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滴滴沒拿到摩拜,Uber卻收下JUMP,還有幾個大佬想入局?

滴滴沒拿到摩拜,Uber卻收下JUMP,還有幾個大佬想入局?

收購了共享單車JUMP,Uber能扳回幾城?

布局

這個4月,滴滴沒拿下摩拜,而大洋彼岸的Uber卻喜得共享單車幹將JUMP。

近日,Uber公告中證實成功收購美國共享電單車企業JUMP,使其成為 Uber的全資子公司,所有100名員工將加入Uber。

這也是Uber從在長期內鬥緩過來之後,新CEO科斯羅薩西上任以來實施的首筆收購交易。

今年對於Jump來說應該是好運的一年。一月份剛完成1000萬美元的融資,進一步擴大無樁共享電單車服務,4月又成功被Uber收購。

實際上,在Uber前CEO卡蘭尼克將 Uber 的口號由「每個人的私人司機」改成「像自來水一樣可靠的交通工具」之後, Uber就開始致力於成為公共交通工具的補充或延伸。

達拉科斯羅薩接手後,Uber在去年12月推出了升級版的拼車服務 Express Pool,乘客需要走到指定乘車地點,獲取更優惠的價格的同時,也節省了司機的等待時間。不少人認為這種模式已經很接近公交車的形態,儘管滴滴已經在去年5月就逐漸在中國大陸鋪開這項功能。

加上這一筆收購,Uber已經將網約車、地鐵、單車等在內的多種出行服務收集成功,已達到「用戶通過Uber選擇最快、最經濟的方式前往目的地」的目標。

雙方沒有披露此次收購的具體價格細節。知情人士稱,最終的交易價應接近2億美元。

JUMP Bikes創立於2010年此前曾名為Social Bicycles。最初本身既不造車,也不運營,只是一個技術公司。賴普奇作為創始人,稱自己是最初發明共享單車的人,早於摩拜和ofo。他在2009年申請了專利,2010年註冊發布了共享單車概念原型。

最終,這個品牌在40個地區市場用1.5萬輛單車累計完成了500萬筆訂單。

發展

關於Uber收購 JUMP,業內應該也並不十分意外。今年1月,Uber與JUMP就已經合作推出了Uber Bike服務,用戶可以直接通過Uber 應用預訂JUMP單車,但一般還是應用跳轉實現。

賴普奇表示,短期內跳轉的方式會繼續存在,但未來有可能被徹底整合進Uber的應用中。

業界普遍認為,這是Uber對於明年的上市計劃著手積極布局的表現。

JUMP的發展可以說一直還算順利。公開的數據顯示,其每輛自行車每天平均被騎行6至7次,平均行程為2.6英里。

華盛頓特區,無樁共享電單車系統JUMP,單車提供「踏板輔助」功能,時速最高可達時速36公里,不需要停車樁。價格為前30分鐘2美元,隨後每分鐘7美分。

英國阿斯頓商學院教授戴維·貝利表示:「Uber著眼這一領域,部分原因在於這一市場快速增長,但同樣放眼我們不再擁有汽車的時代。」

BBC本月9日提供的數據顯示,共享單車市場以每年大約20%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共享單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6億歐元(約合297億元人民幣)至53億歐元(411億元人民幣)。

當然,這只是單純在單車市場上的價值體量,沒有算上與共享網約車的聯動效應的收益。

戴維·貝利分析說:「自動駕駛汽車正在來臨。你可能要使用Uber計程車,但用單車結束旅程,多形式交通將變得普遍。」

如今,「Uber 確實看到了讓自行車取代一些汽車行程的潛力,他們接受並開拓了市場而不是抵制它。」 賴普奇表示。

鏖戰

實際上,Uber在共享單車領域的布局方面已經被公認為稍落後於全球的同業競爭者。

例如在中國,2017年摩拜與ofo兩大共享單車品牌已經在鏖戰中變得較為成熟。

目前,ofo號稱已經在21個國家,超過70個海外城市運營,雖然業界認為ofo的運營水準還待考量,但是今年被阿里巴巴收入麾下的ofo已經回血成功,實力不減當年。

同時,另一家品牌摩拜在本月被美團收購之後,也在緊密發展共享汽車事業,目前已經在中國一些城市上線共享汽車。不排除這些中國共享交通品牌在回血過來之後繼續征戰國際的可能。

當然,對於摩拜或者ofo他們來說,海外拓展最大的壁壘,應該在於每個城市中與政府的溝通上。這其中的矛盾,就可能有與JUMP的交集。

今年1月,Uber舊金山市交通局(San Francisco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Agency,以下簡稱 SFMTA)達成合作,批准了「共享單車JUMP作為該市獨家試點運營單位」的計劃。

隨後,SFMTA就表示,在JUMP試運行期間及未來的18個月的時間裡,將不會向其他任何無樁共享單車發放許可。

這讓已經進駐舊金山的ofo十分不滿,並要求SFMTA考慮重新開放許可審批流程,但遭到了拒絕。

此外,JUMP還與原本擁有該城市自行車共享系統運營權的 Motivate打了一場地盤爭奪戰。Motivate之前已經與舊金山市政府簽署了一份到 2025年的獨家運營協議,Motivate認為市政府為JUMP頒發許可就違反了這項協議。

結果是,JUMP本來1000輛的投放份額被縮減至250輛。到今年9月,Jump Bikes才可以將運營規模擴大至500輛。

由此可見,北美地區的共享單車市場上,各類品牌的鏖戰也是針尖麥芒。

於此同時,其他各國的共享單車品牌都在加速布局。印度的打車應用Ola在去年12月推出了Ola Pedal,提供共享單車服務。東南亞專車公司Grab在今年1月完成了與共享單車企業OBike的整合,足見各國對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重視。

科斯羅薩西剛上任時就說過,希望將Uber的業務延伸到城市交通網路的多個方面,成為公共交通的服務商,就像亞馬遜為第三方商家提供平台一樣。那麼,在這個4月之後,如何帶上共享單車體現「讓出行像水一樣流暢」的新宗旨,還是值得業界期待的。

今日互動

Uber入局共享單車

您怎麼看?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 END ————

行業爆料、加入讀者交流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界 的精彩文章:

滴滴出行或將加入大數據殺熟聯盟,打車都要鬥智斗勇了?

TAG:旅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