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貿易逆差,1840年的英國為什麼不是增加關稅,而是用了鴉片加戰爭?

面對貿易逆差,1840年的英國為什麼不是增加關稅,而是用了鴉片加戰爭?

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有一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有一句更直白的話:「太陽底下,從來沒有新鮮事」。所以說,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不論是1840年的戰爭硝煙,還是今時今日的中美貿易糾紛,貿易逆差這個熟悉的味道始終未變。

100多年前,清政府與英帝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間貿易關係。早在清朝一口通商政策之前,清政府在與英帝國的貿易中,就始終享受著豐厚的貿易順差。英國佬拚命爭取到的貿易機會,實際上在很長時期里都等於是給我們的茶葉、瓷器等商品開拓海外市場。

當時的茶葉被英國人親切地稱為「香草」,是英國上至貴族下至貧民都愛不釋口的飲品。英國人陶醉在香草的芬芳之中,情不自禁地說:「這種香草如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芬芳充滿了使人歡快而不使人迷醉的茶杯」。

所以在鴉片戰爭之前,作為茶葉的最重要產地,清政府自然而然地在國際貿易中處於支配地位。

到了18世紀60年代,英國爆發工業革命,擁有了驚人的工業品生產能力。於是,英國人便想著通過輸出工業品,來扭轉茶葉貿易中的逆差。但當時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傳統農耕經濟,則以最原始的方式讓英國人的這一願望落空。

清朝社會的生產力雖然在當時遠遠比不上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但是以自給自足為特徵的傳統經濟,卻天然地成為外來工業品的禁地。不僅如此,當時中國的瓷器、絲綢等手工業品的製作精良、成本低廉,甚至在與西方工業品的競爭中也不落下風。

這讓英國人寄予厚望的工業品出口一籌莫展,於是麻煩事接踵而來。

貿易逆差說到底還只是一個老問題,生產能力提升與資本主義制度碰撞出來的結構性矛盾,很快引發了致命的新問題。大量工業品生產而無法充分銷售所帶來的嚴重積壓,使英帝國處在一種山雨欲來的緊張狀態之中。

縱觀資本主義社會的歷次經濟危機,基本上都是生產過剩的危機。於是在大批「剩餘」工業品找不到銷路的情況下,人類社會的第一次經濟危機於1825年在英國爆發。此後,「經濟危機」就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不治之症,以每隔10年左右的頻率間歇性發作。

後來,英國人終於找到續命的解藥——鴉片。中國向英國出口茶葉,英國就向中國出口鴉片。隨著英國的鴉片在華暢銷,貿易逆差終於得到逆轉,大量白銀外流的問題也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覺。

一開始,清政府的「有識之士」沉浸在「以茶制夷」、「茶葉富國論」的美好幻想中。這些人的邏輯看上去似乎不錯:茶葉已經成為英國人的生活必需品,而鴉片不僅不是生活必需品,甚至是有害品,茶葉貿易假以時日定能打敗鴉片貿易,白銀外流早晚能止住。

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總算出來一位明白人,茶葉這種正經植物怎麼可能幹得過罌粟?於是,在林則徐禁煙即將成功之際,英國人的船炮和遠征軍開了過來,曾經的八旗鐵騎未能捍衛國家。

事實上,拋開武力來講,在正常的貿易中只用經濟手段的話,清政府能妥妥地把英國的經濟危機周期縮短到五年一次。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清政府的能力獨特,把當時的國家領導班子,換成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都能輕鬆做到這一點。

清政府沒有做到的事情太多了。在西方列強把舊中國搜刮的一窮二白之後,他們是如何對待新中國的呢——貿易封鎖、貿易禁令、貿易壁壘。

他們一面叫嚷著貿易逆差,一面封鎖高科技裝備出口……他們可以在當年堂而皇之地出口鴉片,也能在今天堂而皇之地拋出五百億關稅清單……

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西方,他們在與東方的貿易中甚至已經落入清政府那般的俗套——封鎖,封閉,製造障礙。但是「中國人不能老乘飛機吃大豆」,比拼規則內的經濟手段,一百多年前的清政府尚且不落下風,現在美國人把人家玩剩下的撿起來用,能如願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歷見聞 的精彩文章:

明朝末年毛文龍創建東江抗金基地的始末與興廢,那裡曾被天啟皇帝視為平定遼東的希望
周世宗柴榮:革唐朝之弊,奠宋朝之基,只差向天再借30年

TAG:讀歷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