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秋英雄志×李牧篇×趙之良將

春秋英雄志×李牧篇×趙之良將

李牧告訴趙孝成王,長平之戰,白起詐敗誘敵,我軍深入,然後白起運用大包圍戰略,將我軍圍困,對我軍實施了圍殲。

而今,我也要運用這一戰術,詐敗,而後引誘匈奴人進軍,之後也實施圍殲戰,將匈奴人圍困在這裡,一勞永逸。

長平是趙孝成王的噩夢,也是戰國各將領學習的經典戰役。白起的作戰策略極大的提高了當時將領的眼界,讓他們的戰役戰術的水準大規模提高。

蘇德戰爭打完後,蘇軍到了遠東,按照對德作戰的模式對日本關東軍來了一遍,一星期內就解決了戰鬥。

作戰注重持續力和爆發力,蘇軍的後勤能夠保障沖在最前的部隊始終有充足的武器,戰鬥人員能夠迅速補充到作戰部隊,讓坦克不用擔心用油,以最快速度前進。坦克只管前進,其他的交給步兵就好,這是種協同關係,也意味著信任,不是說幾句話就能達成的。

趙孝成王再次拍板,讓李牧主持這次圍殲。

李牧安排下奇兵,猶如白起派遣兩萬騎兵阻斷趙軍歸路一樣的奇兵,封鎖匈奴的逃竄的主要方向。

按照我的理解:

匈奴人最大的優勢在於騎射,打不過可以跑,打贏了就一起沖,所以沒有大敗的威脅,而有大勝的可能。

中原王朝跟草原長久的作戰,最後總結出使用戰車克制對方的戰馬。戰車可以算做當時的重武器了,要知道那時候沒有馬鐙,騎兵在戰馬上射箭是很難得,不熟練的騎士一不小心就被顛下馬來,而騎兵衝擊的時候被顛下來,被馬群踩踏,估計就是死。

所以那時候發射弓箭,我想弩機應該是主流,不過小型弩機發射距離不如弓箭,應該是騎兵近戰的武器,比如距離十步左右發射。

而戰車上有了立足之地,車上的士兵既可以操控戈矛進攻對方,也可以彎弓射箭,比馬鞍要舒服得多。

不過戰車最大的缺點在於速度不快,趕不上人家,所以正面交鋒還好,可是對方跑了就只能任由對方走,這時候就要靠自己的遊騎兵出手了。

金兵用無人可擋但速度慢的鐵浮圖剛正面,將敵方陣營擊潰或擊退,身後成規模的步兵軍團再收拾對方殘留的小股部隊,而後兩翼騎兵(俗稱拐子馬)再繞後攻擊,將對方有組織的潰散變成無組織的潰散,截斷其歸路。

金兀朮十萬兵計算,主力鐵浮圖五千,拐子馬一萬五千,剩下的除了輜重兵就是步兵了,也並非全是騎兵,主要是良馬數量有限。

要知道,雁門城牆並非是趙國的最外防線,城牆外還有堡壘和前哨,前哨裡面還有哨兵,負責警戒和報信。

李牧事先安插奇兵,大致上是在城外設置堡壘,限制匈奴人的作戰區域,陰損點的可以埋設拌馬坑。馬匹前蹄一旦陷進了老鼠洞等地方,尤其是在奔跑的過程中陷進去,那麼前肢折斷,一般處理方式都是殺了馬,減少馬匹的痛苦。

這種方式對付騎兵,猶如埋設地雷對付步兵一樣。

當然,還可以埋設獵人狩獵的夾子、絆馬索,或者將草打結,古代結草銜環就是利用這種方式絆倒人的,成本低而且高效。

而後兩翼騎兵從外包抄過去,截斷匈奴人的退路,然後用一千三百輛戰車為主力,正面擊退敵人,壓縮敵人的活動空間,步兵跟進。

步兵針對騎兵,也可以在陣前埋設陷阱,然後依靠射箭、弩機來攻擊騎兵,如果是跟在戰車後面攻擊潰散的騎兵,則更加沒有壓力。坦克的作戰就是,坦克開路,抵禦對方炮火,身後的步兵跟在後面,解決殘餘。

匈奴單于這才發覺不妙,戰車跟在後面,雖然速度慢可是殺傷力很強,對方的精銳騎兵又繞後截斷歸路,自己的活動空間不住的被擠壓。

前進無門,後退無路。單于只好往左右走了。

然而,左右哪裡設置著堡壘,把門一封,人站在上面用弩機等物攻擊你。你上不去,想要繞過去,則要處理很多拌馬坑,只得如曹操一樣,讓士兵下馬填坑,而後再通過。

堡壘里的兵也並非干看著,晚上還可以襲營,成功後就繼續躲回去,讓你有氣沒處生。

攻打堡壘也是可以的,但那需要時間,等著裡面沒糧食估計不可能,因為李牧的戰車部隊還在後面跟著,沒有那麼多時間耗下去。

《權利的遊戲》私生子之戰里,小剝皮讓步兵在後面擋住路,而後讓長槍盾牌兵在前面一步步壓縮對方的活動空間。野人軍團武器裝備不如對方,只能一步步的退,最後很多人擠在一起,裡面的人連輾轉騰挪的空間都沒有,無法發揮戰鬥力。

依靠著這種擠壓,長槍盾牌兵可以一步步的料理敵人,而敵人只能眼睜睜的等待,甚至還要被自己人擁擠。

據說上海每天至少一次因為地鐵擁擠而發生的鬥毆事件,何況在戰爭狀態下,為了搶奪生存空間,這些人不惜一戰。

匈奴大軍左衝右突,傷痕纍纍,卻依舊只有小部分脫離包圍,掉了魂一樣飛奔離開。

匈奴是十萬人,這麼多人是要一點點消化的。李牧的戰車軍團和後面的步兵軍團只能將對方主力擊潰,燒毀對方的輜重糧草。匈奴軍隊其實在正面戰爭中死亡的並不是多數,更多的是所在部隊被擊潰了,自己只好挑個地方躲藏。可是躲藏期間,總得吃飯吧,帶的糧食都被人家繳獲了,只好忍飢挨餓,吃老鼠,打野兔,更慘的是連火都不能生,不然不是通信報敵嘛。

潰兵在一起自然會有組織,也只能是強者為王的組織,這種組織的最大凝聚力,在於能一起回家,而不是和趙軍拼了。因為草原上狼群很多,白天趙軍搜,晚上狼群也在襲擊散兵,而狼群的威力不是一個匈奴人可以對抗的。

很多潰兵會發現,都說趙軍漫山遍野都是,可是自己在一個地方生活了七八天,連個趙軍的影子都沒看見,直到很久以後才發現趙軍的蹤跡。

原因很簡單,趙軍是聚攏在一起的,而匈奴人是潰散的,趙軍需要時間去消化戰果,所以要步步為營,攻擊對方成組織的人馬,不讓他們再聚成勢,而後再派遣搜索部隊去逐區域的搜索。

這種過程持續時間很長,趙軍也不在意,反正慢慢抓唄,也不著急,對方沒有水,沒有食物,能撐多久,個別奇蹟的放過也無所謂。

遠征軍緬甸戰爭的時候,日軍將對方軍隊擊潰後,也是如此處理,在交通要道設置自己的陣地,有些躲藏在大樹上,以逸待勞。

潰散的軍隊如無頭蒼蠅,四處尋找路。而後日軍據守有利地形,將來人擊潰。

潰兵於是換條路,用自己的腦袋來抗對方的槍子,甚至不會想還擊而是拚命地跑,命大的能夠跑過去。

這種消耗對潰兵是很大的折磨,而日軍沒有足夠的實力一頭吞下,只能用這種方式來不斷的擴大戰果,從而不斷地消耗敵人的數量。

匈奴單于應該能逃,不過將大部隊都丟下了,確實丟人的很,自此也不敢跟趙國抵抗了。說到底,匈奴單于以獵人自居,擁有狼的兇狠和狡猾,有極高的警惕心。

對付這種敵人,你不可能按照以往的經驗給他設圈套,因為狼的記性非常好,而且善於總結經驗。

李牧於是採用了全新的戰法,以白起圍殲戰為戰役目標,全新的安排,全新的戰術,讓狼感受到陌生。

既然感受到了陌生,狼就只能跟著感覺來了。於是李牧變成了獵人,狼成了獵物。

馮驥才《俗世奇人》里寫:

天津過年有一種習俗——放生。將活鯉魚放入河裡,為的是求福報,會在鯉魚身上拴條紅繩。而鯉魚也精,下次就不容易釣上了。一條紅繩的鯉魚少見,兩條的難找,三條的絕無僅有。據說三條紅繩的鯉魚跳龍門,人間的福祿壽全來了,所以大戶人家花錢來求。

天津有一個叫大回的能釣上來,大回將麵糰仍在河裡,不住的餵養,然後再在麵糰里下鉤,變能釣上來兩條紅繩的鯉魚。而三條紅繩的已經成精,只有用獨家配方的餌料才行。

靠著這招,大回名滿天津。

李牧就是有法門的將軍,他知道雁門之所以被搶,根源在匈奴人,打幾場並不能解決問題,於是一早就開始了釣魚的訣竅——示弱。

這招一開始,那就是經年累月的演,就連趙王都罵不動他,可見功力深厚。

匈奴單于本能的感受到了威脅,可是直覺這事,又不是一直靈的,長久的相安無事,麻痹了他的直覺。

在出兵前,出於謹慎,匈奴單于還是最後試探了一把,一下子俘虜三千。

這要是還不出擊,何以服眾啊!

單于終於出動了,他想破腦袋也沒想到,李牧竟然想了個新玩法——圍殲。

李牧這人城府極深,胸有韜略,並且行事果斷,否則怎麼會一下子拿三千騎兵做餌。

要知道,這三千人可是他的麾下,奉他為主帥,聽他調遣,可是轉眼就被李牧當炮灰,慈不掌兵,不是虛言。

而且,明明知道這是自己的首戰,此戰勝敗關係到軍心、民心,他敢拿過來做賭注,魄力可見一般。

所以,趙孝成王在李牧說出計劃之後,最終拍板,將指揮權給了李牧。經過長平之戰之後,想要趙王再次下這種決心,可見他對於李牧的信任,對於計劃的信心。

直到最後一刻,李牧還在示弱,匈奴單于無法不上當,而後墜入了對方的大包圍中,這才看清了李牧之前的種種作為,只好悔恨的離開,將此戰記在心頭。

匈奴此役死傷十多萬人,元氣大損。

李牧趁此時機,騎兵出擊,滅了襜襤(chān,lán),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將邊關徹底掃清。

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著實怕了。

面對李牧這樣的人,取得一點勝利都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你不知道他究竟給你準備了怎樣的結局。

《尋秦記》里,嬴政派遣師父項少龍率軍作戰,對手就是李牧。然後項少龍兵敗,隻身離開,輾轉各國才重新回到了秦國。穿越人物都幹掉的人,這才是趙之良將——李牧。

不過李牧這樣厲害的人物,依舊不是趙國軍方第一人。

第一人還要說廉頗廉將軍。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痛定思痛,派人召回了廉頗,並向廉將軍認錯,想要戮力一心,君臣攜手。

公元前251年,平原君去世,國家內再也沒有能制衡廉將軍的人物了。

此時燕王喜派遣相國栗腹到邯鄲,以百金為趙孝成王祝壽。

栗腹在邯鄲宴飲三天,歸報燕王,說邯鄲之內男人少兒女人多,趙國青壯多死於長平,趁趙國青壯還沒長成,可以討伐。

燕國自從樂毅的事,大國夢破碎之後,總有些遺憾。燕王於是重用樂毅的兒子樂間,樂間也得以繼承父親的昌國君的爵位。

燕王喜問樂間,可以討伐趙國嗎?

樂間說,趙國是四戰之地,民風彪悍好戰,不可伐也。

燕王喜說,趙國能有多少兵,我出一倍。

樂間搖頭。

三倍。

搖頭。

燕王大怒,竟然如此蔑視寡人,燕國有那麼差勁嘛。群臣都說可以攻打,而且能贏,燕王喜於是下令出兵。

公正地說,趙國祖祖輩輩都對燕國有恩,而且恩惠不淺。主父的時候,幫助燕昭王復國,恩莫大於此。

趙惠文王的時候,燕國收成不好,趙國想要攻打燕國。蘇代於是對趙惠文王說了漁翁得利的道理,趙惠文王不僅終止了攻打燕國的念頭,後來還幫助燕國組織聯軍攻打齊國,為其報仇。

如今趙國在長平大敗,對諸侯國更加恭敬,不料燕國此時想要落井下石。

站在燕國的角度上,也很無奈,時代在發展,國家要進步。燕國就在北邊,靠著趙國、齊國,想要強國只能攻打這兩個國家,不然就始終被欺負。

在恩惠和強國面前,燕王選擇了強國,他未必不慚愧,只是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將來不被吞併,他還是這麼做了。

我們以為是短視,可是在當時著實不是。如果這個機會不被把握,那麼下次就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了,國家也就沒有了強大的可能,你說我做不做?

燕國遂起傾國之兵攻打趙國,號稱六十萬,讓栗腹以四十萬眾攻打鄗(hao,信陵君封邑),慶秦以二十萬眾攻打代郡。

背後捅刀子是如此可恨,趙孝成王咬碎銀牙,召集廉頗、李牧、樂乘等人,尋求辦法。

外交上的努力,想來趙王也做過了,包括唇亡齒寒啊,談感情啊,奈何人家不聽,前腳祝壽,後腳踢館,著實不是東西。

廉頗、樂乘等人提出建議,徵集軍隊,一面派使臣去秦國求和,兩面夾擊就倒霉了。

趙國一共組織了十三萬兵馬,可憐巴巴的迎敵。

面對燕國的兩路大軍,趙國也兵分兩路,廉頗帥八萬趙軍去對付栗腹的四十萬,樂乘帥五萬對付慶秦的二十萬。

燕趙作戰比是5:1。

趙軍是哀兵必勝,而燕軍則有些驕兵必敗,戰鬥經驗沒有趙軍豐富,作戰戰法陳舊,還停留在二十年前樂毅的那套,跟一直在前線的趙軍沒的比。

廉頗率先開花,栗腹戰死,燕軍大敗而回。

面對趙國如此爆發力,燕國發現這不是強國之路,反倒是覆亡的開始,上下一片恐慌,於是想起了未卜先知樂間,派遣他出使趙國。

樂間雖說是來求和的,倒也是有底牌的,那就是趙國著實沒有實力撐下去,能守住趙國就不錯了。

燕王喜寫信求和,很誠懇,表示冤冤相報何時了,我願意認清形勢,跟趙國並肩作戰。

趙孝成王同意了燕王的求和,封廉頗為信平君,假相(代國相)。

六年後,趙孝成王去世,兒子趙悼襄王即位。

當時廉頗在外掌兵,趙王卻派遣樂乘取代廉頗,我著實不知道一家人為何都有這傳統。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可以想見,後面還會發生類似的故事。

廉頗大怒,將樂乘趕走,發泄之後又覺得不妥,於是挂帥印跑到了魏國大梁,再次閑居。

後來秦國跟趙國多次作戰,趙悼襄王又想起廉頗,可是老人家都已經六十多了,能不能用還不知道,於是派使臣去看看。

聽聞趙國使臣到了,廉頗別提多開心了,接待了使臣。使臣委婉的表達了自己的顧慮,廉頗為之吃了飯一斗,大致是15公斤(難以想像),又吃了十斤肉,並且披掛上馬,表示威風不減當年。

可是用不用並不在廉頗。

郭開跟廉頗不和,恐怕當年就是他進的讒言,聽到廉頗要被重用,心情不爽,於是給了使者重金,希望他能拉自己一把。

使臣回去之後,面對趙王的問詢,很巧妙的說,廉將軍雖老,不過飯量不錯,也很精神,不過跟我聊天的時候常常起身去如廁。

趙悼襄王搖搖頭,人老了。

一個將軍就此被否定。

廉頗在魏國等候良久,沒有音訊,後來被邀請到了楚國,統兵的時候,忽然發出一聲感慨,我還是喜歡趙國的士兵啊。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那一刻,他真的老了。

廉頗的生卒年不詳,卒死於楚國,葬於壽春。他和王翦(jian)、白起、李牧被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也和王翦一樣善終,其實也不算虧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哲 的精彩文章:

春秋英雄志×范雎篇×長平之戰
春秋英雄志×嬴政篇×人盡其才

TAG:公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