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這個世界上最好最成功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第一名

這個世界上最好最成功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第一名

作者:盧璐

來源:盧璐說(ID: lulu_blog)

我們幾個媽媽正在吃飯,麗莎接到一個電話,跑出去很久,回來臉色很不好。我們問她:「怎麼啦?」

她氣呼呼地說:「小磊的老師,期中考試,他考了全班第16名。」

我問:「他們班一共多少人啊?」

「40個人。」

「16名,也算中上等了,還不錯啊?」我說。

麗莎邊搖頭邊翻微信,「不行,我得趕快找個補習的老師。這個孩子真是太不讓我省心了。」

旁邊阿晴說:「快找老師補補。我家是不許跌破前八名!」

我奇怪:「為什麼是前八名啊?因為吉利嗎?」

阿晴說:「我們那個國際學校,就算進了小學,也不能保證都能進初中。學校規定,小學每個班前10名可以直升本校初中,11到15在和外校生分數相同的情況下,優先入學,15名之後,您就另尋出路吧。所以第八名,這樣還有兩個位置的富餘。」

珊太太說:「我表姐家的小孩子,實打實的學霸。從小到大,考什麼都第一。去年高考了,好多大學都爭著來要她,開出條件讓她選,她最後選了港大。」

所有的媽媽都嘖嘖一片,連發微信找老師的麗莎都湊過來問:「快快說說,經驗。」

珊太太說:「我表姐九十年代就是上市公司高管,那得有多能幹啊?可是自從有了孩子,就辭職沒有在上班,就在家裡照顧孩子,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這個孩子身上了。

她對孩子是真愛,也是真管。從孩子出生到考大學,她沒有離開過一天。我早就去他們家裡觀摩過了,我真的是做不到,那麼盡心,所以我就沒有學霸,也算報應。」

這些年家有學霸,簡直比家有金山更令人羨慕。

作為一個遊離在教育體系邊緣的「學渣」來說,對於「學霸」,我總有點油然的羨慕嫉妒恨,每次說到學霸,我心中總是想:

學霸的人生一定超贊吧?學霸的道路一定是陽關大道,金光閃閃吧?學霸的軌跡一定扶搖直上,平步青雲吧?走出了名牌大學一定要有年薪千萬,成為領袖,幸福美滿吧?

我曾經專門去查過那些著名學霸們的後續,絕大多數的學霸的百度詞條都在進入大學之後,就截止了。有大學畢業之後的經歷記錄的人很少,令我驚訝的是,甚至有人僅僅拿到學士學位,連碩士都沒有繼續,就工作嫁人,落入凡塵。

曾經中國最火爆的哈佛女孩兒劉亦婷,目前看到最輝煌的工作經歷是波士頓管理諮詢公司,而且沒有明確職務。公司的確挺有名,可是相對於這大的學霸來說,總有點大材小用,心意闌珊的不盡興。

Vivian是漢語考試過了六級的法國媽媽,她聽著我們的對話,突然說:「只要是排名,就都是按人數排啊,是一場人踩人的運動。那麼班上其他孩子怎麼辦呢?

我們都面面相覷,聳聳肩。「學不好,就被淘汰唄!這就是人生啊!」

Vivian又問:「要是你家孩子學不好呢?」

阿晴說:「那就趕快多存點錢。」

珊太太說:「根本不用特意多存。就把他放在家旁邊的公立學校,把這些年國際學校,興趣班,見世面的錢都存起來給他娶媳婦,也是花花一大筆哦。也算快樂人生吧!」

可是這都不是父母們不希望看到的吧?畢竟中國的父母們最鍾愛精英!

在幾年前,我在一間法國學校當過中文老師。我曾經和跟校長討論過一個問題:「孩子們在學校裡面的成績,究竟對於人生有多大影響?」

畢竟學校僅僅是人生的一個過渡階段,無論是精英還是非精英,評價的參數,都是在進入社會之後的成就。

校長告訴我,法國教育部對該主題有立項,已經有超過二十年的長期跟蹤研究。

就目前得到的結論表明,在校學習成績,和在社會中職業責任性,兩者間的有一定關係,但是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有必然性。

能夠在社會中做出驚人的成績,更多是在學校里表現呈「良」的學生,而不是在學校裡面最拔尖的「學霸」。

目前能夠找到比較合理的原因,大概可以這樣解釋:

每個教育體系都有自己的考核方式,除了聰明,用功,專心,努力等特質以外,也有一定的規律和竅門。只要掌握規律,適合現行模式,就比較容易出成績。在學校里特別優秀的學生,通常是特別適合所在教育體系模式的人。

可是這些人一旦走出學校,社會的衡量標準更加複雜,有各種多樣性。他們常常無法適應,社會中與學校不同的評定標準。

而且越開始年齡早的學霸,越適應自己的學霸身份。天之驕子當慣了,心理上落差感會非常大,挫折感嚴重,很容易跌出金字塔,表現平平。

原來,從某種意義上,學霸們也是一種熟能生巧的模式,一旦固定很難改變,而社會需要的是多樣性。

那麼拚命的讀書到底還有什麼意義呢?

校長說,首先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必須要有生存技能。沒有技能的人類,在社會上無法生存。

然後,在今天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就可以進入好的大學,然後進入研究機構,大公司或者國家機關,從大數據上來看,學習好的孩子們,人生相對更有保證,更容易舒適和穩定。

結論就是,讀書是必須的,但是學霸卻不是必須的。

這和父母們的平常執行路線有悖。出名要趁早,好習慣要趁早,一切都要趁早,早早的佔好位置,開始人生。

我們總希望有世界上最好的孩子。可沒有人說過,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最好的孩子,因為總有比最好的孩子更好一點孩子。

「最」是一個比較副詞。只要相比較,那麼一定就有勝負。

奧利匹克的精神翻譯成中文就是「勝者為王」。無論是中國現行淘汰式的教育體系,還是中國現在焦慮無比的家長,雙管齊下的結果,推動中國的教育短期效應,急近功利。

那種天然鑿成,不用費勁的「學霸」一定是存在的,就像是六合彩每次開獎總有個人會中。

這個世界上沒中六合彩的人比中上的人多不知道多少倍,就算不中六合彩,我也可以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可是每個孩子都是舉世無雙,獨一無二的珍品,每個孩子的特質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的頻率也不盡相同。

我一直相信,為人父母,培養和鍛煉孩子的品質,個性,教養和情商,讓孩子明白這個社會上的規矩和道理,是比在班級里人踩人,多兩分還是少兩分,學會英文奧數的那個某種技能,更加重要的東西。

在自然界中,每一顆小樹總是在迎風生長,在現實中,每個孩子總是隨著父母的關注里在成長。

如果孩子有個總是在挑錯,心急如火,努力拔苗的父母,結果就是扼殺掉孩子所有的可能。

為人父母的最大特質,不是耐心,不是陪伴,不是好好說話,也不是精心而關注,這些在教育中都是需要的,但是都不是最至關重要的那一步。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決策,要榮辱不驚,能夠撐的住。

其實,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如果每個人都想要要出人頭地,每個人都能夠出人頭地,那麼出人頭地就變成了沒有價值的平常稀鬆。

自《大學》,《春秋》,《尚書》,《中庸》以來,每個人都讀著差不多的萬卷書,可是每個人都在走著與眾不同自己的路。

這個世界上最好最成功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第一名,而是保持和發展自己的獨特性。這才是父母能夠送給孩子最珍貴的饋贈。

潘幸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警惕!你以為的穩定,其實都在背叛你
這屆男人不行,太純潔了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