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與中國的奠基年代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與中國的奠基年代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與中國的奠基年代

漢武帝茂陵春景

從叛服無常的諸侯割據,到大一統國家;從局促中原一隅之地,到囊括四海的廣大領土;從對外懵懂無知,到絲綢之路橫亘千里、貫穿東西。這一切,都在漢武帝及其時代完成了大轉折。

漢代以後,中國兩千年社會的政治思想、治理結構、領土疆域,乃至中外交流,都在這個年代奠定了基本規模。本文是曹玉騫先生在文匯新知國學課所作「漢武帝與中國的奠基年代」演講的精華部分,由主講人本人寫定。

漢代初年的社會現實

秦始皇統一六國,第一次將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但秦末農民戰爭的烈火,讓秦始皇的帝國轟然倒塌。漢高祖及其開國功臣集團,長期在中央集權與諸侯分封中舉棋不定、反覆博弈。漢高祖先是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然而中央朝廷和諸侯王之間完全無法建立互信。漢高祖稱帝以後的六七年間,除長沙王之外,其餘六個諸侯王相繼反叛。在翦除了異姓諸侯王勢力之後,漢高祖沒有一鼓作氣將中央權威推行到各地,反而在帝國的東部領土建立了九個同姓諸侯國,史稱「大啟九國」。到漢文帝、景帝的時代,同姓諸侯國日漸坐大,終於引爆了「七國之亂」,國家又一次經受了戰火的洗禮。平定「七國之亂」後,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政府的壓力得到很大緩解,但並未根本解除。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仍未建立。

除了內患頻仍,漢初對外戰爭也十分狼狽:北方邊境長期遭受匈奴侵犯,漢高祖為解決匈奴問題親自遠征,結果在白登山被圍困了七天七夜,險些喪命。從此以後,漢初君臣奉行對匈奴的綏靖政策。匈奴騎兵不止一次從北方逼近長安,漢朝中央政府的安全形勢極其惡劣。另一方面,秦末農民戰爭在東南沿海造成了一個個割據王國——南粵、東甌、閩越,還有西南夷的十數個小國。這些割據王國或大或小,但都自成一體,漢朝中央政府只能一一安撫,取得名義上的宗主地位。

與外憂內患相呼應的,是漢初經濟凋敝的社會現實。經受了三年滅秦戰爭和五年楚漢戰爭的破壞,勞動力大為減少,繁華城鎮被移為一片平地,統治階級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復和發展經濟上面。因此,黃老之學大行其道,與民休息、清靜無為成為主導思想。

漢武帝即位之初的政治現實

今天我們說起秦皇漢武,只覺其雄才大略。但很少有人知道,初登皇位的漢武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弱勢君主。從國家方面講:南方小國林立,北方匈奴犯邊;從中央政府方面講:經過「七國之亂」打擊的諸侯王,並不從心裡真正服從中央,仍在積蓄力量、伺機而起;從個人權力方面講:影響文、景兩朝政治的太皇太后竇氏,奉行黃老之術,年輕的漢武帝與其衝突不斷,時時有被廢黜的危險。這個時候的漢武帝,某種程度上來說,挺像清末的光緒皇帝。

但是,與光緒皇帝不同的是,漢武帝趕上了漢初蒸蒸日上的發展形勢,他堅強剛毅的性格和宏偉遠大的抱負,也不能長期忍受如此抑鬱的生命狀態。在經歷了即位之初的隱忍與積蓄之後,漢武帝開啟了他的超越之路:不僅完成了自我的超越,還帶領這個國家開始了歷史的超越。

漢武帝的超越與中國立國規模的奠基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與中國的奠基年代

漢武帝茂陵景區內的馬踏匈奴石像

漢武帝要做大有為之君。即位伊始,就發布詔命,詢問如何做一個盛世君主。於是,有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儒學才幹之士的不次啟用,用混合了陰陽五行思想的儒學體系取代黃老道家思想緣飾政治的「外儒內法」的統治結構開始形成。

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餘威當中,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策略,推行「推恩令」:「眾建諸侯以少其力」。通過諸侯國內的不斷分封,極大的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並把大量原來屬於諸侯國的郡縣轉移到了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

對外戰爭方面,漢武帝從即位的第八年起,開始著手打擊匈奴。經歷了最初的短暫挫折,終於在他三十歲那年,收復了長安北方的軍事重地——匈奴河南地,並在這裡建立了朔方郡(就是今天的河套地區)。此後,衛青、霍去病頻繁出擊,給予匈奴沉重打擊。史稱,經過漢軍的堅決打擊後,匈奴「漠南無王庭」,單于率領殘部遁逃到了大漠以北,漢匈勢力發生根本逆轉。這也為漢宣帝時匈奴呼韓邪單于款塞稱臣創造了歷史條件。在對匈戰爭基本結束後,漢武帝出兵平定南粵、攻滅朝鮮、開通西南夷,大漢威德光被四海。

而元狩二年秋天,霍去病收服匈奴渾邪王、休屠王的軍事行為,為中國開闢了原屬大月氏、後被匈奴強佔的河西走廊。漢武帝在河西走廊先後設立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四郡,為日後勾連西域、開闢絲綢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而正是沿著這條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在日後的一千年間交流不絕。在東西方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交流中,中國人從日常食物,到生活習慣,到精神信仰,均發生了很大改變。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與中國的奠基年代

張騫出史西域路線圖

結語:新的時代精神的塑成

正是在漢武帝和他的時代,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真正取代分封制,成為中國政治倫理顛撲不破的信仰;中國邊境的界限展拓千里,除青藏高原和東北地區之外,今日中國的疆域格局大致確定;絲綢之路逐漸連接起東西方兩大文明,無遠弗屆。而沿絲路東傳而來的物質與精神的舶來品,深刻改造了中國的民族基因。也正是在這個時代,一種剛強勇猛、勃發進取,而又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被塑造而成。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讓人熱血沸騰的豪言。

文丨曹玉騫

微信編輯丨Jessi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網 的精彩文章:

元封二年銅燭豆銘文證真
在上海租房的必看!今起試運行的上海住房租賃公共服務平台怎麼用?熱點問答都在這裡了

TAG: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