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傳習錄》中的經典名句,一口氣讀懂心學第一書!

《傳習錄》中的經典名句,一口氣讀懂心學第一書!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一、心如明鏡,物來自照。

時刻保持自己內心的乾淨,像明亮的鏡子一樣。物來則照,意思是保持平常心,不刻意追求 後一句物去不留 自己用心體會。

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


三、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沒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為不知道。


四、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即是指心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沒有「理」之存在。換言之,無論如何「格物」,其重點都應擺在心上,而不在事事物物上。先生教人處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順其道,善其德,正其心,心正則事公也。

五、此已被私慾割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學問到家的人,知道了一個善的道理,是馬上就會身體力行的。一個人如果真的體悟到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


六、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與朋友論學,須委曲謙下,寬以居之。

與朋友相處,彼此間應當少一點規勸指責,多一點開導鼓勵,如此才是正確的。和朋友一起探討學問,應該委曲謙讓,寬厚待人。


七、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外義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

到具體事物中尋求至善,如此就把義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體,只要『明明德』,並達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當然了,至善並未與具體事物相脫離。《大學章句》中所謂的『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八、又如知痛,必以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以自寒了。知飢,必已自己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慾割斷的。

再比如知道痛,一定是經歷痛了,才知道痛;知寒、知飢,一定是已經經歷了寒冷和飢餓。知行如何分得開?這就是知行的原意,不曾被私慾隔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佛堂 的精彩文章:

古代書房對聯精選,帶你領略古人智慧!

TAG:素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