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但少唐生三千卷書」——文藝家要涵養書卷氣

「但少唐生三千卷書」——文藝家要涵養書卷氣

當代的一些藝術創作日漸遠離觀眾,尤其書畫界更是亂象叢生、良莠不齊。細看很多所謂名家的作品,除了他們自己宣揚的市場走紅之外,看不出有什麼價值。與這些藝術家來往,基本上無話可說,因為他們除了寫字畫畫,對讀書不太熱衷,沒有書卷氣。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

但這些不太愛讀書的書畫家,卻特別喜歡談論書畫,有時翻上幾頁,不禁佩服他們的膽量。連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就敢信口開河。比如,某名家談中國書法的真善美,洋洋洒洒幾千字,從堯舜禹開始。其實,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人是不談真善美三結合的。

有些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尚可一看,但所寫的文章就無法卒讀了,套話、廢話、空話,而且語句錯誤太多,有時候還故意追求高雅,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坦率地說,確如纏了小腳,半途又放開,卻永遠不是天足,而是殘足了。並且還特別喜歡「中西打通」,一會兒「意境」,一會兒「後現代」,結果一團亂麻,什麼都沒有談清楚。本來自己就不清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今的中青年藝術家,其學養、眼界、胸懷,大都已經無法跟老一輩相比了。

正因為學養不夠深厚,所以他們創作的藝術作品都比較單薄,或者說淺薄。如今的不少藝術家喜歡刷存在感,總喜歡給自己貼標籤。沒有基本的傳統文化修養,也就沒有一雙慧眼,根本看不懂古人的書畫。

林散之先生說過:「做功夫的人都有心得,人問何紹基學書幾十年有何心得,他說沒有什麼心得,只是寫字比他人黑了一些。所謂黑,就是氣厚。」我喜歡這樣的文字。看起來似乎很家常,但老僧只說家常話,沒有一定的修為,沒有一定的藝術功底,是說不出來的。

一個書法家,他的談藝錄,一般來說,應該是代表他藝術境界的文字。可是當代的不少談藝錄,真的讓人大為失望。個別確有體悟的藝術家,卻因為不讀書,文字功夫不過關,怎麼也說不清楚。有的書畫家是有體悟的,可惜無法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來。滿紙的陳詞濫調,完全淹沒了那一點「體悟」。

文章,如同書法,最講究的是節奏、韻律。上段與下段,上句與下句,那個長短高低,不是亂安排的。當代書法家大都很自信,但真正的藝術家不是以金錢來衡量水平的。看很多書畫家作品上的題跋或落款,都讓人氣短。何紹基說:「作文必須胸有機軸,氣味始能深厚。然亦須讀書,看書時須從性情上體會,從古今事理上打量。與書理有貫通處,則氣味在胸,握筆時方能流露。」這話說得真是好,需要悉心體會。何紹基能有那麼高的書法成就,也是自然而然的。

有些藝術家已經不會用「漢語」說話了。他們的「漢語」成了沒有根的語言,更多時候甚至是胡言亂語。在中國,一個連漢語都不過關的藝術家,不管你從事的是哪門藝術,肯定是有問題的。有時候,我開玩笑說,看一個畫家的題跋,就可以知道他的繪畫水平。

陳傳席把「才能」「才華」區別開來,他認為:「畫人的才能偏於技,習練而可得。才華偏於藝,非僅技也,讀書、思考、歷練,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人的情操、胸懷、意識、境界經過各種知識的滋潤、鍛煉,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所謂修養,修之養之,共除庸俗,進入高雅,境界則不同一般,『能』方可升為『華』。」這個道理,是很深刻的。

當年,唐寅拜周臣為師,最後唐寅的畫,就藝術性而言超過了周臣。有人問周臣何故?周臣坦言「但少唐生三千卷書」。可見,讀書,讀好書,讀經典書,對一位文藝家的重要性。

來源: 光明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民閱讀報 的精彩文章:

「神仙眷侶」火了百年——沈復《浮生六記》

TAG:全民閱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