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比打罵更傷人的話,你對孩子說過嗎?
心理諮詢師| 欣悅媽媽
持有GPST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證書》的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二胎媽媽。
從事教育事業多年,擅長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及婚姻家庭等心理諮詢。
在
這麼一個春光明媚的大好時節,約上好友各自帶著自家娃去公園踏青。孩子們在一起歡快地玩耍,大人們在一起,話題自然而然地就聊起了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寶,都想讓孩子成長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我們在做父母前都沒有進行過上崗培訓,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呢?
朋友Amy是在一家兒童教育機構工作,每天都會與許多家長和小朋友打交道,語言對孩子的教育方面產生的影響,特別聊到了「暴力語言」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
家長對孩子的暴力性語言,歸納一下大致諸如以下幾種:
指責和埋怨——「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還能做什麼?」
哄騙和威脅——「你再敢不聽話的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只要你聽話,爸爸/媽媽就給你買……」
壓制和命令——「你現在就必須把事情做好」 「不允許你說不行!」
諷刺和挖苦——「這種事情你都做得出來,你可真是夠聰明的。」
除了以上這些,我們還經常會聽到:「我上輩子欠了你什麼了嗎?」「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討債鬼?」「我上輩子不知造了什麼孽,才會生了你!」等等......
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聽到過類似的話呢?我們以前有沒有講過類似的話呢?
下面就讓我們談一談「暴力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及如何戒除這種 「攻擊性」語言吧!
傷害性語言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首先,這些語言具有一定的攻擊性,會極大地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孩子便感覺不到父母對他們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這種語言環境中,將可能會成長為懦弱的或沒有主見的人。其次,具有攻擊性的語言將會對孩子的性格,以及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孩子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將會沒有熱情、信任,冷漠地對待周圍的一切。
再次,這種語言將會在家庭中構成一種壓抑的氣氛,從而阻礙了孩子創造性和想像力的發展,因此而影響到孩子智力的開發。
研究表明:兒童成長在習慣於實施軟暴力的家庭或校園環境中,出現以下行為的幾率增大:自我否定、懷疑、消極、不懂得控制情緒;不能清晰表達自己需求、暴虐、神經質、逃避責任;不會處理健康人際關係、物質依賴。
據前些年的一項關於家庭親子教育的心理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
↓
一般情況下家長會從內心把孩子當成一個比自己弱的弱者,從語言和行動上就會不斷挫敗孩子;
↓
部分家長會在當孩子更多表現出弱點時,就又對這個「弱者」持續否定,於是更加強化了孩子的「失敗者」形象;
↓
這時當孩子開始自我放棄時,一些心急的家長就開始迫不及待地一邊埋怨一邊「代勞」;
↓
由於內心「瞧不起」孩子,所以就會不由地漠視孩子的情感,進而忽視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便一味強調自己的要求:要求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
↓
如此的教育模式和家庭氛圍下,孩子很容易成為一個自卑、無能、無目標、無眼界的驚弓之鳥。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是否自己當時的一些言語和行為複製了自己父母的?幼時自己所處的家庭環境,是否與當下自己的孩子的有非常的相似之處?
如果我們能夠有所覺察,可以在回憶中回到童年去感受一下當時自己的心境,如果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得到那時候的心境,我們又怎麼能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像我們小的時候那樣去承受我們不願意麵對的境況呢?
家長該如何戒除「攻擊性」語言?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孩子說話,「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1
家長要學會潛意識裡「與自己和好」
家長在覺察到自己失控後往往會比較 「自責」,一般都會想盡方式去彌補並修復親子關係。這時家長的愧疚心使他們很少反思,去了解自己,因此下次可能同樣會被衝動的情緒沖昏頭腦,並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家長要以「學到經驗」的心態去說服並原諒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後,才可能會用放鬆的心情與建設性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不妨自己先反思當時失控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還是因為一再說教很多次都沒用,覺得自己失去耐性了?是因為當時因為某件煩心事心情很差?
2
接下來重新整理自己思緒,再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果去解決?
比如:我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我是否不允許孩子有別的想法?我是否能忍受孩子頂嘴?是孩子的態度影響到我的心情了嗎?
3
最後就要學會安定自己
如果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可以先離開現場冷靜一下,或是喝一杯水......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情緒發生了變化,就要立刻放下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因為你正要做的事情在將來可能會後悔。如果此時不馬上按下「暫停鍵」,那麼煩惱可能會繼續增加。
接下來深呼吸幾次,問一問你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我有新的想法了嗎?」這個時候,我們的情緒會趨於逐漸平復。
如果我們剛開始這樣做還是沒能控制住自己,除了用上面第一種「跟自己和好」的方式,還可以以一種真誠的方式給孩子道歉,以「自檢」的方式將自己的心情表達給孩子,如果孩子有不當的地方,同時也要表達出來,讓孩子也一起認識到問題並反省。並邀請孩子相互監督,共同進步!這對自己和孩子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暗示呢?
家本應該就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在充滿愛的家庭中,孩子們從來不會懷疑自己的重要性,他們相信家中每個人的需求(包括孩子自己)都會被家庭成員重視並得到關照。只有在這樣「相互給予和接納」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盡情地投入到生活中。
最後,教大家一招好辦法——擁抱。擁抱是一種適應所有關係的一個美好的肢體語言,試試看每天用「擁抱」去表達對孩子的愛,給孩子「溫暖的感覺」。
如果有可能,閱讀過此篇文章的家長可以把您們的問題及想法以留方言的方式表達出來,我會整理後並做出回答。因為有交流才是真正好的學習和進步方式!


TAG:朵媽聊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