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一憤青皇帝,為富國強兵猶勞而死,可最終國家卻日益危矣

北宋一憤青皇帝,為富國強兵猶勞而死,可最終國家卻日益危矣

原標題:北宋一憤青皇帝,為富國強兵猶勞而死,可最終國家卻日益危矣


千年前的北宋皇宮裡,剛當上皇帝的他興高采烈地穿著全副鎧甲,英姿勃勃地在祖母面前走來走去,說:「您看我像不像一個大元帥?」其祖母微微一笑,明白他不滿現狀、有改革的想法,這番「走秀」正是要尋求自己的支持。


她眼中充滿慈愛,但言語卻十分冷靜:「你如果能夠永不貪軍功,就是天下臣民的福分。」這話就像一盆冷水,瞬間潑得他蔫蔫的。

望著怏怏走開的他,祖母長嘆一聲。她想起了自己的丈夫,13歲當皇帝時,已經是喜怒哀樂不形於色、駕馭臣子於不動聲色。而眼前這位20歲的天子,卻把什麼都寫在了一張臉上。她不知道,這樣熱血衝動的皇帝所主導的改革,究竟會把國家變成什麼樣子。



一、


這裡的他就是宋神宗趙頊,一典型的憤青皇帝。

按理來說,早就一個憤青,通常需要兩點:一是生活上優越,不為生計所苦,才有閑心去針砭時弊;二是好讀書,有學問,才能夠把抱怨變成衝動的作為。試想下,一個普通的百姓,就算對社會再有諸多不滿,也只能私下地罵幾句,發泄下罷了。


很不幸,宋神宗兩點都具備了。這棵皇室的獨苗,一不走馬鬥雞,二部惹是生非,一天到晚就知道讀書,以至於他老爹都擔心他會讀壞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日益成為了一個熱血少年,懷有滿腔抱負,恨不能立馬破繭而出,直上凌霄。


可惜的是,從小就在深宮中長大的他,缺乏平衡朝局的手段、循序漸進的耐心,以及消彌矛盾的智慧。這也就註定了他即將要開始的「熙寧變法」,將會以大悲劇的姿態,留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



二、

宋神宗接手的北宋王朝,從整體上來看,確實存在危機。太平日子過久了,土地兼并和佃戶問題十分嚴重,官僚機構和軍隊不斷膨脹,所以財政吃緊。而短短六年之內,兩次皇帝大喪,多次自然災害,讓朝廷的賬本上竟然是空的。所以他著急了,北宋的錦繡江山,在他激情的眼裡,不過是搖搖欲墜,焉能不去改革?


不過好在他知道,改革光靠自己的一腔熱血是不行的,還必須要得到朝廷大臣的支持。


所以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爺爺「慶曆新政」時的幹將富弼,可這位老臣早就被當初自己搭檔范仲淹的倒霉下場給嚇壞了,趕忙給拒絕了。宋神宗當時就傻了眼,心想既然老臣們和自己根本都想不到一塊,那所幸就另找改革之人吧,此時一位備受爭議的人映入了他的眼帘,那就是王安石。


最終,一番考察之後,宋神宗不再理會朝廷上下的反對,於1069年果斷拜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宰相職),各種改革律法先後頒佈於天下,「熙寧變法」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三、


然而,歷代成功的改革,都必然有秦孝公和商鞅這種君臣絕配的影子,而宋神宗和王安石,只能算半對。


宋神宗急於改革,這讓他對王安石的信任是空前的,王安石所推行的任何改革法案,他都是無條件地支持。宋神宗力排眾議的決心,不可謂不大,可結果呢?朝廷上下,不管是什麼派系,最後都徹底和王安石劃清了界限。


王安石是個了不起的改革家,但他的方案,超越了他的時代;他的措施,忽視了人的因素。韓琦、司馬光都曾勸過宋神宗,說王安石「個性剛愎、不通人情」,這種性格並不適合拜相。當年王安石在包拯手下為官,一次宴會時,包拯勸酒,可王安石愣是從頭到尾都拒絕,幸好包拯只是一笑而過。

可新法不一樣,不是一杯酒那麼簡單,想喝就讓大家陪你一起喝,不想喝就讓滿桌的人都不喝。一個不懂得通融、包容,以及適當和稀泥的宰相,必定會事事掣肘。此時宋神宗也逐漸意識到,自己越是努力推行新政,越是讓自己和王安石陷於孤立。



想到這裡,宋神宗露出一抹苦笑,他們不理解自己,沒關係,自己是在為天下人的幸福而奮戰。可惜的是,這份自信最終還是被徹底粉碎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宋神宗是為了變法憂勞而死的。但他死後留下的國家,卻是一個變法失敗、黨爭紛起的國家,財政危機日益嚴重,百姓貧苦不堪,對西夏和吐蕃的軍事亦是連年失利。這一切,都和他富國強兵的心愿截然相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亂談 的精彩文章:

明朝的這個奇葩制度,活生生將自己拖入了死亡的深淵
康熙大帝,歷史的罪人

TAG:媛媛亂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