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迅是一個怎樣的爸爸?

魯迅是一個怎樣的爸爸?

「我是意外降臨於人世的。原因是母親和父親避孕失敗。父親和母親商量要不要保留這個孩子,最後還是保留下來了。由於我母親是高齡產婦,生產的時候很困難,拖了很長時間生不下來。醫生問我父親是保留大人還是要孩子,父親的答覆是留大人。這個回答的結果是大人孩子都留了下來......」

——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在《我與魯迅七十年》一書中開頭裡如是說。

這一事實,不僅作為兒子的周海嬰很是瞭然於心,其實作為一個不得已下升為人父的魯迅也從未掩飾過,於上書開篇第一段的最後,周海嬰是這樣補充作結的——「這些,在父親的著作里都有記錄」。

一代思想家的孩子竟然是這樣出生的。一般人看來,覺得很是不可思議。可假如追細細窮本溯源下去,對於魯迅這樣一個人來說,這一切的發生又確實是深有其來由,再正常不過的,完全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魯迅是黑暗中的勇士,讓敵人恨之入骨的鬥士,可無論什麼樣的情況下,他都能不偏不倚,不隨便站隊,即使到無地可靠,無場可立時,他也依然選擇跟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在一起。他寧願一個人去戰鬥,一個人去面對,也不決願意把危險和不測留給下一代。他深知,能有勇氣如他這般活著的,——很不易。

朴樹可以算得上是如今藝人圈子裡的一股清流,多少年來,他一直唯「做有良心的音樂」而活,其一路走來之艱辛處怕只有他自己能深會得到。他在拜訪同是音樂人的前輩——齊·寶力高大師時,也坦言自己對小孩子的喜歡,大師就順便問他為什麼不也生個孩子,朴樹的回答淡然,卻又十分敞亮——說自己覺得人生太苦,自己不忍心生了孩子讓他來到這個世界受苦。

魯迅,朴樹,這兩位一開始沒想過生孩子的丈夫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早就感知到,——活著,敢於真實而自然地活著,在這個世界上真的太難了。但,——假如不能真實的,自然地活著,對他們來講,就對不起「來這世上走一遭,成為一個人」。從這一角度來講,他們選擇不要孩子又是多麼的用意良苦,多麼的富有悲憫之心。

一個人,能真實的,自然的,活在這魚龍混雜的社會中,彷彿是要下刀山,趟火海後才能達成的境界。萬萬人中,有一個這樣的,就是好事了。做一個這樣的人,本就是生命最該成為的樣子,而事實上呢?還己本真之路上——要忍受多少非議,流言,嘲諷;要承受多少清寂,孤苦,冷眼;要遭受多少陷害,群攻,污衊!

但,——這樣的人,總是有的。

人,如果沒有真實的,自然地而活,那是對天地,對生命,最大的不敬和辜負。

魯迅說他有「魏晉情節」,他對魏晉風度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愛,正如他讀到莊子時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讀到《齊物論》時,更是忍不住大呼「過癮」,直到《起死》等一類充滿道家自由色彩的小說躍然於他的筆下時,可以很明確的看出來——道家的質樸和率性深深地影響了他。

但與此同時,他亦是一名通儒,一名心懷天下的學者,更是一位敢於正視自己,敢作,敢為的真知識分子。

他從沒反對道德,更沒反對君子,他反對的是「偽道德,偽君子」,這兩類人才是「吃人的傢伙」

他處處磊落,坦蕩蕩,從不懼任何敵對勢力和黑暗阻撓——我以我血薦軒轅;同時,他又常懷一片赤子之心——夢裡依稀慈母淚;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是他的「仁」。

屈原的「獨立不遷」、「橫而不流」、「秉德無私」等中華魂與他身上「橫眉冷對千夫指」,「鐵屋中吶喊」,「荷戟獨彷徨」、「夜正長,路也正長」,「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儒家「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之堅韌精神一脈相承。

作為一個父親,魯迅選的是最好的教育——一種「不教育」的教育。他對孩子從來都是放任自流,任其秉性生長。作為父親的他,做好自己,正己獨立,才是他畢生的事業。即使是給兒子取名字,他都隨便得很,還承諾「孩子長大了,願意用也可以,不願意用再改再換都可以」——這不只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更是對生命天性,人格獨立的尊重。即使是孩子偶有逾矩太過的時候,他也從沒有大聲呼喝,或者是訓斥,——一個眼神,就已足夠。

他從沒有在孩子身上寄予什麼,孩子的生命是屬於孩子的,孩子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孩子的命運理應由孩子自己掌握,這世上,從沒有誰有權利去干涉另一個生命的獨立性

真實,自然,——是這個父親眼裡最上乘的活法,一生即使不起波瀾,成就也讓人記不住,但只要活得夠真實,夠自然,就遠勝過一切。後來的周海嬰,雖然沒有遺傳到其父的文學基因,但也潛移默化了父親的為人風度——從己,從心,從所好。他從事的是他喜愛的無線電,結果雖無十分傑出的創造,整個過程卻也沒有辜負他本心所願,也沒有讓生命沉淪。不要做一個空頭的藝術家,不要做偽君子,不要用偽道學包裝自己,——父親做到的,周海嬰也基本做到了。

與此類似的是錢鍾書,他也從不要求他的女兒錢媛去從事跟自己一樣的文學事業,而是尊重女兒的本心,女兒喜歡英語教學,就讓她去學校從事英語教學方面的工作。

愛好不一樣從來都不是問題,「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任何事業的終極處都是萬法歸宗,殊途同歸的,錢媛後來對英語教研的專註,跟其父親錢鍾書對中西學問的精進,是一致的,這就是一種家風的傳承,一種隱形不顯的真教育

人,生而不同,生而獨立,一個好的父親絕不是管得多的父親,而是一個會去懂得感知,尊重,並呵護孩子天性的父親。

順其自然,極力不給孩子打擊,不拂逆孩子的喜愛,——這就是魯迅對孩子的極簡教育態度。

《我與魯迅七十年》中,我時常看到,魯迅與孩子總保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魯迅經常在書房裡工作,孩子很少跟他粘在一起,孩子有自有孩子獨立的空間。魯迅做的是他熱愛的文學,文字工作,工作對他來說,是一種享受。他絕不會給孩子造成一種 「我為你付出了很多,我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的印象和壓力,因此,作為兒子的周海嬰完全不必從小像其他孩子一樣,心裡常要帶有一類「一定要及早回報,一定要還他什麼」的欠債感,負疚感。沒有這些雜念,周海嬰才有了一個孩子本就該有的純真童年。從這一點上講,魯迅是一個何其偉大的父親。

無聲的教育,無言的教育,不刻意的教育,以身作則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周海嬰再此書最後《再說幾句》篇中還補充了一個這樣的情節:「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湖南老友羅稷南先生抽個空隙,向毛主席提一個大膽的設想疑問: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可能會怎樣?這是一個懸浮在半空中的大膽的假設題,具有潛在的威脅性。不料毛主席對此卻十分認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說:「以我的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里還要寫,要麼是識大體不做聲。」一個近乎懸念的尋問,得到的竟是如此嚴峻的回答。羅稷南先生頓時驚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聲。」

這就是魯迅,一個在風雲變幻中始終還原著一個生命最率真樣貌的人,一個終其一生都會保持著自身獨立人格,自由意志的浩然志士,一個真實,自然,從不妥協,從不以己度人的好父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2018 你需要注意的小客廳和中型客廳的設計技巧
格里芬導彈系統 Griffin Missile System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