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輸不起,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刻不容緩

孩子輸不起,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刻不容緩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為孩子那份天然的探索需求

提供足夠好的外界支持環境

解決家庭教育焦慮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有個媽媽說,她兒子今年6歲,無論做什麼都要爭第一,只要不是第一,或感到自己沒有贏,就會情緒失控,大哭大鬧。在家裡,家人都盡量讓著孩子,凡事都讓他贏,可到了學校孩子經常因為輸贏問題起情緒。這位媽媽對兒子「輸不起」的狀態很是擔心。

另一位媽媽說,她女兒7歲,孩子比較內向、膽小,凡事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犯錯,剛上小學時的第一個學期,因為擔心下一節上課遲到,課間從來不出去活動。生活中她也發現凡是有一點難度的事情,她女兒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嘗試,用心理學專業一點的辭彙就是有比較嚴重的「畏難情緒」。

上述這兩位媽媽提到的「輸不起」和「畏難情緒」都和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關,即心理學中所提到的「逆商AQ」。

「逆商AQ」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及情緒狀態,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同樣的打擊,逆商高的人產生的挫折感低,而逆商低的人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孩子為什麼抗挫折能力弱?

親自帶過孩子的父母一定都會非常清晰地記得這樣一些畫面:過了百天之後的小寶寶就開始表現出對外界的好奇,你抱著他的時候,他的小腦袋就開始搖搖晃晃的努力向外看。等到七八個月左右,手部小肌肉稍靈活一點,就開始嘗試著想要搶你喂他米粉的勺子。再大一些到1歲左右蹣跚學步時,小傢伙會非常嚴肅地推開你想攙扶他的手,想要自己走……

我們說每個孩子都具有這種天然的努力成長的動力。那究竟是發生了什麼,讓孩子的這份天然的能力越來越弱?我們究竟該怎樣做更恰當?這是值得我們父母去認真思考的問題。

給大家出一個情景測試題:某一天你正在專註的忙著自己手邊的事情,一抬頭突然發現2歲多的寶寶自己爬到了看上去有些危險的高凳子上。這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A.阻止孩子繼續往上爬,防止危險的發生

B.快速走過去,幫孩子把穩凳子,協助他安全地完成探險任務

我們每個人的反應都會有很大的差異,而我們成人對孩子行為的反應,會一次次的教會孩子,當他遇到一些問題時,究竟該選擇怎樣做。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適度挫折」,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用了一個更易於理解的詞「恰到好處的挫折」,即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為孩子那份天然的探索需求提供足夠好的外界支持環境,就像上述情景測試中選項B做出的反應,給孩子的好奇和探索提供一個安全的支點。

但很多時候,因為我們成人自身內在的心理安全感就是不足夠的,所以,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出現過度保護、過度限制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會一次次阻礙孩子抗挫折能力的發展,導致孩子抗挫折能力差、規則意識弱、情緒化、不自信等等。

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養,首先需要父母在「恰當的時機」做「恰當的事情」

通常情況下,2歲以下的孩子,大人可以示弱頻次高些,儘可能多讓孩子體驗「贏」的感受,增強內心的力量感,因為這個階段孩子內在力量和成人相比本就很弱,需要大人不斷地給孩子「賦能」。

2歲到6歲,可以適當增加點難度,偶爾讓孩子感受下小挫折,因為這個階段是培養孩子規則意識和自信心很關鍵的時期。過度的挫折容易讓孩子喪失自信,過度的縱容則不利於孩子邊界感和規則意識的建立。當然,這裡說的「挫折」並不是刻意去製造逆境,讓孩子感受挫敗,而是順應情境的適度挫折。

6歲以上則需要讓孩子嘗試去理解挫折的意義。因為這個階段孩子對抽象概念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了,但仍需要大人恰當的引導。

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作為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即建立「聯結」。孩子需要不斷的關愛和照顧,當孩子餓了、累了、孤單、傷心時,他就需要有人照顧和撫慰,就好像他那有個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樣,而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就是那個大的蓄水池。

孩子的每次探險都從蓄水池出發,探險結束後又回到蓄水池歇息,重新儲備能力。大人除了通過食物外,多擁抱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以及交流談心,安慰孩子難過的心情等都能起到「蓄水」的作用。換句話說,就是用我們的愛,一次次把孩子的杯子裝滿。

愛無限量,養有規則。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用愛先蓄滿孩子的空杯,更需要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恰當引導,讓孩子從挫折中獲得經驗和教訓,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汲取力量,面對挫折,勇敢前行。

?

仁親教育

家長好好學習 孩子天天向上

與愛|同行|幸福|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仁親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仁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