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尋中國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

探尋中國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

原載於《 中華讀書報 》 2018年03月28日 08 版

《終結「疑古」》,張國安著,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終結「疑古」》還沒正式上市就在學術圈引起了震動,引起了一些學者的不滿,也導致很「不友好」的爭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的命題牽涉到中國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也關係到中國近現代學術面貌的重要問題,尤其是作者居然將矛頭指向了向來備受尊崇的顧頡剛、胡適二位前輩。因此,一些反對的人士鄙夷作者,視其為「民科」或者其他,一些審慎的學者更傾向於看了再說。

本書作者既不是「民科」,也不是受意於他人。他在北大歷史系本科畢業,後受業於著名史學家、北師大何茲全教授,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潛心於上古史研究18年,頗有心得。他之所以要「終結疑古」,是基於「疑古」思潮的影響至今依然非常強大,他說:「我深深感受到了『疑古思維』的阻礙,它已成了上古史學界的思維定式……如果不能將『層累說』和『疑古』等頑石搬走,傳說時代的研究是難有突破的。」(見本書《後記》)這便是「終結疑古」的由來。

該書由五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雖然各有側重,但其目標都離不開與中國上古史的關係,而且每個部分完全可以獨立成篇,其論述的方法和結論互相呼應,又互為補充,互為論據。

首先是《導論》部分,名為「千古變局中中西學術的碰撞」。主要是理論闡述,開篇就提出「『走出疑古時代』為什麼走不出去」這一非常敏感的問題,將自己置於重新挑戰「疑古」的角色。作者認為「近代『疑古思潮』在學術上賴以支撐的理論核心是顧頡剛先生創立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李學勤先生的「『走出疑古』之路之所以走不出去,就在於對『層累說』等謬誤缺少針對性地剖析和批判,沒有從學理上進行充分論述」。於是,他從近代以來東西方知識結構與學術系統的比較開始,闡發這種碰撞帶來的變化與混亂,他將中國的傳說時代置於人類歷史的整體進程中,將中國的「疑古思潮」置於世界學術史的背景中進行對比研究,從全球視野系統梳理、比較中西學術,指出中西學術思想的碰撞導致了非西非中、非經非史的「疑古思潮」,它的實質是今文經學而非史學,並考察了相關的學術、思想、政治、社會心理間的關係。

《上編》《中編》說的是一個問題,就是針對「層累說」的起因、論戰和「疑古派」的產生及其影響這一個問題。我以為《上編》《中編》的內容過於「激烈」,易於引起人們的遐想和聯想,但並不是本書的重點,《下編》才是本書的重點。正如作者所說:「全書原非一本計劃中結構謹嚴的專著,學術觀點最早形成輪廓的是下編,時在『非典』之前。」(見本書《後記》)作者用十數年的工夫考釋了中國古史傳說時代中最為難解的兩大問題,成就了他的學術大發現。

第一,他獨闢蹊徑,創作了「《帝系》五帝之序與黃帝少昊兩族輪流考」,用大量的史料客觀地闡釋了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考證並發現了黃帝、顓頊、帝嚳、帝摯、帝堯、帝舜、大禹、皋陶、伯益、夏啟、后羿、寒浞、少康等帝王和具有帝王資質的領袖的世系特點,發現他們存在著輪流執政的現象,提出黃帝之所以被稱為人文初祖,是因為他完成了華夏的第一次大統一,建立了西(華)東(夷)雙方「政治共同體」的觀點,得出「兩族輪流是政治共同體的結構性特徵」這一獨特論斷。從而論證了華夏傳世文獻及其古史體系的高度可靠性與可信性,並對華夏文化的形成、演變及其優點提出了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第二,他探幽索隱,解荒化誕,對千古視為荒誕無稽的《大荒經》抽絲剝繭、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解析考證,發現:傳世本的《山海經》(包含《大荒經》《山海經》兩部分)本是兩部書,東晉的郭璞之前兩書分別流傳在世,只是從郭璞開始誤將兩書合二為一,於是他將二者分離,並考證確定《大荒經》的內容源自商代大社壁畫。將《大荒經》論證為「可信的史料」,張國安先生當是第一人。

張國安先生的這兩個重要發現如果在學術上被證明成立的話,將為傳說時代的歷史提供可靠的文獻,無疑對於「疑古思潮」是個重大打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找唐朝 的精彩文章:

TAG:尋找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