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中國家庭的8條「潛規則」,你家有哪幾條?

中國家庭的8條「潛規則」,你家有哪幾條?




心理嚴選

實用心理迷部落|親子婚姻職場

 






文 | Joy Liu


來源 | 繁榮成長工作坊 (FlourishingParty)







不管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每個人的家庭中都會有一些規則。




在一個相對健康的家庭中,幾乎所有的規則都是透明的,並且規則都是靈活,有商榷餘地的。




而在功能失調家庭當中,很多規則都是沒有被明確說明,但是每個家庭成員又心照不宣的必須遵守。




John Bradshaw提出,在功能失調的家庭中,通常可能存在的「潛規則」可能有以下8個。




今天小樂土邀請大家一起,去看看我們家裡那些可能的潛規則。





控制準則 (rule of control)





你必須在任何時刻控制所有的互動,感受和個人行為。這是所有功能失調的,以羞恥感為基礎家庭系統的核心準則。




一旦你開始控制感受,所有的自發就消失了。



控制給了一個家庭成員一種力量感,可預測性和安全感。控制狂實際上就是一種嚴重被破壞了的決策力。




控制狂們通常都要極力控制那些根本不可能被控制的東西,比如人類基本的不安全感和人生的不可預測性。






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當中曾經感受到最強烈的,就是對感受和行為的控制。




媽媽極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她可能通過指責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緒投射給別人:「都是你讓我這麼難過!」 



同時她也控制著別人的情緒:「你根本不應該為這樣的事情生氣。」 




有的時候就連最簡單的行為,比如今天出門穿什麼,她也必須控制:「你聽我的,不要穿這件,穿那件!」 




如果我沒有穿她指定的衣服出門,她一定會憤怒的說:「你就是要跟我對著干是不是,我只是給你提個建議,你穿那件太丑了,你為什麼就是不聽?」




可問題就在於,如果她真的只是提出的是「建議」而不是控制,那麼我沒有採納她的建議時,她可能會有些失望。但絕不會說「你就是要跟我對著干」或者「你為什麼就是不聽」。




一個「必須」被採納的「建議」,只可能是一種控制。






完美主義準則 (rule of perfectionism)





你做的所有事情都必須是「對的」。這種獨裁式的「正確」可以是幾代人中被保存下來的準則。




這個準則可能是關於成就(一定要「出人頭地」)或者是道義上的「正確」或者是成為貴族和富人。




完美主義的準則永遠都有一種強迫的衡量。




全家人用保持「完美」,讓自己「高人一等」來掩藏內心的羞恥感。




恐懼並且避免犯錯誤也是完美主義家庭的一個準則。家庭成員會依據外面的形象生活。




如果你受到這個準則的影響,你會忙著在一個情形下觀察自己的行為,然後問自己:「我做的對嗎?」 「我看起來OK嗎?」 




你致力於管理自己的形象並且你總是用外界的標準來評價自己。







沒有什麼準則比這個準則更讓人絕望了。因為這些理想化的標準是我們自己在頭腦中臆想出來的,沒有現實中的人真的可以達到。




人類本來就不可能完美,所以完美主義本身就是不人道的。




在有完美主義準則的家庭當中,父母會經常把孩子拿來跟自己「完美主義」的標準或者那些所謂「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




比如「你必須永遠一絲不苟」;比如「我們家人從來都是學校里的第一名」;比如「永遠都要對別人表示感謝」。






責怪準則 (rule of blame)




責怪是我們掩飾自己羞恥的另一種方式。我們會把自己的羞恥通過責怪來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




我們會為自己的脆弱和依賴感到羞恥,所以指責就自動成為一種逃避我們真實感受的一種方式。




「都是因為你氣我,我才這麼憤怒。」


「如果不是因為你總是責怪我,我才不會氣你。」


「你每次都這樣,從來都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你不也是,你從來都是對的,錯的永遠是我。」




我們好像會陷入到一種相互指責的死循環,發現在每段這樣的對話結束後,除了讓彼此更加堅定的認為對方不可理喻之外,好像從來沒有解決過任何問題。




責怪是我們習慣性的一種重新獲得虛假控制的一種方式。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脆弱要暴露時,我們就開始為自己的脆弱感到羞恥,我們就會用指責的方式讓對方羞恥而不是去感受自己的羞恥。




比如我做錯了一件事情或者很脆弱時,因為在我完美主義的家庭中,犯錯和脆弱是很讓人羞恥的,所以我不能犯錯,不能脆弱。




我就只能去責怪別人:「我之所以沒有好好複習,是因為你沒有早點叫我起床!」 或者「我得了抑鬱症,是因為你從來不考慮我的感受。」






否認「5個自由」準則


(Rule of denying the five freedoms)





5個自由指的是家庭之中,每個家庭成員被容許去自由的感覺,思考,感受,想像和為自己的目標冒險。




但是在功能失調的家庭當中,這樣的自由是不被容許的。我們總能聽到很多的「應該」或者「不應該」。







「你不應該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你不應該這樣想,不應該有這樣的感受,不應該這樣的想像,不應該這樣做。」




「你不應該嫁給他,因為他在北京沒有房,你願意為自己的幸福冒險?不可以!因為我比你更懂得,沒有房就不可能幸福!」




「你應該覺得自己很幸運;應該很感激我們為你做的一些;應該想著多聽我們的話;應該為我們的情緒考慮。」




「你不應該生氣;為了這樣的人難過,你真的是不應該;你不應該這麼嚴肅,為什麼別人都笑了就你一個人不笑?」






不交流準則(The no-talk rule)





不要公開的討論任何讓這個家庭不安的情緒,想法或者經歷。這個準則是我們準則4的延伸。




我的幾乎所有來訪者會在諮詢里的某個時刻跟我說:「這些事情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 




是啊,他們怎麼可能告訴別人,因為他們根本不能跟家人討論這些,而家裡的「秘密」又讓他們感到羞恥,他們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默默流淚。




從童年起,我們就有很多的東西不能跟父母探討。




我們的家長會用威脅,否認,呵斥或者逃避的方式,拒絕跟我們探討可能會讓家庭關係有壓力的話題。




「爸爸,為什麼媽媽看起來那麼生氣?你們吵架了嗎?」 「沒有啊,媽媽沒有生氣,你看錯了。」 




但你明明看到媽媽撅著嘴,眉頭緊鎖,在一旁不理你和爸爸,這時候留給你的,就只有獨自承受和困惑。




「媽媽,你為什麼經常不回家?」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良心,我不回家不還是為了給你賺錢?你看看你的玩具都是哪兒來的?」

(讓孩子感到羞恥)




其實媽媽不回家,可能是因為她在用工作逃避著跟爸爸的緊張關係,可能是她在外面已經有了外遇甚至偷偷又組建了一個家庭。




但是爸爸不說,孩子也不被容許提這件事,可能直到有一天,媽媽的外遇已經再也無法掩蓋時,孩子才很受傷的知道這件事情,並且這個時候媽媽的外遇仍舊是這個家庭的「禁忌」。




不管是爸爸媽媽的外遇,還是丈夫妻子的不忠,不管是丈夫的酒癮煙癮,還是妻子的依賴控制,不管是爸媽的性生活,還是他們不同消費觀和金錢觀,不管是不良的婆媳關係,還是不良的父子關係···




所有這一切都成為了功能失調家庭中的禁忌。




他們有很多公開的「秘密」,有好多不可逾越的「雷區」。






不傾聽準則 (The no-listen rule)





每個人都在表達,但沒有人在真正聆聽。




在功能失調的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如此的自我防衛,所以他們根本沒有注意力去傾聽對方此刻在說什麼。




為了保證自己是「對的」,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

(完美主義準則)

,我們時刻都在想著自己下一句該說什麼,而不是去傾聽對方說了什麼。




所以你會發現,在這樣的家庭中,其實不存在真正的交流。




因為所有人都在為自己辯護,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攻擊自己形象的語言,我們忙著維護自己的形象,忙著保證自己永遠是對的(或者對方永遠是錯的),根本沒有能量和注意力去真正的傾聽。







「你能不能早點回家?」




「你什麼意思啊,你的意思是我每次回家都很晚唄?那我上個星期每天下午5點就到家了,還給你做飯,你不記得了?」




如果我們不那麼自我防衛,不時刻要證明自己是對的,也許我們可以問問對方:「為什麼要我早點回家呢?」




也許我們得到的回答是:「因為我最近上班有些不愉快的事情,想找你聊聊天,求安慰求擁抱。」




不完成準則 (Incompletion rule)





在功能失調的家庭當中,同樣的爭執和爭吵可能持續數年。




這個準則可能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種是長期爭執卻沒有任何結果。


另一種是表面和平,維持彼此的意見不合。




不管是哪種形式,對話仍舊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家庭成員仍舊感到沮喪和困惑。




不可靠原則 (Unreliability rule)





「不要相信任何人,這樣你就不會失望。」是經常出現在功能失調家庭中的準則。




因為父母本身都還是「巨嬰」,所以他們自己的需要還一直沒有得到滿足。




這樣的家庭中孩子的需要不僅得不到滿足,而且他們需要來滿足父母的需要,所以每個家庭成員的需要都沒有被滿足,每個人都是不可靠的。




「媽媽,能不能買這個玩具給我?」




「乖,寶貝,前面還有更好的玩具,我們先不買,前面有!」




結果你發現前面並沒有媽媽所說的玩具,她只是因為不想買給你而說了謊,這個時候你便開始意識到:媽媽並不可信。




其實媽媽不想玩具給你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很拮据的家庭,覺得買玩具是很奢侈的行為。




但她並不願意麵對自己的需要(對於節省的需要),她沒有告訴你「不買玩具是因為媽媽覺得玩具太奢侈了,媽媽小的時候從來都沒有玩具」,而是選擇了用欺騙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這些就是在功能失調家庭中的「潛規則」,這些潛規則深深的影響著我們,讓我們不知不覺在自己的家庭中繼續延續著這樣的方式。




你家有又有什麼樣的「潛規則」,歡迎在文章底部和我們分享。




END




作者:Joy Liu(劉雙陽),後現代流派心理諮詢師,壹心理簽約講師,繁榮成長工作坊創始人。原創文章數篇閱讀量10W+,文字溫暖而有力量。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後現代諮詢取向助教公眾號:繁榮成長工作坊。ID:FlourishingParty






      心 理 嚴 選       


  

婚姻|育兒|職場|治癒  







1、掃碼回復「

乾貨

」收割

41

篇育兒乾貨文



家有2一10歲孩子的注意力訓練


日本小朋友小學前必須學會的90件事


1~10歲孩子的最好管教方法,非常詳細!
……


2、

掃碼

回復「

婚姻

」收割

30

篇感情維繫文


注意這20件小事,別讓你的婚姻敗給細節


從孩子身上,就能看到你的婚姻


夫妻間最好的關係,是我懂你的不容易


中國夫妻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




3、

掃碼

回復「

個人成長

」收割

10

篇心理成長文


比憤怒更可怕的,是忍住憤怒!


你的身體積壓了多少情緒和疾病?


愧疚感,是你生命中你最不需要的東西
……




4、

掃碼

回復「

167

」收割

167

篇心理嚴選文






可上下滑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嚴選 的精彩文章:

網友訴說真實慘例:路上遇到老人小孩問你要吃的……細思極恐!!!
每日箴言NO.82

TAG:心理嚴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