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幾件國寶級文物爭議不斷,歷史學家也為它們吵個不停,有一件至今沒露面

這幾件國寶級文物爭議不斷,歷史學家也為它們吵個不停,有一件至今沒露面

1.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 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江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1971年9月,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陪外賓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看到這件「天馬行空」的銅奔馬非常驚喜,將它與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相提並論,留下了「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詩句。當時國家文物局正在籌劃「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郭沫若便建議調此銅奔馬參展,還親自給這隻銅奔馬起名為「馬踏飛燕」。從此,銅奔馬有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名稱。可自此之後,關於這匹「銅奔馬」腳下到底踩的啥,大家展開了豐富的聯想。不少學者認為,這隻「鳥」不是燕子,因為尾部沒有分叉。也有學者認為是龍雀,東漢張衡的《東京賦》曾有「龍雀蟠蜿,天馬半漢」的說法。還有學者認為是燕隼,燕隼是一種飛翔能力極強的猛禽,在銅奔馬出土地甘肅及青海一帶十分常見,如果按地域劃分,本地特產的話也不是沒有可能。更有學者認為是「烏鴉」,從浙江龍游石窟中的「天馬行空」圖中找到的靈感:「天馬」前蹄正好在「烏」背上方,好像在追趕著烏鴉。

2.司母戊鼎(後母戊鼎)

很巧合的事,它的名字也是由郭沫若命名的。郭沫若認為「司母戊」應該理解為「祭祀母親戊」。而羅振玉也曾認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於是,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來了。2011年3月底,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後母戊鼎正式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移至該館,亮相時鼎前的標牌已赫然顯示「後母戊鼎」。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於是在此後出版的《辭海》對「司母戊鼎」作了這樣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鼎腹內有銘文「司母戊」三字(或釋「後母戊」)。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為「後」,實際上是否定了從前把「司」理解為「祭祀」的說法。大部分專家認為「後母戊」的命名要優於「司母戊」,其意義相當於「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后土」中的「後」同義。改為「後母戊」,意思相當於: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戊」。而在它的故鄉,河南安陽,在其出土地——殷墟、國內唯一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它的釋名為「司母戊鼎」。

3.青銅神樹

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商代晚期文物,國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青銅器我們是見過不少,可如此巨大的青銅神樹在同時期的中原地區卻從出土過。那麼,這青銅神樹到底是用來幹嘛的呢?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原文化傳播變異的結果,青銅神樹應該是內地的青銅文化與當地文化結合的產物。也有學者認為青銅神樹應該是本地土生土長的青銅文物,是古蜀國用來祭祀的。更有學者腦洞大開,認為這是紅海與地中海沿岸的閃米特文化東傳的結果。

4.傳國玉璽

影視劇中的玉璽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各種造型更是千奇百怪,但歷史上最早稱之為傳國玉璽的,其實早已不見。相傳這塊玉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但是或許是命中注定,這款玉璽在歷史的歲月里經歷了太多次「失而復得」,自漢朝以後,傳國玉璽的真真假假就沒有人知道了,據說後來傳國玉璽經過西晉、前趙、東晉、宋、南齊、梁、北齊、周、隋,傳到唐朝,至五代十國時失去蹤影。到了北宋哲宗時,有農夫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但是更多的人不相信。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就這個意思來說,傳國玉璽假的成分更大,要不,何必多此一舉呢?可傳國玉璽究竟什麼時丟失的,去向何方,恐怕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河橋北的薔薇 的精彩文章:

現實版「一見楊過誤終身」?可他卻是音樂屆的「老頑童」……
83版射鵰英雄傳你看過,可這些影帝跑的龍套你注意了嗎?

TAG:安河橋北的薔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