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上,士兵為什麼不裝死,寧願戰死或者被俘也要勇往直前!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妙筆龍韜虎略,英雄鐵馬金戈。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詩,也是一部中豪傑龍爭虎鬥的歷史。
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戰爭無處不在,死於戰爭的人更是不計其數,畢竟「一將功成萬骨枯」嗎,那麼問題來了,在那個殘酷的年代,士兵為什麼寧願被俘也不裝死逃過去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回想一下中國在漢朝以後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了統治階級統治國家的工具,那時的人們被各種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深深禁錮,馬革裹屍成了他們心中的信仰,當然也就做不出這種裝死的事情,但是話說回來,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在生死面前總有一些人是以生命為重的,為什麼還是沒有人裝死呢?
其實還有另外一點,就算裝死,在戰場上環境複雜,士兵沒只能獲取到自己周邊的信息,沒發對形勢做出判斷,所以如果裝死戰爭敗了還好說,但是如果戰爭贏了將會面臨同伴的嘲笑,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其次,戰場裝死風險也是很高的,大規模作戰中,如果裝死會出現人群踩踏事件,這樣死亡幾率也是很高的,就算沒有這一層,作戰的時候也會有督戰對的在後面督戰的,如果裝死被發現了,將會面臨嚴厲的軍法處置,這樣會死的更慘,拼了還有一線生機,裝死的風險如此之高,所以也就沒有人願意裝死了。
綜上所述,如果是你在戰場,你會選擇裝死嗎?反正小編覺得自己是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