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國為什麼會統治印度?印度被英國征服全過程

英國為什麼會統治印度?印度被英國征服全過程

1757~1849年英國政府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的一系列侵略印度的戰爭。印度最後淪為英國殖民地。

1757年的普拉西之戰,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的第 1次重要戰役。R.克萊武利用孟加拉封建主集團的內訌,事先收買孟加拉王公西拉吉-烏德-道拉的軍事長官米爾·加法爾。1757年6月23日,孟加拉軍隊同公司軍隊在普拉西決戰。由於米爾·加法爾率領的孟加拉主力軍按兵不動,使得克萊武指揮的3000名軍隊在決戰中得以打敗孟加拉王公的 18000名紀律鬆弛的軍隊。普拉西戰役以後,英國侵佔孟加拉,並以它為侵略其他地區的基地。1763年,孟加拉王公米爾·卡西姆不甘心做英國傀儡,起來反抗殖民者。以後,奧德王公和莫卧兒皇帝沙·阿拉姆二世(1759~1806在位)的抗英聯軍,於1764年在布克薩爾同英軍決戰,抗英聯軍戰敗。英國殖民者侵佔恆河下游遼闊富庶的土地。

征服邁索爾

18世紀下半期,英國對南印度的邁索爾發動 4次侵略戰爭。1767年,英軍侵入邁索爾,在昌加馬和特里諾馬利遇到海德爾·阿里的頑強抵抗。英軍一度佔領邁索爾的 1/3的領土。海德爾·阿里不僅收復失地,而且挺進到馬德拉斯近郊,迫使侵略者求和。1781年,侵略者在波多諾伏戰役中擊潰海德爾·阿里的大軍。1782年12月7日,海德爾·阿里病死在軍營中。蒂普蘇丹繼承父業,繼續抗英。1790年,侵略者發動新的戰爭。蒂普蘇丹在抵抗失敗後同英國簽訂和約。1799年,英軍第4次大舉入侵邁索爾。蒂普蘇丹最後在塞林伽巴丹城下陣亡。英軍官兵劫掠城市、洗劫國庫。戰爭結束後,英殖民者把邁索爾中部地區交給邁索爾前印度王公。其餘地區被英國、馬拉特、海得拉巴瓜分凈盡。

征服馬拉特

18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20年代,英國向西印度的馬拉特聯邦發動3次侵略戰爭。1775年,英國侵略者同僭望王位的拉古納特·拉奧相勾結,強迫後者簽訂一個屈辱條約。1776年,英軍以幫助拉古納特·拉奧為名,侵入馬拉特聯邦,遭到該邦王公聯軍的頑強抵抗,被迫放棄同拉古納特·拉奧的條約。1779年,英軍進攻浦那。被馬拉特聯邦軍隊擊敗。1780年,馬拉特聯邦與邁索爾聯合抗英,1782年被英軍打敗,簽訂《薩爾拜條約》。根據條約,英國雖佔有薩爾塞特島,但懾於馬拉特聯邦強大實力,仍被迫歸還所奪去的馬拉特聯邦全部領土。1802年,英國殖民者迫使馬拉特首相巴吉·拉奧二世接受「資助條約」。根據條約,英國在馬哈拉施特拉常駐一支軍隊;馬拉特每年撥給軍費260萬盧比;英國監督馬拉塔的對外關係。馬拉特王公拒絕接受該條約。1803年爆發第2次英馬戰爭,英軍2.4萬人從南北兩路侵入馬拉特聯邦。英印總督R.C.韋爾斯利以分而治之的策略,先打敗馬拉特聯邦酋長辛地亞和彭斯拉等聯軍,後又打敗了霍爾卡爾軍隊。1805年,英印總督G.巴洛同辛地亞、霍爾卡爾分別簽訂條約,歸還侵佔土地,旨在挑起他們同拉傑普特王公的衝突。1817年,英軍12萬人入侵馬拉特聯邦。在西塔巴爾迪和那格浦爾戰役中,馬拉特聯邦軍民頑強抵抗。1818年1~6月,馬拉特聯邦的軍隊在戈雷岡、薩爾皮哈特、阿什蒂和塞奧尼等地不斷抗擊侵略者。6月,英軍獲得最後勝利,馬拉特聯邦大部分土地被併入英屬孟買管區。

征服旁遮普

19世紀40年代,英國為了完成對印度的佔領,將侵略矛頭指向印度的西北部。1843年,英國吞併信德。隨後,英國向旁遮普發動兩次侵略戰爭。英國殖民者從孟買派出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僱傭兵為主的英印軍隊,向旁遮普的錫克教居民區發動進攻。英勇善戰的錫克教居民和軍隊,在穆德吉鎮大挫英軍,在費羅茲沙也給英軍以迎頭痛擊。由於統帥特吉·辛格和拉爾·辛格在決戰時臨陣脫逃,英軍在1846年2月20日攻入首都拉合爾。拉合爾的英國專員H.M.勞倫斯成為旁遮普錫克人國家的太上皇。1848年4月,在舍爾·辛格領導下,駐在木爾坦的錫克教軍隊和居民舉行抗英起義。接著,哈扎特的錫克教軍隊在查特·辛格領導下也舉行起義。起義波及白沙瓦與班努兩地的錫克駐軍。查特·辛格同阿富汗國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建立反英聯盟。英軍對旁遮普不宣而戰,越過邊界而進入傑盧姆河畔,向舍爾·辛格的軍營進攻。1849年2月,兩支起義軍在古吉拉特會師,並同英軍決戰。英軍用炮戰打敗起義軍。3月,英軍打敗阿富汗軍隊。3月29日,英國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併入英屬印度領地,由印度總督直接統治。旁遮普的被吞併,標誌著英國完成對印度的征服過程。

印度被英國征服全過程:

南亞次大陸是世界上最封閉的地區之一,入侵者卻源源不斷。從較早的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再到後來的突厥人、蒙古人,騎馬民族總是通過西北的開伯爾山口,像潮水一樣湧進印度,對它一遍遍地重塑。英國人是最後的征服者,他們不是從西北奪關而來,而是從沿海登岸。和此前的侵略者相比,英國人的區別遠遠不是來路不同。

1600年,第一批英國人登陸印度。他們是獲得皇家授權,專事東方貿易事務的商人。莫卧爾帝國正處於全盛時期,英國商人被允許在孟買開設貿易點,印度香料、樹膠和糖開始進入倫敦的商店。

和很多人以為的「殖民者蠶食鯨吞」無關,莫卧爾王朝衰落的歷史十分乏味:先是老皇帝死去,國內軍閥互相攻殺,民眾反抗,邊境伊朗人、阿富汗人開始一輪復一輪的進攻。東印度公司憑藉巨大財力,通過收買、分化、攻擊,將大量土邦王公降伏。形勢發展大大超出最初構想,就連英國內閣也不能坐視不顧。1773年,英國人登陸印度一百多年後,首位印度總督才出現。這時英國僅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統治。又過了80多年,到1858年英國才真正將印度納為殖民地。

和暴興暴滅的騎馬帝國相比,英國人的「耐心」可謂驚人。其實這符合他們的邏輯。英國走上殖民之路似乎對領土興趣不大,一切為了貿易。即便佔領土地,也是出於貿易的便利。英國人很少在殖民地派駐重兵,監督民眾生活並要求歸化。他們只需要簡單的行政機構,一個利於貿易的和平秩序,這就足夠。

東印度公司官員常說的一句話是「要貿易不要土地」,這絕非偽飾之辭,它避免了英國人在某個殖民地泥足深陷。就連印度,他們似乎也沒有長住不走的意思。首任印度總督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在1818年就說:「總有一天,而且這一天不會太遠,英國將依照正確的原則,將在逐漸過程中無意取得的對這個國家的統治權奉還回去。」他沒想到,這個「不太遠的一天」竟是在一百多年後。

英國人給印度帶來什麼?征服者的作威作福、徵稅貪斂是免不了的。東印度公司職員在收受賄賂、欺壓土兵方面劣跡不少,首任印度總督黑斯廷斯據說就是個橫徵暴斂的傢伙。幸好英國政府對此有所警覺,撤銷東印度公司之後,他們還對黑斯廷斯發起彈劾審判,以此肅清殖民政府營私舞弊的劣政。從這時候起,印度開始成為下層子弟從政經商並藉以發跡的廣闊天地,上層社會則將它作為錘鍊紳士品格的訓練場。

和殖民地官員相比,印度幾百個土邦的王公們簡直太幸福了。東方的皇帝、王公和酋長們在縱慾享樂方面是有天份的。他們不只熱愛大象老虎黃金寶石,還追逐現代文明創造的奢侈生活,其貪婪程度經常讓人吃驚。宮殿、豪華吊燈、勞斯萊斯汽車,火車專列,不一而足。

從這點看,英國人的統治成本要輕得多。英國人對土邦王公的驕奢淫逸既有視而不見的一面(畢竟,英國人需要他們的合作),偶爾也會斥責,甚至廢黜一些「大逆無道」的王公。在英國的影響下,很多王公轉向開明,他們很多人畢業於世界名校,深受西方思想影響。他們興修公共工程,創辦大學,並對落後風俗進行改革。

除此之外,印度人收穫最多就是現代工業了。英國土地狹小,當時最先進的鐵路系統在印度,里程數世界第一;孟加拉生產世界上最好的黃麻,這給英國的紡織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紡織機廣泛應用的成果是,到甘地發起「土布運動」的時候,印度人幾乎已拋棄了傳統的手紡工藝。孟加拉灣的加爾各答也因此成為英帝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倫敦。

英國人在印度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文官和法律制度。東印度公司取消後,商人和行政職員被分開,循著不同的通道歷階而進。現代法院建立起來,實行人道主義的法律,廢除了諸如「剎蒂」的印度土法(即守貞女子隨死去的未婚夫火葬)。為印度宗教所允許的殺嬰溺嬰被宣布為犯罪。即便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英國人也無意認同。1850年,政府頒布《排除種姓無能力法》,宣布種姓權利必須服從於政府法令,不得因宗教信仰和種姓原因剝奪某些印度居民的財產及繼承權。1872年頒布的《特別婚姻法》規定,禁止童婚和多妻制,並承認逾越種姓的婚姻為合法婚姻。這些法令執行的效果雖然有限,卻是殖民當局標榜「文明與道德」的宣示。

英國人統治期間,印度國內實現了長久和平,信仰不同宗教的民眾相安無事。到獨立運動興起的時候,這一切成就都被抹煞了。印度獨立的三大領袖,甘地、尼赫魯和真納,他們都曾獲得英國律師資格,在政治文明比較方面卻被民族情緒蒙蔽,表現得非常低級。尼赫魯是蘇聯計劃經濟的崇拜者,真納是伊斯蘭主義者,甘地則更極端。甘地反工業文明,反科學理性,主張鄉村公社和自然蒙昧才是印度人幸福的源泉。在評價英國人的統治時,甘地曾說:「英國人統治印度本身就是罪惡」。按照甘地的方式治理印度呢,後果是什麼呢?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說法可以作為參考:「它(印度)會急速倒退幾百年,回到野蠻時代,並只能飽嘗中世紀的困苦。

雖然沒有像丘吉爾說得那麼嚴重,印度獨立前後陷入到宗教仇殺、流離失所、戰火紛飛的境地中,這是不爭的事實。民族主義興起,殖民地紛紛獨立,這是大勢所向,民眾能否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獨立」,卻是需要仔細辨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埔君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三國年間,這六位皇帝出生時受上天眷顧

TAG:黃埔君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