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年一覺西藏夢

十年一覺西藏夢

(圖片來自網路)

我是2007年高中畢業的暑假第一次來到西藏(暴露年齡),當結束完短短十多天西藏之行的我內心一直不能平復,受「西藏後遺症」影響好幾個月甚至在大學的第一個學期還十分「佛系」,更希望以後每年都能來西藏一趟。誰知當時希望的每年一游竟然變成了11年後才能第二次進藏。

那年回來後我寫了一篇遊記,當時沒有朋友圈沒有公眾號這篇文章純屬自我娛樂,這次來到西藏又拿出來重新讀了一遍。當年的文字有些幼稚,有些「泛紅」,情懷略重,但有些話我現在都詫異當時怎麼能寫得出來,大概因為是真的很動情吧。今年年初給自己放了個悠長假期,帶上當年阻撓我來的爸媽終於有機會再次回到這片土地。今天就要離開林芝前往我心心念念的拉薩,又激動又緊張,想撿起當時的那份感動,希望她還是我記憶中的模樣。

以下是本人2007年9月寫的遊記,名叫《西藏片段》。部分照片來自網路。

西藏片段

從西藏回來已經一個月了,在西藏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依然不時在腦海中浮現,心中一股莫名的留戀。在西藏的旅行是系列性的,在心裡的影像已變成一個個小片段,成了揮之不去的記憶。

不是所有的感動都能被銘記,不是所有被銘記的都能在歲月流逝後,溫暖觸及。

在西藏,我所得到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感動以外的震動。我希望能以文字的形式將這些七零八亂的影像記下,在離西藏越來越遠的今後,依然能在悄悄觸摸心靈的時候,觸手可及。

1

愛西藏的男人

就在決定是否報名參團前,我在《讀者雜誌》(對,當年還讀這些學生刊物)上看到襲山山的《愛西藏的男人》,文章裡面所說的那些男人是駐西藏解放軍戰士。正是這篇文章把我帶到了西藏:「離開西藏回到內地,要不了多久,心情就會像一塊皺巴巴的爛抹布……渴望回到西藏。只要一回到西藏,在西藏的陽光下曬一曬,皺巴巴的心立即就被熨平了……」,「當有人說,西藏軍人做出了犧牲、需要理解時,我就說我不需要。因為西藏給予我們的,多過我們給予西藏的。」讀罷這段文字,一股莫名的情愫頓時充溢全身,於是我不顧父母當時關於「高原反應」的危言,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去西藏看看,我要親眼看看西藏的太陽究竟是什麼樣,西藏究竟是什麼樣。

在西藏的幾天里,確確實實看到了題目上的那些「愛西藏的男人」。他們遍佈於西藏的各個地方,最打動我的是從火車上往外看到的,當時車外海拔5100米,藍藍的天空近的觸手可及。我不知道車窗外的溫度,但是可以看見寒風的凜冽和雪山的依稀可見。而那些「愛西藏的男人」,還是在那裡,穿著軍大衣,凍得舉步艱難……

以前有十八軍駐紮在西藏,現在有新一代支援西藏的建設者,五十年過去了,「愛西藏的男人」換了一代又一代,可本質卻沒變。時年2007,山外的花花世界不知翻雲覆雨多少回合,而山內的寧靜依舊故我,山間的綠樹依舊常青。

在火車上,我見到了更多愛西藏的人。不單單只是愛西藏的「男人」,還有愛西藏的「女人」以及愛西藏的「孩子」。他們沒有我的新鮮與興奮,平平淡淡地講述在西藏的種種,也從不表達他們對西藏的任何感情,他們早就把西藏當家了。我羨慕地聽著他們的談話,很多內容是我只聽說過的但從未親眼看過的,比如說藏羚羊,比如說天葬,還有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事。他們知道火車最終在什麼時間,什麼海拔到達拉薩站,他們知道用什麼方法能立竿見影地為外地遊客治療感冒高原反應,而他們自己卻不需要,因為他們早在很久以前就適應了高原的氣候和海拔。他們當年來到西藏或許是迫於生計,但現在為什麼不走?為了國家?我更願意把這個想的純粹些,就像那西藏軍人說的,西藏給予他們的比他們給予西藏的更多

他們現在紮根在西藏的各個角落,也說不清當初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來到西藏,但既然來了,就住下了,不走了,他們穩穩地站在那裡,增加高原的高度,增加大地的厚度。他們從不表達他們對西藏的愛,因為他們已經和西藏融在一起了。

2

誰家弟子誰家院

藏傳佛教的寺院幾乎都是一種特殊的紅與白色構成,在布達拉宮則有紅宮和白宮之分。那紅色紅得特別,我把它稱為「藏紅」。寺院里的喇嘛所穿的袈裟也是這種紅,不管在西藏的寺廟還是北京的雍和宮,都能看到這種藏色的紅,使人肅然起敬。西藏全民信教,自然走到哪裡都能看到那藏紅色的袈裟,藏紅色的廟。眾宮之首的必然是位於拉薩的布達拉宮以及不遠的大昭寺。

對布達拉宮的直面印象是在火車進拉薩站,漆黑的天空什麼也看不到,而唯獨那用的彩色燈光點亮的布達拉宮在黑夜中熠熠奪目。真正站在布達拉宮面前是三天後,我已經適應了高原環境。那天我坐三輪車回酒店,必須要經過布達拉宮,就在毫無準備毫無期待的情況下,布達拉宮就呈現在我面前了。我在它下面仰望著它,激動得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她在巍峨的高山上屹立,莊嚴,壯觀。我走過不少地方,卻還沒有哪一個能讓我如此震撼。我說我想在這廣場上向布達拉宮拜一拜,叩一叩。可我最後還是沒有。

幾天後,我進入了布達拉宮內部,由於對文物的保護和人流限制,我也只是走馬觀花地粗略地看了看,有些無可奈何。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大昭寺。

大昭寺里的印象一部分屬於轉經的民眾,另外很大一部分屬於那裡的僧侶。當時我去的時候正巧碰上了僧眾們下午誦經,之前空空如也的大殿頓時坐滿了穿藏紅色袈裟的僧人。我後來還去過扎什倫布寺,和扎寺朗經的小孩子不同的是,大昭寺誦經的僧人年紀稍長,因此不像小孩子們心不在焉還會東張西望。大昭寺里的僧人念起經書來非常好聽。我小時候讀書不用心,父母常說我像念經,當然漢人念經的確是那個樣子的。可是藏傳佛教僧人念經不僅只是單純的念、說,他們的聲音完全出自於胸腔,低沉有力。在大殿中餘音繚繞,經久不絕。

參觀完大昭寺後,我和朋友在八角街的一個小巷子里,找到了家像模像樣的川菜館。館子分裡屋和外屋,我進去發現了六個小喇嘛在裡屋圍著一張桌子剛坐下。可能是我們三個漢人想著僧俗有別,我們似乎都沒好意思坐到裡屋,可凳子還沒坐下,老闆娘就用典型的「椒鹽普通話」請我們裡面坐,說裡面有位子。於是我們就在那幾個小喇嘛的正對面坐下了。

這幾個小喇嘛卻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在進來時,有人灑了點水在最小的那個喇嘛的袈裟上,他很生氣,對那個老闆娘不停地使喚,說要拿東西擦擦,老闆娘給了桶紙巾,那小子擦了兩下子就作罷,有點耀武揚威感。不知是習俗緣故,他們必須等到所有才來了才會下筷子吃,而當來了幾道菜,那個喇嘛叫來老闆娘,用標準的漢語說:「菜里的油不夠」「多加點油,多加點油」。當時我忍俊不禁,現在來看的話是刷新了我的三觀,原來喇嘛們也需要改善伙食呀?

而等到菜全部上來了的時候,小喇嘛們開始正襟危坐念起經來,倒是誠誠懇懇畢恭畢敬的,尤其是剛剛要求要多加油的小喇嘛。大概行住坐卧都可以是禪,只要心中有佛,心存善心,對人們來說就可謂是修行(這算我幫他們圓場吧)。

我那天晚上吃完飯自然就走了,其實有點不舍,我覺得能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不分世俗地坐在一起就是緣分, 百年修得同船渡。過後,我們在集市上停留了一陣子,又看見了那幾個喇嘛。我本想看他們的去處,可是一分神,他們就消失在寬廣的廣場上,任我左顧右看而不見身影。

其實廣場上,到處都可以看見穿藏紅色袍子的喇嘛。

3

為了心中的地方

(圖片來自網路)

從林芝趕回拉薩的下午挺累的,聽說還要去個「景點」,老大不情願。其實我們的時間是很緊的,倘若是第二天早上來,恐怕就看不到後來一直讓我念念不忘的那個大昭寺了。當我們像趕集一樣的趕到了大昭寺,已經是下午五點半了,而這個時候是大昭寺里最繁忙的時刻。當我們剛走入正殿,腳跟還沒站穩,頓時一群人流不知從哪裡蜂擁而至。一秒鐘之前聲音還在原處,回過神時,眼前已經全部排滿了前來轉經的藏族同胞。後來聽導遊說,每天下午這個時候都會有成百上千的教徒來這裡叩拜。只見所有的教徒都按著先來後到的順序排著,縱使心急想見到佛祖釋迦牟尼12歲的等身像,可是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插隊,這點我有些驚訝,在內地景點的插隊現象都很嚴重,而這裡卻沒有。藏民很友好,他們的眼神可能有點怯生,有點好奇,但卻很善良。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都拿著從家裡帶來的裝酥油的瓶罐,只為在這一路上為佛祖和各個神壇加點油,讓那些香火燒得更旺些。聽導遊說,藏族人家把一年辛辛苦苦掙下的絕大部分錢都捐給寺院,自己還是過得很清苦,只為下輩子能投個好胎。大多數漢人都不會理解,沒錯,我們不懂得他們的信仰以及他們所追求的。作為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我們追求金錢,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藏族人所追求的在外人看來多少有點縹緲,有些虛幻,畢竟有誰知道來世呢?藏族人活在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追求下,他們極其快樂。在無論是在大昭寺里還是外面轉經的人流,在看到了他們千萬里所追尋的,無論是大昭寺,還是裡面的佛像,他們內心的滿足,在其他地方從沒見過。那在看到了佛祖金像時的虔誠與激動,那是我所體會不到的,我的臉上不會有那種表情,那種表情只有經歷了日夜期盼,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後才會有的。我很羨慕他們,我沒有信仰,不大懂得什麼是信仰,當我看到了普通藏民對他們所信仰的如此虔誠,如此執著,心中不由地為之一震。我第一次感受到,人可以這樣活著,心底的充實可以如此獲得,如此展現出來。

從大昭寺出來,就立刻進入了八角街,除了僧侶和遊客,多數的都是從全西藏各個地方趕來磕長頭的信徒,他們經歷了三步一叩首,用自己的身體丈量大地因而才來到了拉薩。在八角街一路磕頭磕來的絡繹不絕,到了終點大昭寺前,卻遲遲不敢進去,仍然要在外面磕上好一陣子的頭方可進去膜拜。我一個旁人看來是極其艱苦的朝拜過程,可是對於那些藏民,作為朝聖者來說,他們更在乎他們的信仰和心裡所追求的,所以他們已經忘記了肉體上的折磨或者痛苦。

在朝聖,叩拜的過程中,他們所得到的靈魂上的滿足,沒人知道

對於所有藏傳佛教的信徒來說,拉薩,大昭寺就是他們心中的那個地方。我是個漢人,我沒有信仰,我也不知道我以後會不會有,但是這都不能影響拉薩在我心中的地位,它以及它所包含的,也成了我心中的那個地方。

(圖片來自網路)

4

西藏情結

我是在第一次來到西藏以後,對這個聖地產生了各種複雜的感情,我把這些感情總結為西藏情節。回想千百年了多少人在這裡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有多少人走了就再也沒回來過,又有多少人來了就再也沒離開過。

留下的人繼續守望著那片土地,而離開的人也用自己的方式追懷西藏。無論是哪種,人們心中總有著不可替代的西藏情懷。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西藏情節,」旅居西藏的攝影家羅浩在採訪中這麼說:「……他們的情節也和我一樣,現在他們所做的工作不一樣,他們不一定有很多時間來到西藏,可只要一提到西藏,他們臉上的表情和那種感覺完全不一樣。

沒有人能夠解釋出西藏到底如何神秘或者令人嚮往的原因,我從沒有讀到任何華美絢麗的文字來描寫西藏。因為西藏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這麼樸實,或者說沒有太多的被現代文明所異化。而我眼中的西藏,就和那些文化人寫的一樣,藍藍的天、白白的雲,一想就先到這兒。藍天白雲下的布達拉宮,藍天白雲下的高山流水,藍天白雲下牛羊成群。

(本次旅行拍照)

07年離開了西藏,我又去了趟黃龍九寨溝,一直素聞「九寨歸來不見水」的說法。可是當我看到九寨溝里潺潺的溪流,寧靜的湖水,直如仙境般的景色,卻如何也無法激動起來。如果不是之前去了趟西藏,我或許也會對那裡流連忘返,但比之西藏給人心靈的震撼以及觸動,那些山啊水啊都頓時黯然失色。每每看到這些山水時,我總不自覺地對比起西藏的人文地理,想起那座高原,藍天的下面。

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高原反應」?

從西藏歸來,我也一直尋找一切機會再次親近那片高原。而每當我遇到同感時,我的心彷彿又一次飄過西藏湛藍的天空。據我所知,幾乎每個到過西藏,到過拉薩的人都會多那裡產生不解情節,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那份不解情節就會帶到那裡,並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又回到那座高原的身邊

結尾處想借用紀錄片《乾杯西藏》中,和一幫朋友來西藏尋找藝術理想的詩人賀中在節目結尾時說的一句我似懂非懂,但又一直在我耳邊餘音繚繞的話,正是:

「把好文字留下,把好兒女養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蠍紫 的精彩文章:

TAG:羊蠍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