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代飲茶文化

明代飲茶文化

微信ID:SEERUI

中國茶文化第十四講

明代的飲茶文化

明代因為廢除了餅茶,改為散茶沖泡的方式,當時稱為「撮泡法」或「瀹茶法」。其特點就是「旋瀹旋啜」,即將茶葉放在茶壺或茶杯里衝進開水就可以直接飲用。「瀹茶法」的壺或杯中茶湯沒有「湯華」可欣賞,品茶的重點完全放在茶湯色香味的欣賞上。對茶湯的顏色,也從宋代的以白為貴變成以綠為貴了。

據記載當時蘇、吳一帶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為節,如淡金黃色,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壺泡法;而當時杭州一帶的烹茶法與蘇吳略有不同,「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其實無論是壺泡還是撮泡,較之前代更加簡便,而且還原了茶葉的自然天性。

明代的茶書中也非常強調茶湯的品飲藝術。如陸樹聲《茶寮記》的「煎茶七類」中首次提出「嘗茶」,具體步驟為:「茶入口,先灌漱,須徐咽,俟甘津潮舌,則得真味。雜他果,則香味俱失。」當今品茶評茶時也沿用如此的方法。羅廩的《茶解》也專門談到品嘗的問題「茶須徐啜,若一吸而盡,連進數杯,全不辨味,何異佣作。」他主張品嘗茶湯要徐徐啜咽,細細品味,不能一飲而盡,連灌數杯,毫不辨別滋味如何,等於是傭人勞作牛飲解渴。

明末馮可賓在他的《岕茶箋》中,談到「茶宜」有十三項,也即是適宜品茶的十三個條件。一「無事」,無俗務纏身,悠閑自得;二「佳客」,有情趣高雅、志同道合的茶客;三「幽坐」,心地安逸,環境幽雅;四「吟詩」,以詩助茶興,以茶發詩思;五「揮翰」,濡毫染翰,潑墨揮灑,以茶相輔,有助清興;六「徜徉」,小園香徑,閑庭信步;七「睡起」,酣睡初起,大夢歸來;八「宿醒」,宿醉難消,茶能破之;九「清供」,以鮮清爽口的茶果佐茶;十「精舍」,茶室精巧雅緻;十一「會心」,心有靈犀,深知茶中「三味」;十二「賞鑒」,精於茶道,細細把玩,悠悠品賞茶之色、香、味、形;十三「文僮」,有文靜伶巧的茶僮侍坐,以供茶役。

馮可賓還提出不利於飲茶的七條「禁忌」。一是「不如法」,煎水瀹茶不得法;二是「惡具」,茶具質次不潔;三是「主客不韻」,主人、客人毫無修養、情韻;四是「冠裳苛禮」,官場往來,繁文縟節,不得已的應酬;五是「葷餚雜陳」,腥膻大葷,與茶雜陳,有失茶清;六是「忙冗」,忙於俗務,沒有時間細細品賞;七是「壁間案頭多惡趣」,室內布置俗不可耐,令人生厭。以上所說僅僅是對飲茶的外部條件,至於茶本身,馮可賓又提出「藏茶」「辯真贋」的種種方法,目的是為了求取真品佳茗。另外烹茶須用上品泉水,「水不可太滾」,茶具則以窯器為上,錫次之。若無高檔茶具,至少以「適意者為佳」。至於茶壺,則「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這類看法,在明朝茶書中總有體現,如明代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所著的《茶譜》,田藝蘅的《煮茶小品》,許次紓的《茶疏》等,張源所著的《茶錄》中還提出「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人曰泛,七八曰施。」總結明代人對品茶的要求無非包括三個方面,即自然的、人際的、與茶本身的條件,把品茶由解渴的飲品上升到一門藝術修養,主客合一的最高境界。

中華茶文化》

張 娜

國家級高級茶藝技師、高級評茶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註冊茶藝培訓師、註冊評茶師。高級茶藝師資格考評員,天津茶葉協會理事、天津國際茶文化學會理事、天津市范增平茶藝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天津德暄閣茶苑培訓老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中國茶壺交易網:富貴土-紫砂泥色的千變萬化
越陳越有味,沉澱在黑茶里的歲月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