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讓我們來回憶這些經典相機

讓我們來回憶這些經典相機

最近手機新品發布的不少,但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不多,為啥?都是劉海屏,撞臉太嚴重。雖然在影像領域,外形高度相似的器材並不是很多,但是同質化現象也非常嚴重。受到智能手機的衝擊,目前相機領域也就單反和微單兩大類產品還算有市場。兩種機型都使用大尺寸感測器,可換鏡頭設計,雖然外形各不相同,但都是大同小異。和當年相機領域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不可同日而語。今日,筆者就來一波懷舊殺,看看那些曾經標新立異各具特點的經典相機,其中是否就有你當年的「夢中情人」。

當年這就叫專業機型

索尼F717、F828、R1

在當年數碼單反還是高端裝備的年代,筆者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買一台索尼F717,在很多消費者眼中,這台相機的拉風程度可是一點不輸當時的單反機型。

索尼F717

索尼F717

索尼F717採用2/3英寸CCD有效像素500萬,搭載一枚5倍光變鏡頭,鏡頭等效焦距是38-190mm,廣角端最大光圈為F2。鏡頭和機身通過旋轉機構連接,取景拍攝時可以實現類似於現在旋轉液晶屏幕的效果。當年索尼的影像產品還是用的是記憶棒,相對於SD和CF而言,記憶棒當年的價格還是比較貴的。

索尼F828

索尼F828

之後索尼又推出了F717的升級之作——F828。這是當年首批有效像素為800萬的機型,光學變焦提升達到了7倍。但像素增加的同時畫質並沒有明顯提升,還因為像素密度的增加,甚至在成像的某些方面還有所退步,不過造型也就拉風。

索尼R1

索尼R1頂部液晶屏幕

在2005年的9月份,索尼還推出了一款使用APS-C畫幅CMOS的固定鏡頭相機,那就是索尼R1,如果筆者沒有記錯這是業界第一台使用APS-C畫幅感測器的固定鏡頭相機。R1的鏡頭也比較給力,採用卡爾蔡司T*鏡頭,等效焦距是24-120mm,雖然現在看這樣的參數沒啥感覺,但在當年24mm廣角還是比較少見的。另外R1的液晶屏幕也很有特色,不同於大多數相機的布置在背面,R1的液晶屏放置在相機頂部,且可以實現旋轉功能,取景非常方便。而閃光燈熱血則被布置到了手柄一側,現在看來頗為另類。

紅圈鏡頭的消費相機

佳能Pro1

作為一款高端消費DC,佳能Pro1使用了佳能高等級的紅圈鏡頭,這在佳能相機產品中是絕無雷同的個例。紅圈鏡頭、單色肩屏以及各種快捷按鍵,彰顯了這款相機的專業屬性。碩大的手柄不僅提供了出眾的握持手感,而且還可以放入大容量鋰電池,保證了這款相機的續航。

使用紅圈鏡頭的佳能Pro1

佳能Pro1使用2/3英寸CCD,有效像素是800萬。當年高端DC大多採用2/3英寸大小的感測器以保證成像質量,想想現在便攜相機都已經使用上了一英寸CMOS,全畫幅小卡片也不在是夢想,不得不感慨影像科技的日新月異。

滑蓋設計很流行

佳能S70

佳能S70

佳能S70是一款採用1/1.8英寸710萬像素CCD的便攜相機,它使用了推拉式鏡頭蓋的設計,這也是當年很多消費DC常用的鏡頭保護和開機方式,現在已經不多見了。當年擁有廣角性能的消費DC並不多,35mm廣角端是常見的參數設置,而佳能的S70卻搭載了一枚3.6倍變焦的鏡頭,鏡頭的等效焦距是28-100mm。

旋轉機身微距出眾

尼康4500

其實當年尼康的旋轉機身相機一直很受消費者的歡迎,早期的尼康950以及後來外形更加時尚的尼康S10,不過筆者印象最深的則是尼康S4500,為什麼?因為當年這款相機曾經作為工作用機,陪伴了筆者很長的時間。

尼康4500

尼康4500,別看小因為有手柄所以握持非常穩定

尼康4500搭載微距攝影配件

這款相機搭載1/1.8英寸400萬像素CCD感測器,採用旋轉機身設計。因為具備出眾的微距拍攝能力,並且可以連接顯微鏡拍攝,因此當時受到了很多微距攝影愛好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喜愛。另外這款相機還兼容各種攝影附件,可以實現更多的拍攝可能。當年筆者用的拍攝產品照感覺非常好,效果出色而且體積輕巧非常便攜。

曾經的消費旗艦

尼康8800

尼康COOLPIX8800

除了尼康4500以外,尼康8400和8800也是當年消費DC的旗艦,功能強大體積也不小,估計要是放在很多00後面前,他們一定會以為這是尼康最新的微單相機。

當年的最薄卡片機

索尼T7

如果要找出當年卡片機最具代表的一款產品,那麼就非索尼T7莫屬了。現在很多手機廠商都在強調自己機型的輕薄,要知道這個概念早在十幾年前就被相機廠商玩膩了。索尼T7的機身尺寸是92x60x15mm,僅15mm的機身厚度成為了當時最輕薄的數碼相機。甚至其他廠商在之後還將推出比T7更輕薄卡片機當成奮鬥的目標。

索尼T7

索尼T7

輕薄的體積、時尚簡約的外形、金屬機身以及精緻的做工,在相機還是數碼三大件的年代,很多女孩的夢想就是男朋友可以送她一台索尼T7。

不止一個屏幕的相機

三星Pro815、ST550

現在大家都在關注三星的S9、Note9手機,要知道當年在相機領域,三星也曾經觸動過日系大廠的神經。三星推出過做工精緻的藍調系列相機,還和賓得合作推出過單反機型,但給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兩款機型,那就是三星Pro815以及ST550。

三星Pro815

和當年很多旗艦機型一樣,三星Pro815也是2/3英寸800萬像素CCD的配置,而且搭載了一枚15倍光變的鏡頭,這也是三星Pro815名稱的由來。雖然現在看來15倍光變鏡頭不算什麼,但在當時卻是可以稱為怪獸的配置。要知道當時的長焦相機大都裝配僅10倍光變的鏡頭。

頂部的液晶屏還能取景

除了3.5英寸的主液晶屏幕以外,Pro815在頂部還配置了一塊小尺寸的液晶屏幕,除了可以像大多數肩屏一樣顯示拍攝參數,你還可以用它來取景。主液晶屏幕、附液晶屏、EVF取景器,Pro815的取景方式很多樣。不過筆者當年就有個疑問,當時已經有很多高端DC用上了翻轉屏幕,為啥三星不採取這種更簡單的方式呢?

三星ST550

三星ST550這款卡片機雖然沒有配置翻轉屏幕,但前置屏幕也可以解決你自拍時候的取景難題。你也許會說為啥不用翻轉屏幕,但當時卡片機要做的輕薄好看,翻轉屏幕勢必會增加機身厚度和重量。三星ST550這樣的設計既解決了自拍取景的問題,機身厚度也並沒有增加。

雙鏡頭的創始者

柯達V570

柯達V570

近年來智能手機上開始流行雙攝像頭的配置,其實數碼相機行業早就有相關的產品啦。柯達V570就是這樣一款採用雙鏡頭配置的卡片相機。憑藉著雙鏡頭的設置,V570的廣角端達到了23mm,在當年這樣的廣角性能還是非常搶眼的。

相機模塊化的先驅

理光GXR

採用模塊化的理光GXR

在2010年理光曾經推出過一款採用模塊化設計的相機,它就是GXR。這款相機的鏡頭單元將感光元件以及鏡頭集成在了一起,可以通過更換組件的方式,實現不同的拍攝性能。在鏡頭感測器組件上,有APS-C畫幅感測器+50mm定焦微距鏡頭的組件,有1/1.7英寸CCD+24-72mm鏡頭組件,甚至還推出過使用大尺寸感測器,支持徠卡M卡口的組件。

自拍神器的起點

卡西歐TR150

現在的手機都具備人像模式,對於愛自拍的女性消費者來說,這項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新手機發布的時候,也都會將自拍效果當成宣傳重點,各種自拍神器不斷出現。而要追根溯源,這股風潮是從2012年卡西歐TR150開始的。這台相機的美顏模式,可以幫助用戶拍攝出效果極為出眾的人像照片。旋轉框架式的新穎設計,讓用戶在自拍時更加方便。

卡西歐TR150

卡西歐TR150

這款相機一經面世便成為當年的網紅產品,價格從發售之初的2500元一路飆升到5000元依然一機難求。從此之後,卡西歐TR系列每一代都受到市場的追捧。自拍功能從此也成為了相機和手機廠商新產品的重要賣點。

講復古這款相機必須提

愛普生RD-1

愛普生R-D1是世界上首款聯動測距可換鏡頭數碼旁軸相機,採用徠卡M型卡口。R-D1採用APS-C畫幅感測器,有效像素610萬。這款相機不僅在外形、各種撥桿轉盤上採用復古設計。更加神奇的是,一台數碼相機竟然擁有過片撥桿,在按動快門之前需要你撥動過片撥桿,才可以拍攝。

圖片說明

這台愛普生品牌的相機,其實也是眾多日系廠商技術的集大成者。索尼的610萬像素APS-C畫幅CCD,確善能以福倫達R系列為藍本打造的機身機身,精工製作的頂部儀錶盤。R-D1還配置了一塊2英寸翻轉屏幕,但這塊液晶屏幕並不能取景,如果把液晶屏翻轉過來,R-D1真的就可以偽裝成一台膠片機了。但遺憾的是,R-D1的硬傷是APS-C的畫幅,這樣很多經典鏡頭安裝在R-D1上焦距都很奇怪,無法發揮出這些經典鏡頭真正的實力。

愛普生R-D1

看背面你會以為這是一款數碼相機嗎?

可以顯示白平衡、剩餘張數、電池餘量等信息的指針儀錶盤,簡直太騷了。

現在復古風潮在消費電子行業盛行,每年各大相機廠商也都推出很多以復古外形為賣點的新機型。但要說復古我只服愛普生R-D1。之後愛普生還推出小改動的R-D1s和R-D1x。雖然已經過去了14年,但這款相機依然在眾多攝影發燒友中有著不錯的口碑,二手市場也是一機難求。

結語:

產品性能越來越強,但差異也越來越小。講真現在別人問我,哪款單反更好誰家機型更優秀,我真的說不清楚。最後只能對他們說:隨緣吧。同質化的現象到底是技術進步的必然,還是廠商向市場妥協的結果,誰又能說得清呢。從目前來看同質化現象似乎無解,但我們依然期待敢為天下先的產品面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關村在線 的精彩文章:

插八個顯卡的礦板 疑似七彩虹改了個名
運動大佬夭折 小米欲10億美金收購GoPro

TAG:中關村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