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民日報》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中國在基因領域保持引領力

《人民日報》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中國在基因領域保持引領力

《人民日報》編者題記

在很多人還沒有真正了解什麼是「基因」的時候,這個詞已經成了風口。科學家指出,21世紀是生物工程的世紀,比爾·蓋茨則斷言:下一個世界首富將出自基因領域。基因成為戰略資源,基因科技的發展程度也反映著國家的科學水平。在這個舞台上,中國科學家的身影格外亮眼,中國基因產業的規模也引領全球。

尤其近幾年來,基因編輯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備受爭議的轉基因瞬間「落伍」,基因檢測、基因療法、基因藥物、基因疫苗開始普及越來越多的人。人類正揮舞著「上帝的手術刀」,改變世界以及我們自身。

在這樣的浪潮下,普通人對基因技術的關注也與日俱增,好奇、疑慮、恐懼、期待、誤解……人們渴望了解基因的真相,因為它關涉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的命運。這裡介紹關於基因的優秀科普著作,對話頂尖基因科技公司負責人,帶讀者了解科技前沿,把握未來趨勢,讀懂生命的奧秘。

Q1

在《基因傳》里,作者幾乎完全沒有提到轉基因。在中國,「轉基因」一詞所引發的種種爭議,堪稱科學傳播史上的經典案例。如何看待這種差異?

任何技術都有兩面性,引起的爭論涉及科技、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觀點不同很正常。這樣的情況下,「充分知情、自願選擇」尤為重要。

另外,自從CRISPR—Cas9基因編輯問世之後,轉基因已經是一種「落伍」的技術了。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不信任,主要是擔心生物體引入外源基因後,會產生不可知的「危害」。而基因編輯技術不會插入任何外源基因,只是通過調整生物體自身的基因來達到目的。這就從源頭上避免了爭議。

Q2

從業內角度來看,你認為《基因傳》還有哪些不足?

可能囿於資料所限,從二代測序的內容開始,這本書對行業的整體把握不夠全面,物種基因組、合成生物學、工具升級引起的測序革命、二代測序技術進步帶來的基因認識革命等方面寫得較淺。

另外,書中少有提及中國科學家參與的項目。比如:我國科學家於1965年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全合成的蛋白質;1971年,我國的吳瑞先生就已經發明了第一個DNA序列分析方法,也就是引物延伸策略,啟發了後人的測序研究;廣醫三院的劉見橋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從胚胎層面修復地中海貧血、蠶豆病等遺傳疾病的基因,是全球首次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的研究;2017年,酵母基因組人工合成項目取得重大成果,完成5條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全合成,中國科學家團隊的貢獻占完成數量的66.7%,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優化演算法,中國科學家完成了大熊貓「晶晶」基因組精細圖的測序和組裝工作,該成果證明了短序列也能組裝成完整基因組,並將成為基因組繪圖的國際標準。

Q3

請分別從科技水平和產業發展的角度,介紹一下中國基因技術的現狀,與世界相比,我們處於什麼階段?

中國沒有錯過生命科學發展的黃金時期。早在1999年,中國便加入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承擔1%的測序任務,是參與該計劃的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此後,中國又參加了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並完成了水稻基因組計劃、家蠶基因組計劃、家雞基因組計劃、第一個亞洲人全基因序列圖譜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工作,如今在基因組科學方面已走到了世界最前列。

相關成果可以參看《基因組學》,這是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楊煥明院士和他團隊的十年心血之作,堪稱中國該領域第一本知識體系較完整的教科書。

從產業規模來看,中國基因測序市場的增長也仍將在未來引領全球。在生命科學的時代,一個國家擁有更多的基因資源,能對基因資源進行更好的認知和利用,就有更大的優勢。另外,目前除美國外僅有中國具備測序儀的製造能力,且成本開始領先,這也為中國在基因領域持續引領鋪平了道路。

如果說21世紀是屬於生物工程的世紀,中國科學家在世界舞台上的演出才剛開始。

本文轉載自《人民日報》2018年4月10日第2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尹燁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會給孩子讀什麼書?強烈推薦12位Nature編輯選擇的科學啟蒙書單
長80米,高15米,重200噸,它是地球上最大大大大的動物

TAG:尹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