀殺而遇難的風險。我們低估了因為糖尿病或胃癌這樣不太能引起轟動的方式死亡的風險。炸彈襲擊要比我們認為的少得多,抑鬱症則要常見得多。壯觀、華麗或大聲的一切,我們都高估了它們出現的概率。而無聲、無形的一切,我們都低估了它們出現的概率。因為我們的大腦更容易接受壯觀、華麗或大聲的東西。我們的大腦是劇本式思維的,而不是量化思維的。

醫生們更是常淪為現成偏誤的犧牲品。他們有他們最喜歡的療法,用它們治療所有可能的病例。雖然有可能存在更合適的療法,但在他們的思想里是不存在的。因此他們總是採用自己熟悉的方法。企業顧問們也好不到哪兒去。如果遇到一種新形勢,他們不會雙手交叉在頭頂上,嘆息說:「我實在不知道我能向你提供什麼建議。」相反,他們會啟動一個他們熟悉的顧問程序——不管它合不合適。

某種東西重複出現,我們的大腦就很容易重新提取它。它並不一定是真的。納粹領導人不就是經常重複「猶太人問題」,直到大眾堅信存在一個嚴肅的問題嗎?你只需要足夠經常地重複「不明飛行物」、「生命能量」或「輪迴」這些詞,人們就會相信它們。

現成偏誤的蠕蟲深深地鑽在董事會的沙發椅里。這些大人物只討論管理層呈送給他們的東西——大多是季度數據——而不討論管理層未呈送但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如何巧妙地將競爭對手一軍,如何更好地應對員工積極性的下降或客戶行為的某種意外變化。

我多次觀察到:人們都是先使用現成的數據或配方。他們在這個基礎上作決定——結果經常是災難性的。例如:10年前人們就知道,用所謂的期權定價模型公式確定衍生金融產品的價格是行不通的。但沒有別的公式。因此人們聊勝於無,寧可使用一個錯誤公式。「波動率」也一樣。用它測量一種金融產品的風險是錯誤的,但它是現成的。於是現成偏誤給銀行造成了巨額損失。這就好像你身在一座沒有地圖的陌生城市裡,但你口袋裡有另一座城市的地圖,於是你就使用了那張地圖。你寧可用一張錯誤的地圖,也不願沒有地圖。

弗蘭克·西納特拉曾經怎麼唱來著?「噢,我的心狂跳不已,皆因你在這裡。我若不在我心愛的女孩身旁,我就愛我身旁的女孩。」這就是絕對的現成偏誤。

應對辦法:請與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與你擁有截然不同經驗的人合作。因為你獨自戰勝不了現成偏誤。

現成偏誤

最後依然求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騷年 的精彩文章:

幫你找回清醒思考的能力——常見思維誤區三

TAG:存在主義騷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