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美國人要拿一個英國獎特別不容易,今年的「奧里弗」看點特別多

美國人要拿一個英國獎特別不容易,今年的「奧里弗」看點特別多

奧利弗獎

與美國戲劇「托尼」獎、法國戲劇「莫里哀」獎並稱全球舞台劇三大獎項之一的英國戲劇「勞倫斯?奧利弗」獎2018年度獲獎名單在4月8日揭曉。倫敦的各個劇院每年推出眾多新創或復排的話劇及音樂劇,其中的優秀作品經由倫敦戲劇協會組織專業評委和大眾評委提議並進行兩輪篩選,才有可能出現在提名名單上。所以,獲得提名的院團、劇目及個人已經完全可以給自己頒個先進工作者的獎狀,因為這就像是世界盃踢進四強,不是勁旅根本到不了這一階段。

美國人能拿一個英國獎特別不易

本屆奧利弗獎的「勁旅」之一,從提名階段就霸氣外露,以13項提名榮膺奧利弗獎歷史上獲提名最多的劇目。這部美國原創音樂劇最初在紐約的公共劇院問世,隨後移師百老匯。上演以來,幾乎將美國所有相關評獎的關鍵獎項收入囊中,到現在演了三年已過千場,仍然一票難求,目前百老匯版的票價被炒到最低600美元一張。本次奧利弗獎提名的版本則是由倫敦西區依照原版在全球招募演員重新製作,並於2017年12月開始在維多利亞皇宮劇院上演。我年初在倫敦期間,隨手刷了劇院官網,以89鎊的價格撿漏買到樓下11排的位置。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對來自美國田納西州的母女,還沒開場兩人已近瘋癲,她們說在美國排了三年隊買不上票,來英國旅遊抱著買樂透的想法碰碰運氣,竟然如願買到最後兩張正價票。一部舞台劇連續演好幾年(幾乎每天都演,不是一年只演8場),引發全世界追捧,甚至帶動旅遊,而且每周票房收入都名列前茅,這在我國恐怕只能當神話故事講講。

我說的這個戲就是「用嘻哈樂說唱開國元勛」從而開創音樂劇創作新思路的《漢米爾頓》,最終拿下包括最佳新排音樂劇在內的8個獎項。不過在奧利弗獎歷史上,它卻並非獲獎最多的劇目,第一名是去年得到9個奧利弗獎的純英國造《哈利?波特和被詛咒的孩子》。有意思的是,《哈》劇百老匯版不久前也開始在紐約上演,據推測也會是今年6月托尼獎的熱門,這英美兩大戲劇強國隔海交相輝映互相幫襯的場面,實在讓人羨慕。

《漢密爾頓》

其實在英美戲劇界的深情厚誼之外,坊間也沒少流傳一些根據印象而來的說法,比如英國演員普遍底蘊深厚,但美國人天真爛漫,美國音樂劇更強,但英國話劇無敵等等。從1990年至今,奧利弗和托尼兩獎最佳話劇類男女演員得主的國籍統計來看,英國似乎確實存在著相當大的順差。總之美國人在英國拿個話劇表演獎確實特別不容易,所以今年看到首次登上倫敦舞台的布萊恩?克蘭斯頓(《絕命毒師》裡面的「老白」)憑藉在《電視網路》中的表現而榮獲最佳男演員,真是讓人欣喜。《電視網路》由英國國家劇院製作,比利時導演伊沃?凡?霍夫執導,根據上世紀80年代美國同名電影改編,開放式舞台,一景到底,大量攝像機跟拍投影處理,把一個探討媒體實質的老劇本排成了一個極具深意的未來派寓言。在一個視覺元素過於豐富的舞台環境里,被一堆攝像機鏡頭時遠時近地包圍,和自己的影像同台競技,這樣的設定,如果是舞台存在感不強的主角,恐怕會被當場吃掉。考慮到這個角色塑造的困難程度,克蘭斯頓得獎算是實至名歸。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美戲劇舞台上,不乏紅到發紫的明星和舉世聞名的表演藝術家,這些人需要把人生中寶貴的幾個月甚至更多時間完全留出來,放掉很多掙大錢的機會,一周八場,連續演上十幾周甚至幾十周,好交際的每天下班還會在演員出口用簽名換取觀眾的反饋。這些人哪怕家裡擺著三座奧斯卡,對於舞台一樣保持敬畏,除了配合宣傳,基本不會上綜藝節目,也不會演個幾場拿個碰頭彩就推說檔期不合身體不佳而跑掉,更不會前呼後擁把劇場當秀場。全世界觀眾都一樣,都想看明星,有明星的戲總是好賣,可是關鍵在於,在英美劇場界,你是演員還是明星,誰心裡沒桿秤呢?

「國家級」就是不一樣

本屆奧利弗獎最佳復排話劇和最佳復排音樂劇都被英國國家劇院拿到,一部是演出時間長達8小時的史詩巨作《天使在美國》,編劇是托尼?庫什納,另一部是場面華麗製作費驚人的《富麗秀》,由美國音樂劇大神斯蒂芬?桑德海姆在上世紀70年代創作。以上兩部戲及《電視網路》從製作上來看,都是嘩嘩撒錢兼不好啃的大骨頭。但是英國國家劇院還有個名稱是英國皇家劇院,也就是說人家是吃皇糧的。戲劇一向是英國的驕傲,所以政府的皇糧發得很大方。看一下英國國家劇院歷年創排的劇目,以及獲獎記錄,再不成看一下「英國劇院現場」的出片質量,就會發現作為國字型大小團體,這錢確實花在了刀刃上。在浩如煙海的優秀劇作中,總有一些藝術性很高但因為規模和技術問題而特別難排的戲,這些大山,當然要由每年拿好多錢的國字頭院團來扛。

天使在美國 攝影_Helen Maybanks

英國國家劇院擁有三個劇場,2016至2017年上座率是93%,前述三個戲都是開票就售罄。劇院推出親民票價,30%是不高於20英鎊的低價票。劇院的戲劇教育項目吸引了20萬人參加。關鍵的一點,這座劇院拿了皇糧沒忘自主創收,上年度政府資助只佔總收入的17%,而總收入的50%是實打實的票房收入。今年的奧利弗獎,英國國家劇院憑藉這三個戲揚眉吐氣,在英國當戲劇觀眾,花幾十英鎊就能看到全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家發揮到極致而創作出的精品,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

戲劇也有孵化器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奧利弗獎是貴族聚會,但這一屆的劇王,我認為其實是一部從地方劇院里走出來的戲——傑茲?巴特沃斯編劇的《擺渡人》。這個戲講述北愛爾蘭內戰背景下,一戶農舍大家庭在慶祝豐收時,被不速之客帶來的消息攪起一段沉重往事,讓所有人儘力埋葬的過去無處遁形,並引致無法避免的悲劇結局。奧利弗不設編劇獎,所以最佳新創話劇就代表了對於劇作與製作的整體認可,而且所有類別只設一個最佳導演,也是由這個戲的導演薩姆?門德斯獲得。

我是在西區看的這個戲,看完的感覺是這種極為考驗觀眾的耐心與同理心,把所有矛盾和情緒積攢到最後幾分鐘的寫法,確實是需要冒一定風險的。而導演也完美詮釋了劇作的意圖,全長三個多小時的戲一直暗流涌動,時機未到絕不興風作浪。

這個劇本是巴特沃斯根據自己女友兼本劇女主演勞拉?唐耐里的家庭經歷創作,唐耐里也因為出演這部戲拿下了今年奧利弗最佳戲劇女演員獎。而推出這部戲的劇院,就是自身定位為「作者劇院」的英國皇廷劇院。皇廷劇院位於倫敦切爾西地區,也是一家靠政府與民間資助支持的非商業劇院。這家劇院可以說是英國新寫作的孵化器和發動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扶持當代新劇作,劇作家是這裡唯一的明星,劇院鼓勵劇作家大膽創作嘗試,並允許他們失敗。每年皇廷劇院都會舉辦新寫作工作坊,不僅針對英國作者,也面向全世界,讓熱愛寫作的人有機會接受專業劇作家的指導。巴特沃斯的《耶路撒冷》和《大河》等6部劇作最初都是在皇廷劇院排演。我們熟悉的馬丁?麥克唐納、大衛?黑爾、尼克?佩恩、薩拉?凱恩等劇作家,也都是從皇廷劇院起步。這家劇院有樓上樓下兩個小劇場,常年票價十幾鎊,劇本只賣3鎊,可謂業界良心。皇廷劇院的規模跟西區的商業劇院和氣派的國家劇院自然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在英國戲劇界的地位卻是極為重要,不可小覷的。有皇廷劇院這般存在,還愁什麼「劇本荒」呢?

西區版《漢米爾頓》、英國國家劇院三戲和皇廷劇院的《擺渡人》是本屆奧利弗的大贏家,背後反映出英國戲劇市場的多元生態,商業劇院達成商業成功與藝術成功的雙贏,國家級劇院手拿政府支持物盡其用,地方劇院著重戲劇人才的孵化培養,每一點,都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

文| 尚曉蕾

本文刊載於20180413《北京青年報》B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他們倆一個曾經向兔子解釋繪畫 一個曾經攻擊電視
話劇借鑒戲曲,此次並不成功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