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浪網執行總編孟波:單純依靠演算法無法突圍,新聞需回歸品質

新浪網執行總編孟波:單純依靠演算法無法突圍,新聞需回歸品質

在競爭激烈的存量用戶市場,今日頭條、天天快報、UC頭條等新的演算法為主的資訊類App來勢洶洶。作為資深媒體人,新浪網執行總編輯孟波也直言「焦慮」。

近日,新浪新聞請了王俊凱、李冰冰、吳曉波、徐小平等明星登上新浪新聞開屏頁,提倡認知升級與品質內容。孟波在接受36氪專訪時表示,如今很少有機構認真做原創新聞、還原事實真相。

在孟波眼中,今日頭條、天天快報、UC頭條等演算法推薦類資訊App更像是分發渠道,而不是內容生產商。「得益於演算法創新,這些平台實現了爆髮式增長,它們的成功之處在於個性化推薦。」但他認為,由於這些資訊App的內容吞吐量大,在缺乏原創內容的情況下,很可能會遇到瓶頸。」 目前,有些平台在內容版權方面已經產生諸多糾紛。

「單純依靠演算法驅動的方式是沒辦法從現在的綜合資訊行業突圍。」孟波告訴36氪,新浪目前有一支上千人的團隊,在「人工×智能」的方法下,實現差異化的運營,併產出有品質的內容。新浪新聞也有一套自己的內容編輯準則:即「寧快勿慢,寧慢勿錯,寧等勿搶,寧平勿奇」。

孟波稱,未來新聞客戶端是垂直化和專業化的競爭。目前,新浪科技、財經、體育、娛樂經等頻道均已事業部化發展。

此外,新浪移動內容運營總經理叢松在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新浪也正在吸引UGC作者,並與優質媒體合作資源,從而在新浪新聞App內構建既能滿足個性化需求,同時又能輻射更多群體的運營體系。


據艾媒諮詢的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四季度,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用戶規模增至6.36億人,已趨近飽和。存量用戶的爭奪愈發激烈,今日頭條、天天快報、UC頭條等平台作為「後來者」,正以「演算法」圍剿各大新聞客戶端。

通過個性化內容推送,新的資訊App從傳統新聞客戶端手中「搶」走不少流量,並以此進行商業化變現。據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此前公開的數據,截至2016年9月底,今日頭條已有5.8億用戶,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超過76分鐘。

不過,在演算法的裹挾下,用戶被束縛在「信息繭房」內,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消弭在標題黨等亂象中。孟波此前表示,演算法為新聞行業帶來了一場革命,顛覆了原有的一對多傳播模式,「但這場革命只進行了一半,僅有海量信息並不夠,還需要高質量內容。」孟波認為,新的演算法、玩法出來,新的模式能夠持續多久,還需要市場去檢驗。

艾媒諮詢分析師李松霖對36氪表示,新聞客戶端的增長不再以獲取新用戶為主,各家的競爭轉為挖掘存量用戶價值,爭奪中高端人群是從用戶構成上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有效方法。

這部分用戶對於高品質內容的需求一直存在,這就是在演算法推薦的模式下仍存在的機會。幾大傳統新聞客戶端均希望藉助內容優勢,重新奪回中高端用戶的注意力。

搜狐最早於去年1月對內容架構進行調整,成立原創等四個中心,增強內容原創能力;網易新聞於去年提出內容消費升級,並啟動全新品牌口號「各有態度」,以90後為代表的年輕一代為用戶核心,輸出有品質的內容和獨立鮮明的觀點;新浪新聞也從去年開始進行精細化的運營,為用戶呈現個性化閱讀的精品內容。


2017年5月孟波重回新浪網,負責內容把控。新聞頻道重新拾時政相關內容,推出時政解讀欄目《時事外參》、《全球每日政要》、《政面》周刊等等。據介紹,新浪財經頻道即將推出原創企業家訪談欄目。

孟波表示,新浪新聞將繼續遵循「寧快勿慢,寧慢勿錯,寧等勿搶,寧平勿奇」的準則,比競爭對手推送更快、內容更加嚴謹、杜絕虛假新聞、減少標題黨等過度渲染內容。

除孟波負責的原創內容外,叢松所在的運營部門更注重長尾精品類內容產出,以及與UGC作者、MCN機構的合作。去年12月,新浪看點推出了百擇計劃2.0、千與計劃對優質作者進行扶持。

事實上,包括今日頭條、企鵝號、百度百家號在內的各分發平台也都在通過流量、現金補貼等方式吸引原創作者入駐,騰訊企鵝號與今日頭條的扶持計劃均在百億流量級別。

據新浪方面數據,目前,新浪平台上UGC作者共有十幾萬人,重點維護的頭部KOL約為3.5萬人。叢松對36氪表示,今年各平台與內容創作者的合作仍會是重要趨勢,但「砸錢挖作者」的模式很難持續,向作者提供更加多元的變現模式更為重要。

在新浪移動端內容運營方面,叢松表示,新浪正利用機器與人工的結合,尋找個性化推薦與普世內容的平衡點。在機器演算法方面,新浪依託微博數據,推測用戶興趣與喜好,進行定製推送,同時網狀拓展用戶的知識圖譜,避免信息繭房。

在演算法基礎上,編輯團隊會進行內容把控、熱點追蹤和專題搭建。在新浪新聞App中既有要聞頻道,同時也設立垂直內容和精品欄目。「2018年,對於新浪新聞來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精細化運營」,叢松說。

新浪新聞App特設了「二樓」欄目,這些欄目都是根據用戶興趣選擇,並通過更新的頻率來進行排序。編輯們將各頻道精品內容集合起來,並配上有趣的欄目名稱,例如《創世記》是科技創投圈熱點事件的分析。

無論是提倡高品質的內容,還是精細化的運營,最終落腳點均是商業化。

根據此前新浪網發布的四季度財報,其廣告收入佔整體營收的85%。孟波表示,新浪網的整體營收仍以廣告收入為主,除廣告收入外,新浪對商業化一直在不斷探索,尋找更多元的商業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好物推薦:13 件有效助力工作的小東西,5到500美元不等
被稱為「開發者神器」的GitHub,到底該怎麼用?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