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為什麼跟劉備擺譜?

諸葛亮為什麼跟劉備擺譜?

諸葛亮北伐之前向後主劉禪上奏《出師表》,其中追憶先主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這便是成語「三顧茅廬」的由來。《三國志》對此也有「凡三往,乃見」的記載。當初劉備駐兵樊城,徐庶向劉備推薦自己的至交諸葛亮,劉備同意徐庶帶諸葛亮前來,但諸葛亮卻說什麼也不願去,最後在徐庶的勸說下,劉備只好親自前往以禮造訪,但前兩次依然落空,直到第三次總算與諸葛亮相見,並征尋得有名的「隆中對」也就是「天下三分之策」。我們不禁要問,諸葛亮憑什麼有本事向劉備擺架子?而劉備又為什麼死皮賴臉地非要見到諸葛亮不可?難道僅憑徐庶這一介寒士的幾句推薦嗎?

事實上,早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與諸葛亮至少有過一面之緣了,而且雙方留下的印象都不太好。

裴松之收集各書史料時所用的《魏略》,以及司馬彪所著的《九州春秋》均記載了一個相同的事件。其大意是說,當曹操兩次擊敗袁紹,並逐步吞併河北的消息傳到南方時,隱居南陽的諸葛亮預感到曹操下一步就要將矛頭指向自己老家了,但荊州牧劉表性格遲緩、柔弱,又不懂軍事,明顯就是一隻待宰的糕羊。因此,諸葛亮前去拜訪駐兵樊城的劉備。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劉備並沒有以禮相待,一是因為諸葛亮當時年少輕狂,二是因為在徐庶加入之前,劉備集團中並沒有人和這位書生有過什麼交情。(「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於是,劉備也不問他幹嘛來,也不搭理他,自顧自地用別人送的水牛尾巴編起軍旗來。年輕氣盛的諸葛亮忍無可忍,就上前阻止他並陳述時局的緊迫性。很顯然,這並沒有引起劉備的足夠重視。

後來,曹操擊敗匈奴和烏丸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到了荊州,事情果然被諸葛亮言中,再加上徐庶的鼎力推薦,劉備意識到這位年輕的書生的確是位優秀的人才。然而自古以來的文人可以不看重金錢、不看重權力,但沒有一個不是要臉的。這裡我們就能看出劉備非凡的情商,你鬧情緒不願來,那我就主動去,一次見不到我就去兩次,再見不到我還接著去,不就跑點腿兒的事嗎?最終心誠則靈,不但問出了隆中策,還得到了一位中興之臣。其實讀書人大都情商低,屬於最容易被感動的群體,這一感動不要緊,活活讓諸葛亮為劉氏父子賣了一輩子的命,就算做到了丞相依然事無巨細,直到在五丈原被活活累死。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家族的三位堂兄弟:諸葛誕、諸葛瑾、諸葛亮。一個投身最強勢力曹魏,一個投身中等勢力東吳,一個投身最弱勢力蜀漢。一家三個人分別壓了三個寶。到今日,對於非歷史專業的讀者而言,少有人知諸葛誕,部分人了解諸葛瑾,而投身當時最弱勢力的諸葛亮卻被人們家喻戶曉,歷代詩人千古傳誦,要知道諸葛亮前往投奔時,劉備連一塊立足之地都沒有,長坂坡被虎豹騎追得連妻兒都顧不得了。但赤壁一戰扭轉乾坤空,而促成孫劉聯合的正是諸葛亮,即使在得到荊州前,劉備什麼官職也沒給他。所以,當年輕人選擇一個企業時,不要只看它的規模,還要注意它的發展趨勢,尤其體制內部的協作情況。只有當一個企業有發展空間時,個體才能有提升的空間。

關於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計,因為預測的太過準確而導致不少人認為是後認為其潤色的故事。其實,諸葛亮雖然名義上過著隱居生活,但他和陶淵明不同,家事國事天下事,無不關心,而且交友廣泛,不論是東漢一流世家崔氏一族的崔平,還是寒門子弟徐庶、龐統,也不論是年輕的書生石韜、孟建,還是年長的名士司馬徽,都與之友善。龐德公評論,諸葛亮是卧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照映他們的水鏡。這些人經常聚在一起暢聊,從荊州形勢,到東漢前途,再到天下人物的性格喜好等等,無所不談。所以,諸葛亮的隆中對,很可能是基於襄陽社交人群觀察天下大勢所得的一致結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雪國夜語 的精彩文章:

TAG:雪國夜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