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本土人可能也不了解的螺螄粉文化

本土人可能也不了解的螺螄粉文化

作者:覃柳林 圖片素材由作者提供

作為地道的柳州人,我一直不曾留意一碗螺螄粉竟然有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生活在柳州,隨時都能聞到螺螄粉味兒,只知螺螄湯熬制費時,用料講究,不曾想螺螄粉文化早已醞釀千百年。今天因工作契機,主辦方邀請我們去了坐落在洛維工業園的柳州螺螄粉博物館。這次參觀,讓我對螺螄粉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回來應朋友之邀,決定寫下此文跟大家好好聊一聊這螺螄粉文化。

春天的柳州滿城紫荊,就連工業園這樣偏遠的園區周邊也是種滿了紫荊花,一下車,抬頭便能看到「柳州螺螄粉飲食文化博物館」幾個大字。整個博物館目前分為上下兩層展區,整體透露出滿滿的文藝格調,剛進門就能看到非常有特色的壁畫。

一樓是柳州生產的各種品牌袋裝螺螄粉展示區,相當的壯觀,小小的螺螄粉竟然有上百個牌子和生產商。下圖為現今世面上各種各樣的螺螄粉品牌,你嘗過幾種?

螺螄粉還有吉祥物喔——螺螺和螄螄,一對嘟著小嘴的公仔,左邊的叫螺螺,右邊的是螄螄。柳州人吃粉簡稱「嗦粉」,很接地氣顯示了我們吃粉時的神態動作。

其實,柳州本地人是極少買袋裝螺螄粉的,因其大街小巷螺螄粉店隨處可見。現煮的更鮮、更辣、更地道!還配有好吃的菜花、生菜或是油麥菜,再約上三五好友,那就更健康、更美味、更具有人情味兒(*^ω^*)

二樓主要是螺螄粉淵源和成品展區。據講解員介紹,遠古時代我們柳江人就已將開始在河邊摸螺螄,柳州人吃螺螄粉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元謀人時代呢!

上圖1為元謀時代古人類吃螺螄的場景再現,上圖2可以稱為「古董」或者「文物」了!

關於螺螄粉的由來還有很多版本。一說,螺螄粉與唐代文人柳宗元有關。相傳,柳宗元因為政治排擠,被貶柳州任刺史後內心鬱積,茶飯不思。其府上的大廚周大福到柳江河邊洗菜,順手撿了幾顆螺螄,回去就著米粉煮給柳宗元吃。於是,他胃口慢慢好起來,也逐步適應了當地的生活,這才有了後來的螺螄粉。

二說螺螄粉源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柳州夜市的發展。剛開始,夜市攤賣的一碗碗的煮螺螄,為圖方便,有些小販直接用煮螺螄的湯燙粉,後來感覺味道不錯,就有了這種做法!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逐步加一些陪料,慢慢地就變成了我們今天食用的螺螄粉!

接下來,要放大招了,成品展區!成品展區簡直讓人挪不開步,看看就很有食慾。螺螄粉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還「長得」很漂亮!

嘿嘿,先上圖一波,「那些年,我們一起嗦的螺螄粉」很多到外地求學、工作、遠嫁的柳州人,到本地上學、旅遊、探親的外地人,第一件事大概就是償碗螺螄粉

柳州螺螄粉風味獨特,小小一碗粉由軟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筍、木耳、花生米、油炸腐竹、蘿蔔乾、黃花菜、青菜配合酸辣味的螺螄湯調配而成。聽說外地人不怎麼習慣吃酸筍,說是受不了那股味兒。其實這才是螺螄粉的精華,沒有酸筍的螺螄粉怎麼能稱之為螺螄粉呢?

現代通過改良,還出現了更適合特殊口感的花甲螺螄粉,炒螺螄粉,螺螄鴨腳煲,螺螄粉火鍋等,非常的美味呢ヽ(^?^)?

展區用一幅泥雕全景圖呈現螺螄粉製作全過程,手機沒辦法拍全,就一張一張給大家展示吧

圖片依次是以前柳州人下河摸螺的場景,螺螄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田螺,撈回來之後還要用清水泡田螺,目的是讓它把泥巴吐乾淨。再著是腐竹的製作過程,主要材料是黃豆,將黃豆磨成豆漿,煮沸豆漿冷卻之後挑起豆皮晾曬。還有最重要的元材料米粉,米粉也是要晾曬的。最後一張圖,就是柳州人嗦粉的場景啦!

行程的最後,主辦方應我們的要求,帶我們去參觀了袋裝螺絲粉的生產車間。這些是廠房牆面的牆體繪畫,相當的可愛,給無趣的工廠增添了一絲青春活力的氣息。

穿過兩條小道,我們來到了一家很有名的袋裝螺絲粉生產商的車間,據說他們家的袋裝螺螄粉在去年雙十一當天銷售額有十幾個億呢!特別要說明的是他們家的所有配菜都是自己加工的,所以一整套的生產車間和設備都很完善。

照片都是透過窗子在外面拍的,看看這炸花生的油鍋,在外地的朋友看到你們吃的袋裝螺螄生產車間這麼乾淨有沒有放心很多呀。

再看看生產袋裝酸筍的車間,因為食品裸露在外,所以這個車間的消毒要求是最嚴格的,負責人告訴我們說是巴氏消毒法,跟手術室裡面的消毒要求是一樣的!車間外面有顯示器實時監控車間內的溫度,濕度等等。生產出來的袋裝成品,放在車間儲藏最後生產線會將材料裝袋,打包,然後送到樓上的抽檢室經過抽檢合格之後才會裝箱銷售。

本期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歡迎品嘗⊙ω⊙

圖文|覃柳林編輯排版|小坊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言工坊 的精彩文章:

TAG:語言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