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圖解美國過去30年資本流動:支撐巨量貿易赤字的究竟是什麼?

圖解美國過去30年資本流動:支撐巨量貿易赤字的究竟是什麼?

在過去近三十年中,對美國長期外債的發行規模,幾乎是與全球央行的美元儲備需求同步增長的。然而自2014年以來,形勢已悄然改變;雖然美國長債規模和經常賬戶赤字不斷擴大,央行美元儲備卻不增反降(圖1),僅從去年開始稍有反彈的跡象。

圖1 美國外債(黑)與全球美元儲備(紅)歷史走勢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資金在源源不斷地購買美債流入美國,持續支撐美國的巨量貿易赤字?Brad W. Setser指出,作為傳統「主力」的央行美元儲備,正悄然讓位於歐洲與東亞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

Setser系美國頂尖智庫外交關係協會 (CFR) 的Steven A. Tananbaum國際經濟高級研究員。

2014年:美元單邊升值 美國貿易赤字融資來源發生根本轉折

歷史經驗表明,中央銀行往往會在美元疲軟時增加外儲——購買美債,而美元強勢時則一般不會進行操作。隨著今年1月美元的貶值以及計劃中美國國債發行量的大幅增加,儲備經理們的美債買需再次成為市場所關注的因素。

但Setser指出,美元在2014年開啟了強勢升值行情,而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融資來源,恰在此時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原因在他看來非常明顯:

當時全球油價跌破多數國家的盈虧平衡價格,於是石油輸出國停止增加原油儲備規模,很多國家開始消化庫存;

美元對主要幣種的升值,促使中國在2015年8月11日推出「八一一」匯改,導致中國美元儲備在短期內下降,當時幾乎所有亞洲貨幣也都面臨貶值壓力。

這是自199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央行的美元儲備規模首次出現下降。

然而觀察美國資金凈流入的歷史數據(圖2),2014年前後的收支分項並無任何顯著變化。對照2013年和2015年,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規模大致相同,通過發行外債獲得的資金凈流入也大致保持在同一水平。

圖2 美國累計資本凈流入(按國際收支差額分項)

一邊全球央行的美元儲備不斷萎縮(見文首圖1),另一邊購買美債流入美國的資金量卻依舊充沛。究其原因,Setser認為是美國外債債權人的成分構成發生了變化。

「央媽」們不買美債了,是誰在支撐美國貿易赤字?

Setser指出,2014年前,美債的主要買家是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日本、韓國、泰國和瑞士的中央銀行,新加坡的各種儲備主權基金,沙烏地阿拉伯的貨幣當局,以及其他主要石油輸出國。

而2014年後,美國外債的主要融資來源,是歐洲與東亞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包括很多亞洲國家政府運營的養老基金)。

在後危機時代的寬鬆貨幣環境中,又面臨盈餘經濟體趨緊的財政政策壓力,為了獲得更高的回報,這些機構投資者只能大量購買美國政府機構債券和企業債券,購買規模業已超過了各國貨幣當局。

用數據說話,自2014年起,歐元區對外債的購買量(圖3藍柱)大幅增加,遠超過美國企業離岸經營活動在當地的納稅所需;而與近年來歐元區巨大的貿易盈餘相對應的,是債券投資組合中的大量資金外流(圖4虛線)。

圖3 歐元區國際收支差額的分項變化

同樣的現象,也在整個亞洲範圍內上演。從2000年到2014年年初,亞洲國家外儲規模的上漲與累計貿易盈餘的增長几乎完全吻合;但自2015年開始,兩者的關聯趨勢出現背離,外儲規模下降的同時,貿易盈餘仍在不斷增加。與「憑空消失」的國家外儲相匹配的,正是私人部門資產配置的資金外流。

圖4 亞洲官方外儲與貿易盈餘(虛線)歷史走勢

Setser指出,雖然近期歐洲央行釋放結束購債推出寬鬆的信號,中國人民幣貶值壓力也幾乎消失,導致美元走弱,來自央行儲備經理的傳統買需再次抬頭,但歐洲與東亞機構投資者業已登上舞台,形成美國外債市場需求的「新平衡」,再次回歸「舊平衡」已幾無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空雜談 的精彩文章:

想免關稅先「主動」限制出口!美國懲戒日本的「大殺器」將重出江湖?
爭相「插刀」小札 蘋果庫克呼籲對數據安全更多監管

TAG:星空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