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帶你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帶你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

茶道流程有很多種,此處僅以13道茶道舉例:

第一道

凈手、賞具

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為上,這個都是為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

燙杯、溫壺

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為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

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茶壺裡,稱為馬龍入宮。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

洗 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為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

沖 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才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

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七道

封 壺

蓋上壺蓋,保存茶壺裡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八道

分 杯

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

玉液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十道

分 壺

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

奉 茶

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二道

聞 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三道

品 茗

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了解多一點

茶藝和茶道的區別

「茶藝」一詞是中國台灣茶人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提出的,現已被海峽兩岸茶文化界所認同、接受,然而對茶藝概念的理解卻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亂。

我國很長的時期都沒有「茶藝」這一稱謂,但與茶藝相近的詞或表述時有出現。唐代陸羽的《茶經》,宋代蔡襄的《茶錄》、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對茶藝多有闡釋。

由於古人對「茶藝」、「茶道」沒有明確的定義,於是今人對這個概念的認識就有了很大的分歧。我們認為:茶藝是茶藝師與品茶者使品茶由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活動過程總稱。它包括選茶、擇水、配具、沖泡、品飲、感悟幾部分。

「茶道」一詞出現在唐朝,唐代詩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有:「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這裡所說的「茶道」,是「飲茶之道」與「飲茶悟道」的統一。在這裡皎然說出茶道的根本特點,即「全」與「真」。這是文獻中最早出現「茶道」一詞。

明代張源《茶錄》「茶道」條記:「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的「茶道」實際上是「茶之藝」,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藝。由此可知,他所說的「茶道」較皎然的境界要差了許多。

目前,海峽兩岸茶文化界對「茶道」的定義也不統一。一般認為,茶道是茶人在飲茶活動中的內在精神。茶藝是茶道的載體,是體悟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不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茶過程,重在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身養性、參悟大道。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我們認為: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我們品茶時要追求的終極目標。正如孔子所說:「志與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來源:中國美術家網、茗心茶文化研究會

編輯:王海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天天喝茶,你懂茶嗎?
三八節快樂,這四個時期的女性,一定不要喝普洱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