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得意尊儒,失意信道,絕望拜佛……

得意尊儒,失意信道,絕望拜佛……

從未認真系統或完整的讀過《論語》、

《道德經》,還有佛家經典。

但這並不妨礙我對它們的淺顯認知。

生在這樣的國度,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於不自覺中受其熏陶感化,已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實人到了一定年齡有了一些閱歷,

不管你是否讀過這些國粹經典,

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人文精神的自發傾向。

因為,作為炎黃子孫,

我們身上都存在著「儒道佛」等傳統文化的基因,

只是大多數人都處在「無意識」中而已。

「儒道佛」都是關於人生喜怒哀樂過程的學問,

從人之悲喜哭笑的本質來說,

是做一個喜劇的思想者,還是做一個悲劇的情感者,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為什麼笑,為什麼哭,

如何笑長哭短,達到人生最佳境界,才是最重要的。

區別在於,理性客觀與感性主觀。

因為,這兩者看待世界完全是兩種景象。

熟讀古詩詞的人都知道,柳宗元的著名詩篇,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試想,柳公若不是有一個強大的精神家園,

豈能穩坐昏天黑地中「獨釣」江雪?

我們所見到的,在悲觀的天地間,詩人的樂觀心境,

早已豁然傲立悲天憫地之上,

哪怕天崩地裂,詩心依然風花雪月。

如用現代某些人的價值觀,不投江才怪呢!

脆弱委瑣的心智是扛不住的。

那麼,儒、道、佛都給了我們什麼?

人生免不了會遇到:

得意忘形時、失意潦倒時、絕望頹廢時。

在這三種境遇里,

正好可以借用「儒道佛」三家經典宗旨來化解詮釋,即:

得意時登儒家的殿堂,所謂得意尊儒;

失意時叩道家的山門,所謂失意信道;

絕望時拜佛家的廟宇,所謂絕望求佛。

三家各有所長,

儒者治國,道者修身,佛者養心,

幾乎廣大蒼生欲訴之情,

盡在「儒道佛」的各自精髓之中。

中國的老祖先們是很能「忽悠」人的,

你需要什麼,他就來什麼,百態千聲各取所需。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的入世出世之道,

儒家一語「中庸」就濃縮了其全部理念;

道家則三箭齊發「無為、逍遙、非攻」,

藉助老子、莊子、墨子三人之力,

才與孔子「玩」個平手;

佛家釋迦摩尼可與孔夫子媲美,

以一語「忘我」普惠天下眾生。

三家學問各有精華或糟粕,

與己之勵志、修身、養性切不可盲目效隨。

人之聰明在於自知之明,

在於獨思慎行,

在於避愚趨慧,

在於迷途知返,

在於審時度勢。

萬不可一味仰拜所謂聖人睿思,

管用就是良藥,不管用就是毒藥,

兩者就在尺紙之間。

所謂,毫釐之間,你不是聖賢,就是魔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人寫閑書遠夢文字 的精彩文章:

TAG:閑人寫閑書遠夢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