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新學中藥——貝母

重新學中藥——貝母

貝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據產地功效不同分為多種,主要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三種,其藥用部位為其鱗莖。土貝母並不屬於百合科,在文章最後會簡單地提一下。

據陶弘景雲其「生晉地。十月采根,曝干。」晉為山西,合川貝之分布特點。另秦伯未《金匱要略簡釋》中雲其中條文「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可能為仲景筆誤,此應為潤下之方,治療大便難,頗得近代醫家之認可,而諸貝母中潤者非川貝莫屬,結合歷史情況,故可推《本經》以及《金匱要略》當歸貝母苦參丸中中的貝母應為今之川貝。

《本草經集注》云:味辛、苦,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創,風痙。治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顯」音,寒冷顫慄的樣子)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其,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藍字為《本經》內容)

川貝母,主要產於西藏、雲南、四川,也見於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和山西。藥用川貝分為松貝、青貝及爐貝,其中以松貝最為昂貴。

川貝母是貝母中的珍品,其價在各種貝母中最高,一般大概在每千克2500-5000元,川貝中的青貝和松貝價格相差較大,松貝更為昂貴,一直呈上升趨勢(據2017年)。浙貝母大約每千克80元。

浙貝又稱象貝,浙貝母主產於江蘇、浙江和湖南。

《中藥學》中川貝,苦、甘,微寒;浙貝苦,寒。兩者均歸心肺經。功效:化痰止咳,清熱散結。川貝以甘味為主,性偏於潤,肺熱燥咳,虛勞咳嗽用之為宜。浙貝以苦味為主,性偏於泄,風熱犯肺或痰熱郁肺之咳嗽為宜。而散結之功效,兩者皆有,浙貝猶勝。平貝母其功效同川貝,但效力上要差不少。

《本經疏證》中閏庵先生以一言概括貝母功效,「貝母善橫解心胸間鬱結之疾」。隨後,他引證了一系列文章以解釋「郁」字,「夫郁,積也,聚也,滯也,結束也,縛也,謂收斂也。」謂貝母能愈陽郁之疾。這個部分其實有些難以理解,通過下邊《傷寒論》中的條文或許能有所幫助。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第141條: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現大多認為,「小陷胸湯」為衍文,應為「三物白散亦可服」。)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貝母(三分)

(右三味為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這個條文說的是太陽表證應當以汗法,但反以冷水潠之,灌之,勢必陽郁其內不得出而作煩,且冷水此時亦成水邪(其素體必不盛壯可想而知),想喝水但是不渴,是濕邪的一個徵象,此時這個時候這個病人的舌象必定是水滑水滑的。雖說水火不同爐,但是寒熱卻可以在人體這個神奇的爐子中共存,此時陽郁不能通行,水邪亦不得氣化而解,膠結於胸,而成此證。

輕者尚可以用文蛤散滲泄水氣,五苓散表裡雙解,重者此時應當以辛開苦降,溫下逐水。貝母苦而微寒,開陽郁而解痰涎,此正是本經所謂「淋瀝邪氣」,桔梗開提肺氣,巴豆開結氣而導下。

所以,這個「郁」就是一種徵象,我在描述脈象時候,有時候懶得仔細琢磨它具體是個什麼脈,直接記作「左關郁甚」、「右寸郁」等,其實就是一種與別處脈或與正常脈象相左的一種病理脈象,這往往就是矛盾所在,即所謂「獨處藏奸」。

《詩經·載馳》中「陟(「治」音,登高)彼阿丘,言采其蝱(「萌」音)」中的「蝱」便是貝母草,言采貝母來治療抑鬱而成的心病。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徐大椿云:「川貝,味甘微寒,涼心散郁,清肺而化熱痰。象貝:形堅味苦,瀉熱功勝,不能解郁也。」描述甚切。但應當注意,郁跟結是不一樣的,川貝、浙貝均能散結,這個「結」是有形的,瘰癧、痰核、瘡瘍可以,而且浙貝功用更佳。「郁」只是理論上的一種描述,感覺,可以解釋為「場」。

土貝母,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乾燥塊莖。徐大椿言其「泄熱解毒,外科專葯」。

(本文中圖片均來自大家中醫)

現代藥理研究:貝母所含的11中貝母的總生物鹼部分對小鼠氨水引咳均具有顯著鎮咳作用。貝母可增加器官纖體組織分泌,稀釋痰液,對平滑肌有一定的鬆弛作用,減輕氣管、支氣管痙攣,改善通氣狀況,從而起到平喘作用。此外還有抗菌、鎮痛鎮靜、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腫瘤作用等,此外還有顯著的抗潰瘍作用。朱良春先生喜用浙貝配伍木蝴蝶治療口腔及消化性潰瘍,浙貝配伍牡蠣治療增生、腫瘤性疾病,即用到了貝母散結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拾枚 的精彩文章:

TAG:杏林拾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