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矽谷模式真的鼓勵創新嗎?可為什麼最具突破性的技術卻無人問津?

矽谷模式真的鼓勵創新嗎?可為什麼最具突破性的技術卻無人問津?

【騰訊科技編者按】《哈佛商業評論》日前撰文稱,雖然當今科技行業十分推崇風投模式,但實際上,這只是在特定的時間,針對特定的行業設計的一種創新模式。倘若要開發真正有突破性的技術,風投模式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甚至會阻礙新技術的發展。所以才應該設計一套全新的生態系統,為真正的技術突破提供資金支持。

以下為騰訊科技(微信號ID:qqtech)編譯整理的原文內容:

過去幾十年,矽谷已經成為科技行業創業精神的強勁引擎。在很多人眼中,它甚至成了萬靈藥。企業高管都希望在自己的文化中注入「矽谷基因」,政策制定者也認為風投支持的創業精神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種想法非常危險。矽谷模式雖然很有魅力,但它卻是在特定的時間,針對特定的行業,面向一組特定的技術發展起來的。雖然可以為其他行業和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但這種模式卻未必具有普適性。

很多人認為,風險投資支持的創業模式可以用來解決所有問題。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實際情況是,這種模式只能對特定市場的成熟技術進行商業化。隨著我們逐漸進入新的創新時代,這種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用,必須發展新的模式才能真正開創未來。

矽谷模式

1968年,在投資人亞瑟·洛克(Arthur Rock)的支持下,一群從仙童半導體離職的高管創辦了一家新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英特爾。正如安娜麗·薩克森尼(AnnaLee Saxenian)在她那篇關於灣區計算機行業崛起的文章《區域優勢》(AnnaLee Saxenian)中所說,這筆交易在很大程度上為矽谷的商業模式奠定了基調。

那時候,東部的老牌企業還在與大銀行合作組建新的公司。而在灣區,則是由資金量不大的風險投資家負責投資創業公司,他們中的很多人之前都曾是工程師。斯坦福工程學院院長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以及惠普等既有公司,也在投入大量資源拓寬和加強創業生態系統。

然而,薩克森尼後來表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很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於北加州地區工業匱乏,所以科技創業者往往比較團結。類似地,當時也沒有多少大企業可以跟斯坦福合作,所以他們才會尋找創業者。正是這些特點促成了當時與眾不同的矽谷模式。

這種模式在早期取得的成功使之實現了自我延續。工程師成了創業者,並因此發家致富。他們隨後又轉型為投資人,支持新的創業公司,進而為當地吸引更多工程師,而其中的很多人也都投入創業大軍。到1980年代,矽谷已經超過波士頓的128號公路,成為美國的科技中心。

硬科技的艱難之路

2014年,一位名叫埃托夏·凱芙(Etosha Cave)的斯坦福畢業生跟兩個同事一起踏上了創業歷程。她的實驗室發現了一種新的方式,可以將碳排放轉化成更有用的產品,而他們也相信這項技術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前景。

他們的住處距離帕羅奧爾托著名的沙丘路不遠,那裡雲集了很多風險投資公司,所以向那些幫助北加州地區的科技行業繁榮發展的風投尋求幫助,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但他們卻很快失望而歸。如果他們是想開發一款智能手機應用,肯定會受到熱情款待,但這樣一種硬技術卻幾乎無人問津。

當埃托沙和她的創業夥伴希望利用矽谷的生態系統啟動自己的項目時,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風險投資家通常都希望看到實際產品。但他們只有幾篇化學論文、一些科研數據,還有一個改變世界的想法。他們估計,大約需要100萬到200萬美元才能開發出原型產品,但他們沒有這麼多錢,也不知道從哪裡籌集這麼多錢。

「如果主要風險是財務風險,風險投資模式的效果就很好,因為創業團隊會努力做大他們的商業模式。但如果同時存在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這種模式就效果欠佳。」艾洛·阿基里克(Errol Arkilic)說,他是一名專門投資硬科技的風險投資家。「其中存在很多未知,所以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

Cyclotron Road是一個與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合作部署的高等技術孵化項目,其創始總監伊恩·古爾(Ilan Gur)也指出,工業化技術面臨的銷售環境更為複雜:「與消費市場相比,工業化技術需要考慮更多因素,然後才能從單純的興趣發展成真正的市場機會。對於更加深奧的技術來說,不可能總是按照風險投資的節奏創新——這種節奏要求企業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規模。」

候選方案

埃托沙雖然很失望,但仍然很堅定,她在2014年夏天參加湯姆凱特可持續能源中心( TomKat Center for Sustainable Energy)舉辦的一場清潔科技活動上獲得了突破。該中心主任布萊恩·巴索羅梅茲(Brian Bartholomeusz)對她表示,他正在努力讓這樣的技術走出實驗室,所以他鼓勵埃托沙申請一筆撥款。

很快,她和她的創業夥伴就獲得了來自Cyclotron Road的撥款,隨後又獲得了Breakout Labs的進一步支持(這是一家由Thiel Foundation支持的非盈利基金),後來還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SBIR撥款。直到獲得這些非傳統投資者的支持,埃托沙和她的創業夥伴才得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們決定把它叫做Opus 12。

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非常幸運。在2009年之前,這些機構都沒有出現,它們的創立正是為了應對創業系統中逐漸被人意識到的一個深坑。如果你有一個想法,可以用成熟的技術來解決眾所周知的問題,那就比較容易獲得融資。但如果你要開發一種有望真正改變世界的新技術,那就很難獲得風險投資的支持。

埃托沙說,「如果再來一次,我會少花些精力學習如何撰寫商業計劃,多花些時間學習如何撰寫撥款申請。我們早期的融資來源不是非營利組織,就是政府資源。」

尋找亟待解決的用例

早期的撥款以及Cyclotron Road提供的勞倫斯-伯克利的設施,讓Opus 12得以開發出可以向投資者和客戶展示的原型產品,但仍然需要找到一個可行的市場和商業模式。所以,Opus 12申請了I-Corps項目。

2011年創立的I-Corps秉承著史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的精益創業原則,它設立的目的是幫助企業填平發現和商業化之間的鴻溝,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死亡谷」。對於像埃托沙這樣的科研創業者來說,這裡相當於一種新兵訓練營。他們強調稱,「一旦與客戶接觸,所有的商業計劃都會失效」,這就需要參與者「走出大樓」,跟幾十個潛在客戶展開溝通,尋找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起初,Opus 12瞄準了他們所能找到的最大的市場:乙醇,一種汽油添加劑。由於2016年的銷售額達到640億美元,這似乎是個巨大的機會。可惜的是,他們很快發現,由於相關企業的規模都很大,所以,沒有背景的小公司根本無法進入該市場。

創業公司想要取得進展,需要的不是規模龐大的市場,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用例。Opus 12在特殊氣體領域發現了商機,這些氣體在很多工業化流程中都很有用,但分配的難度和成本卻很高。由於Opus 12能夠當場製作這些氣體,所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升可靠的供應。

創造新的生態系統

如今,在創業4年之後,Opus 12終於開始吸引傳統投資者的關注。他們有望在未來一年內獲得第一份訂單,然後擴大規模。「我們的第一個產品大概跟洗碗機尺寸差不多,之後的尺寸會達到冰箱那麼大,然後是集裝箱,最後是一座工廠那麼大。」埃托沙說。

不過,由於多數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時限很多都是5年,所以矽谷模式很不適合硬科技創業公司,這種公司需要驗證的不只是商業模式,還包括技術本身。我們需要根據投資者、創業者和技術人員組成的新生態系統來設計一套新的模式。

很顯然,這套生態系統的核心是那一系列幫助Opus 12成功起步的聯邦政府項目和非盈利基金會組成的網路。然而,同樣明顯的是,硬科技生態系統還必須得到更多的支持,才能真正複製IT和其他行業的成功。

各州及地方政府可能出手相助,他們已經表現出一定的意願,希望利用奧巴馬政府時期建立的製造中心來支持地方行業的發展。底特律就有一處設施是由兩個這樣的中心負責管理的,一個專門開發複合材料,另一個專門生產輕質金屬,目的都是為了給汽車行業提供支持。

另外一種可能則是企業風投,他們往往擁有足夠的技術能力來評估硬技術投資的可行性。這些機構可以發揮雙重作用,既能為科研創業者提供支持,還能為老牌企業注入新穎的技術。

總之,我們必須要明白,矽谷模式並不適用於所有技術和所有行業。沒有一種創新戰略可以放之四海皆準,所以才應該不斷擴充我們的工具箱。(編譯/長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Dropbox IPO獲超額認購 有望籌集6.5億美元資金
蘋果與IBM聯手開發「最智能化移動應用」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