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口舌潰瘍醫案532期

口舌潰瘍醫案532期

醫承有道

每個中醫人都值得關注

今日練習

郭某,男性,38歲。

腹痛腹瀉40餘曰,大便日2-3行,胃脘自覺有冷氣,腰痛,下肢酸痛怕冷。舌苔薄白潤,脈沉細。

處方:____。

上方服12劑,諸症痊癒。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甘草瀉心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史某,男性,42歲。

反覆發作口舌潰瘍2年,本次發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潰瘍,因疼痛不能吃飯及說話,右脅微痛,大便少微溏,舌苔黃厚,脈弦滑。

處方:炙甘草12g,黃芩10g,乾薑6g,半夏12g,大棗3枚,黃柏10g,党參10g。

上藥服2劑,舌痛已,進食如常,繼調半月諸症消除。

按語

舌有巨大潰瘍、舌苔黃厚,上熱。脈弦滑,右脅微痛,大便微溏,半表半里下寒。證為上熱下寒,治以苦辛開降,與甘草瀉心湯。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158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鞭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結,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

《古方選注》: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胃之陰,乾薑、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將已逆為痞之氣輕輕瀉卻,而痞乃成泰矣。

《醫宗金鑒》: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用甘草、大棗之甘溫,補中緩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從;芩、連瀉陽陷之痞熱,乾薑散陰凝之痞寒。緩急破逆,瀉痞寒熱,備乎其治矣。

《金匱要略釋義》:濕熱肝火生蟲而為狐惑證,故宜清濕熱,平肝火;由於蟲交亂於胃中,又當保胃氣,因人以胃氣為本,故選用甘草瀉心湯。君甘草以保胃氣;連、芩瀉心火,去濕熱。蟲疾之來也非一日,其臟必虛,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寧,故用人蔘補臟陰,安心神;大棗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蟲得辛則伏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一個改善小兒體質的好方法!
抵當丸醫案521期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