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身體寒冷化,很可能是出現問題,要是不注意或會致癌?
在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或進行不同水平活動時,人體的體溫總能保持著穩定性,這是進行新陳代謝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兔子是地球上的長跑冠軍,基礎體溫為 38 攝氏度~ 40 攝氏度;鳥類騰空而飛,基礎體溫高達 41 攝氏度~ 42 攝氏度;人的基礎體溫經過長期進化穩定在 37 攝氏度,激烈運動時可達到 40 攝氏度。
體溫是免疫力的要素 , 即便是體力正常的人,被冷風久吹,也會奪走身體過多的熱量,受涼後免疫力一時低下,病毒細菌之類便乘虛而入,會得風寒感冒。有許多人查不出明顯的疾病卻常常怕冷,表現為四肢末梢及肩腰等部位自覺冰冷,尤其畏懼夏天的空調和冬天的嚴寒,這種狀態叫冷感症。冷感症的人更經不起氣溫變化,往往長年累月感冒,服普通感冒藥無用,必須調整冷感症體質才能解決問題。
不過近年出現「地球溫暖化,人體寒冷化」的趨勢,基礎體溫降低了,很多人低於 37 攝氏度。體溫的普遍降低,與身體運動不足、阿司匹林類等解熱鎮痛劑的濫用和長期過食生冷等有關。有研究表明,腫瘤細胞在 35 攝氏度的體溫時繁殖迅速。子宮肌瘤患者幾乎都是或曾經是冷感症體質,不少人通過溫補中藥製劑,冷感體質得到改善後,這提示溫度與免疫力相關。
體溫依賴於體內產熱,產熱原料則來源於水谷精微,即飲食中的脂肪和糖等營養物質。正如太陽那樣,身體產熱是謂「陽氣」,陽氣可以溫暖全身,還可以「加熱」攝入的飲食,「升溫」吸入的空氣。陽氣在正常情況下,0 攝氏度的冷空氣,經過鼻子等上呼吸道加溫,入肺時會達到 37 攝氏度
各種組織產熱不同,靠血液循環把熱量均化傳導至全身,如果局部循環不好會造成局部冷感,全身產熱不足則會造成全身大面積冷感,可見冷感症是因熱量的產生與傳導障礙引起。骨骼肌是產熱大戶,女性骨骼肌比男性弱,故產熱較少,加上服止痛藥,女性則更易形成冷感症,故而身體防寒方面應給予更細心的照料與保養。


※白菜還能致癌?別不信,這3種做法容易讓人中招!趕緊告訴家人吧
※星巴克咖啡致癌?沒文化真可怕!
TAG:致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