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圖:供欣賞,非君山景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其二

宋·黃庭堅

滿川風雨獨憑欄,

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

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釋

1、滿川風雨:似從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滿川風雨看潮生」化出。

2、綰(wǎn)結:高高的盤起、盤結之意。

3、湘娥:即湘君,一般認為是虞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死後成為湘水之神。

4、十二鬟:喻指君山看起來像湘娥高高盤起的十二個髻鬟。

5、後兩句:意謂自己只是在岳陽樓上憑欄眺望,而沒有身當湖面,所以不能在湖水波濤中看君山。銀山,比喻湖中的波濤。青山,即君山。

簡析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共兩首,我們來看第二首。

「滿川風雨獨憑欄。」

從詩句中就可看出,這一天黃庭堅登上岳陽樓時,天地之間正起著風雨,並且這風雨應該比較大,因為結合後兩句的詩意,他只是憑欄眺望,並沒有坐船到湖中,親自身當君山之面,這並非是他不想,而是風雨實在有點大。

那麼在滿川風雨中,獨自憑欄而立的黃庭堅,會不會讓人覺得很有一些特別呢?嗯,是的,風雨如斯,旁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黃庭堅卻不管不顧,傲然挺立,正可以從中讀出他泰然無畏的個性特點,他一直就是這個樣子的。

「綰結湘娥十二鬟。」

黃庭堅果然是一個真詩人,好男兒,滿川的風雨不僅沒有影響他的情緒,反而讓他陷入了深深的關於君山的文化記憶中。相傳虞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得知舜帝死在蒼梧之野的消息後,一路追到湘江邊,在她們的眼淚已經哭盡,眼淚把滿山的竹子都染成斑斑點點的「湘妃竹」後,自覺絕望的她們最終跳入湘江殉葬,而她們死後就化成了湘水之神,日日來往於洞庭山水之間。這個傳說還真是有些可信呢,你看那君山,遠遠的望過去,多麼像這兩位女神高高梳起的十二個髻鬟啊!

關於把君山比作髻鬟,當然也不是黃庭堅的首創,我國唐朝詩人雍陶曾經在《望君山》中寫道:「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黛鏡中心。」意思就是君山像什麼呢?它應該是水中的仙女梳洗之後,在頭上高高挽起的深青色的一個螺形髻鬟,在什麼地方呢?明鏡一般的洞庭湖的湖面之上。這裡的水仙應該指的就是湘水女神,毫無疑問黃庭堅繼承了雍陶的這一想像,並進一步發揚光大之,因為在雍陶那裡只有一個髻鬟,而黃庭堅則更加精細、更加細化為十二個髻鬟,而根據南宋人任淵的考察,他特別注云:「按君山狀如十二螺髻。」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正當黃庭堅沉浸在有關君山的文化記憶中時,這時應該風雨更大了,重重惡風,捲起層層銀浪,巨浪排空,銀山拍岸,這時的他忽然又有了一個很衝動的想法,假設此時身處湖水之中,立身於重重銀山堆里,看銀山拍向青山,而青山兀立不動,又該是何等的暢快胸懷啊,若真能有此一游,那倒真的可以稱為「茲游奇絕冠平生」了。只是可惜,可惜,這風雨太大了,此時下到湖中,純屬冒險,另外也不會有船家答應載我過去的。

於是風雨之中的黃庭堅,繼續站在岳陽樓上,繼續看著滿湖的銀山,看著銀山拍向青山,不過正如金性堯先生在解讀這首詩時,曾經說過的,不久之後,他又遭貶謫,流放廣西宜山,然後他終於有了一次正式渡過洞庭湖的機會,只是不知他真正橫渡時,會否還有這種從銀山堆里看青山的濃厚興緻?

也許有,也許沒有,不過不管怎麼說,我們終於看到長期貶謫中的黃庭堅,難得的笑了一次,是那種真正發自內心的笑,而有了這一笑,已經足夠了,即便他去到宜山之後再也沒有回來,但他的這一笑,終將活在世世代代喜歡他詩的讀者心中,不是嗎?

是為詩解。

解讀者:歲月如歌,網名原上,古詩詞愛好者。

古詩詞賞析

一個看多了會寫詩的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詞賞析 的精彩文章: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TAG:古詩詞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