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筆記》4-15:忠恕而已

《論語筆記》4-15:忠恕而已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今譯:

孔子說:「曾參呀!我的思想貫穿著一個基本的觀念。」

曾子說:「是的。」

孔子走出去以後,別的學生問曾子說:「(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

曾子說:「老師的思想,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筆記:忠恕而已

此章很著名,也頗為有趣。

如果想像文字背後的場景,就像是一個兩幕的短劇。

第一幕像是打啞謎。

可以理解為,孔子是在考曾子,當老師最大的樂趣就是考學生,看學生精進了多少。(千萬不要混同於當下的應試教育。)

後來能夠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的曾子果然不是等閑之輩,他當即領悟了老師說的「一以貫之」的是什麼,但他也並不點破,同樣以啞謎式的方式只答了一個「唯」字。

孔子並沒有明說自己思想里的基本觀念,而曾子卻神會了,曾子神會了,卻依然不點破。這當然是一種高水平的對話,反應出師徒之間的默契,也體現了曾子過人的悟性。這一出孔門師徒的啞謎劇,放在禪宗的公案里,也毫不遜色。

比如說「拈花微笑」的佛典。

話說有一日,大梵天王請佛祖釋迦牟尼於靈鷲山說法。禮畢之後,釋迦並不說話,只是手拈一朵金婆羅花,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貓膩,只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於是釋迦留下了「實相無相」「不立文字」等著名偈語,可視為禪宗思想之濫觴。

對應《論語》本章,孔子以「一以貫之」試探諸生,就彷彿是釋迦拈花;而曾子的一個「唯」字的答語,就彷彿是迦葉的微笑。由此可見,早在佛教傳入中國、禪宗形成風尚之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玩「不立文字」的高智商遊戲了,中國人也向來推崇「意會不言傳」為交流之最高境界,謂之「神會」。成語「心領神會」就是這層意思,後來的禪宗無非是把這個東西演繹到了極致。

如果你還是不太明白,我們可以再舉一個家喻戶曉的例子。

在《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里,有這樣一段文字:

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大眾自然都是埋怨悟空無狀,衝撞惹惱了師父。

悟空一些兒也不惱,只是滿臉陪笑。原來那猴王,已打破盤中之謎,暗暗在心,所以不與眾人爭競,只是忍耐無言。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中國的孩童,都知曉這個故事,卻不明白這原來也是一段禪宗公案。

《六祖壇經》上說,文盲慧能在偈語上已經勝過了神秀。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那個偈語。五祖弘忍決定傳衣缽于慧能,但出於種種顧慮,只能秘傳。

一日,慧能正在舂米,弘忍與慧能一番暗語式的對話後,弘忍「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慧能,就是後來的禪宗六祖,於南方開禪宗「頓悟」一派。

原來吳承恩真是高手,孫猴子的故事裡埋著這麼深的梗兒。

「四大名著」是真經典。

《論語》也是真經典。

話說,這曾子明白了老師要說的意思。其他的弟子還都蒙在鼓裡呢。於是就有了眾弟子央求曾子解謎的第二幕劇情。

第二幕里,曾子給其他弟子說的這「忠恕」二字,未必就是前頭孔子說的那個「一以貫之」的「一」。

有可能是這樣的,曾子領悟到的東西,他沒法給遠遠沒有領悟的同學們說明白,所謂「上者不可語下也」。(最精深幽微的道理,沒法給領悟層次低的人講清楚。)

於是曾子只能選擇從最基本的概念說起。

先說「恕」,在《論語》的《衛靈公篇》里,孔子是這樣解釋「恕」的,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精闢地指出了寬容的重要性,如果你讀過美國作家房龍的《寬容》,就更容易明白了。胡適先生晚年也經常說,「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這就是「恕道」了,本於尊重他人,從而達到寬容的境界。

伏爾泰就非常喜歡孔子的這句話,他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當作座右銘,他也有一句牛逼名言傳世,「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用生命捍衛你發表不同觀點的權利」。通常人們把伏氏的這句名言,標誌性地理解為法國啟蒙運動所達到的高度。

後來,一個深受這些啟蒙思想家影響的法國人,把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格言引用進了他起草的一份著名文件,這位法國人就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風雲人物羅伯斯庇爾,這份文件就是《人權宣言》。

再說「忠」,今天的人們一般容易把「忠」解為「忠誠」,即下對上的一種態度。比如諸葛亮之於蜀漢,文天祥之於南宋。或者又是奴才之於主子。

我倒更願意理解將「忠」理解為一種內在的主體性要求,即為人做事的盡心儘力。「忠」字拆開,中心為忠,立身處世不自欺不欺人,可謂「忠」矣!孟子說的「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庶幾近之?!能達到此種境界的「忠」,就能「不憂不懼」了吧?孔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我 是一朵盛開的夏荷

風霜還不曾來侵蝕

秋雨也未滴落

青澀的季節又已離我遠去

我已亭亭 不憂 也不懼

現在 正是

我最美麗的時刻

詩人席慕蓉筆下的這朵「夏荷」,或許就是這種境界形象化的表達吧?席慕蓉在詩中也引了孔子「不憂不懼」的典故。詩中說的「最美麗的時刻」,就是孔子心心念念的「君子」吧?能夠理解「忠恕」的境界,並「一以貫之」地追求下去,你就會成為一名君子,而「君子」才真正算是個體生命那「最美麗的時刻」。

歸結起來,曾子認為,孔老師的「一以貫之」,無非是說立身處事之內外兩端:對內做到「忠」(主體性要求),對外做到「恕」(社會性要求)。

(《論語》是真經典,鄙人才疏學淺,姑妄讀之,姑妄解之,見笑見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點傳統 的精彩文章:

粵港澳行記之三:繁體漢字
粵港澳行記之九:旺角旺角

TAG:一點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