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榆林地區歷朝長城遺址考略

榆林地區歷朝長城遺址考略

陝北榆林地區歷朝長城遺址考略(附圖)

本區長城遺存較多,從東向西綿延700多公里,據歷史記載以及野外調查,榆林地區境內,有魏、趙、秦、隋、明長城。

一、魏長城

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防秦和防戎長城的河西長城,一是西南的河南長城,榆林境內長城遺存,屬於河西長城。據《史記·秦本記》記載:「孝公元年(前361年,即魏惠王九年)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

按:魏築長城,自鄭濱洛,北達銀州,至勝州固陽縣為塞也。固陽有連山,東至黃河,西南至夏、會等州。《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七》,綏德州上郡城條:「又古長城在州四十五里,亦秦魏時分界處」。可見魏西北長城南至華山,西北行又沿黃河西岸北行,長達一千餘里,今本區綏德、米脂再北至魚河堡均斷斷續續有長城和烽火台遺存。疑為魏長城遺址,有待進一步野外調查證實。

二、趙長城

據歷史文獻記載,趙亦有兩道長城。即趙南境地漳滏長城和趙武靈王所築的雲中、雁門、代郡長城。榆林境內的趙長城,即屬於東起於代(河北宣化境內)經雲中,雁門(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的這一段長城。壽鵬飛先生的《歷代長城考》中有:(長城)在趙中部,《史記·正義》趙長城從蔚州西北至崗州。《畿輔忌》:「此長城為今宣府南邊故址。今存東自蔚縣蜚孤口,南至滌源西折逕靈丘,渾源諸縣,又西曆平型,北樓,寧武,雁門,偏頭諸關乃至河曲之長城是其遺址」。可見長城經山西偏關河曲西折入陰山,必經神、府,因此,趙長城遺址應在今府谷、神木靠黃河岸處。神木縣瓦羅曾出土過一罐趙國尖腳布幣,可為這一帶曾屬趙地的佐證。

三、秦長城

《史記·匈奴列傳》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宮遂起兵伐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又據《史記·張儀列傳》云:「立惠王為王,居一歲,為秦將,取陝,築上郡塞」。按照《六國表》上所記,取陝時間在惠文王更元初年(前324),並且設了義渠縣,說明這時已開始修築長城,到秦昭王時才修完。因上郡原屬魏,故這條長城在南段沿用魏長城,在北段沿用趙長城均有可能。根據《水經注》以及唐、宋史記載,戰國秦昭襄王時代所築的長城「由甘肅岷縣城西40公里處開始興築,沿洮河東岸,到今臨洮縣境,繞縣城東行,至寧夏固原縣附近,再東經甘肅環縣北循陝西志丹、安塞等縣境的橫山山脈東行,分為二支,一支經綏德縣西,再北達榆林縣南境,而止於上郡治所膚施附近;一支西經靖邊縣東,再北折而東行,經榆林縣東北、神木縣北,達於內蒙古托克托縣12連城附近的黃河岸旁」。〔註:見《中國長城遺迹調查報告集》;史念海先生《黃河中游戰國及秦時諸長城遺迹的探索》二文〕。多年來的考古調查發現,秦昭襄王時所築的長城,確從榆林地區經過。即從內蒙伊金霍洛旗古城壕之南的七蓋溝進入陝西神木境內,從牛川西側哈拉溝梁始沿河南下到神木縣城西北方向與西南~東北行的明長城相交後繼續南延,直抵兔毛川匯入窟野河的河口的二郎山,即縣城西南的雷家石畔,繼續南延,與明長城時而並行,時而交錯重疊,進入榆林。在城北鎮北台處西折經芹河鄉、橫山縣東進入靖邊,經靖邊縣東,在城牆嶺與吳旗相鄰處繼續向西南沿營盤山南與甘肅環縣北上的長城相接。

榆林地區文管會曾與省考古研究所聯合對神木縣境內戰國、秦長城作過實地考察,由戴應新、康蘭英執筆撰寫的《神木縣窟野河流域秦長城考察記》已發表,現摘要簡述如下:

1、哈拉溝峁長城:此段長城位於神木縣最北部的哈拉溝峁上,距內蒙伊旗邊界約4公里,隸大柳塔鄉。與府谷縣石岩塔林場隔牛川相望,所見長城由距哈拉溝溝口水面約20米的山坡開始,沿著山脊走向彎彎曲曲攀上山峁,之後,雖淹沒於浩瀚的毛烏素沙漠,但其軀體使沙面隆起,隱現一條籠統的長梁,長梁往北,有一長方形大夯土堆,周圍是一大片秦漢瓦礫,土堆再北,覆沙厚厚地淹埋了長城,地面看不見任何痕迹。這段長城長約400米,完全暴露於流沙之外者長146米,山坡上的長城段僅存基址,寬1.5米。城基底鋪幾層姜石,夯打堅實,在此基礎上里外兩面壘砌不規整的石板,中間填碎石和土。所見段高約2米,寬0.8~1米不等。

2、油坊梁長城:油坊梁位於黑圪蛋南,長城位於該山樑之上,長1000餘米。由油坊梁南的溝口向北上至坡梁南端魚脊形山坡上,便可看到被雨水沖刷,土壤流失之後殘存長城基址。基岩裸露,基址系地面的石塊、石板稍加整理編排而成,寬1.5米,最窄處僅0.7米,現存石頭1~4層,殘高0.1~0.4米。由此上行數十米,長城基部經夯打再壘砌石頭而成,東西兩牆的石塊甚規整,有收分,斷面上小下大,呈梯形,殘高半米左右,寬0.6~0.9米。再往北,到山峁南側較平緩的山坡上,遺存長約80米的長城,寬3.7~4.1米。夯築而成。西側橫面因面對沖溝狹谷而加築了一層石砌護坡,護坡已破壞,但石塊遍地皆是,山峁頂部長城夯土而成,寬4.3米,城牆兩面都有石護坡,總寬5米,殘高4米左右。長城東西兩邊山坡上石片、石塊、石條散亂而密集,夯土城垣里外兩側的牆面上都有多處殘留的石護坡。山峁最高處有一堆略成方形的石頭堆,周圍有秦、漢磚瓦殘片和陶器碎片。此石堆約8×7×17立方米,疑為烽火台殘跡。從堆台北下,至溝口南坡斷止,此段長城約400米,其中約70米保存較好,南高北低,依坡而建,黃土夯築而成,夯層厚11、12、14、15厘米不等,殘高4米。底部鋪一層石板,寬4米左右,夯層規整細密,從斷面看,城牆底寬頂窄,西側的牆面亦如築石護坡。

四、秦、漢長城

秦滅6國後,用了9年時間,修築了「萬里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陰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西起臨洮,東達山海關的「萬里長城」。漢代長城較秦更有發展,漢長城首先還是為了防禦匈奴,漢武帝在大破匈奴之後,首先將秦始皇所修長城進行了修繕,接著又新築長城,其工程規模遠在秦長城之上,長度達到2萬里,是歷史上修築長度最長的一個朝代。《史記·匈奴傳》載:元朔2年,「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這次「復繕」之長城,包括榆林境內長城。而新築長城,則主要在河西走廊,漢武帝進一步發展和改進了長城的布局,建築了許多亭障、列城,把長城內外的廣大地區有機地構成一個防禦工程體系。榆林地區境內長城主線以外的障城、墩台,亦為此時新築。榆林縣芹河鄉政府南5華里處長城北即有一秦、漢遺址,內有大量漢磚、瓦殘塊(片)以及器物殘片,類似情況長城沿線多有發現。秦、漢時榆林地區屬邊郡,是秦都咸陽、漢長安,阻遏匈奴南下的關鍵地帶,因此,漢王朝在原趙、魏、秦三國基礎上修繕和新築長城是肯定無疑的。其遺存情況尚待實地考察。

五、隋、金長城

1、隋長城:隋朝時曾多次修築長城,史載先後共修7次。大多是就原有長城進行修繕,基本上沒有增築。開皇3年(583)命崔仲方發丁3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至黃河,西距綏州南至勃上嶺(今綏德縣北),明年夏令仲方發丁15萬,於朔方以東,緣邊險要築數十城以遏胡。大業3年(607)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跨榆林(內蒙鄂托克旗),東至紫河(大同西北)二旬而畢。4年(608)發丁20餘萬築長城,自榆林谷而東,榆林地區境內至今看到的明長城,基本是在隋長城基礎上修繕完備的。

2、金長城:金代曾大築長城,其規模超過秦、漢以後的其他朝代。史載亦有兩道,即明昌新、舊城。明昌新城西起靜州(今黃河河套、陝西),東達混同江畔(今黑龍江松花江),經陝西、山西、河北、內蒙、遼寧等省市,長3000餘里。榆林地區境內,歷代新修長城以北,一直為游牧民族生活繁衍之地,作為漢民族防禦工程的長城對元代統治者來說沒什麼意義,但為了防禦漢民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起義反抗,檢查過往客商,對一些關隘險處也進行了修繕。這樣,金代新修的明昌新城以及對原長城修繕工程,在榆林地區北6縣均可能有過,尚待考察。

六、明代長城:

明代的200多年中,幾乎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一些個別的城堡關寨直至明末還在修築。這一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長城全長14600多里。榆林境內的長城,屬於這道長城的西北段,稱延綏鎮(亦稱榆林鎮)長城,全長1200里,劃為東、中、西三段,分段守御。

榆林鎮的長城營建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即成化年間餘子俊主持修築的「大邊」與「夾牆」(二邊長城);正德、嘉靖年間,三邊總制楊一清、王廷相、總督曾銑、王以旗等人修築的長城;隆慶至萬曆初期,巡撫王遴修築中路長城。以及神木兵備道副使張守中修築的東路長城;萬曆後期,巡撫塗宗浚主持修復大邊,清除積沙,磚包城堡,擴建款貢台和款塞台。明代長城4次營建過程中,施工方法與工程規模不盡相同,路線與走向也發生變化。

「大邊」長城由內蒙准格爾旗東南隅馬柵鄉祝里台村附近的黃河西岸,進入本區府谷境內,經麻鎮、大岔、清水、趙五家灣、廟溝門、木瓜、孤山、三道溝、新民9個鄉鎮村,由新民鄉陳峁村出府谷界,進入神木永興鄉斗家峁村,經永興、神木、麻家塔、西溝、解家堡、高家堡、喬岔灘7個鄉鎮,由喬岔灘毛庄則村伸出神木界進入榆林大河塔鄉泥溝則村,經大河塔、雙山、牛家梁、芹河、紅石橋5個鄉鎮,在芹河黃沙七墩西行5、6里之後進入橫山縣波羅鄉的王家峁,經波羅鄉後又伸過榆林紅石橋鄉油房灣村黑色墩村,南跨無定河再入橫山,經城關、雷龍灣、趙石畔、塔灣5個鄉鎮17個村委會40個村民組。塔灣鄉月牙樹樑村進入靖邊縣楊橋畔鄉沙溝墕村,經楊橋畔、龍州、鎮靖、楊米澗、新城、石窯溝、中山澗7個鄉鎮,在中山澗鄉,長城西達靖邊與延安地區吳旗縣界,進入吳旗縣。在吳旗縣東北轉為西北走向,又從周灣鄉的羅澗村出縣進入本區定邊縣,自定邊、吳旗兩縣交界處伸向西北,經過郝灘、學庄、安邊,在安邊鎮北園子村,長城轉向正西方沿磚井、賀圈鄉、石井子村與磚井鄉瓦渣村之間,朝幾個不同方向伸出。其一:明成化10年餘子俊所築「大邊」長城由瓦渣梁村向西北,經城關鎮的蔡馬場、苟池子等村,經苟池西畔村與小風子村中間伸至定邊、鹽池兩縣界,同寧夏鹽池縣城郊鄉雙井子村附近的長城相連。其二:自石井子村繼續西去的長城,經園墩子村至賀圈鄉東北的下暗門村止。嘉靖10年與王瓊新建「深溝高壘」和舊長城相連接,王瓊所建的舊長城是由下暗門村伸往西北,經定邊縣城鹽場堡、周檯子伸達陝寧交界處,於鹽池縣郊東郭庄一帶長城銜接。其三系嘉靖15年劉天和、張大用修築「乾溝乾澗長城」,是從下暗門村向南經乾溝口、井梁村,抵達該村南川里處,純系夯土牆,至今尚存。

長城沿線的城堡建置:明正統初,由於北方游牧部落渡河入套,延安、綏德、慶陽等地經常遭到騷擾,於是開創了榆林等屯兵城堡一類的防禦設施。成化7年~15年間,巡撫餘子俊挪移增建城堡,使長城線上的城堡由正統初的24座增至36座,至萬曆6、7年又增加2座。延綏鎮長城沿線的城堡建設早於長城主體,對於長城線上扼守險要之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①皇甫川堡:明天順年間始建於府谷縣城東北80里的皇甫川穀,弘治中添設關城,萬曆35年包磚。此堡北至長城30里,西去清水營15里。

②清水營堡:原名府谷堡,始建於巴州舊城,明成化3年移建於今府谷城北70里的清水川河谷(今清水鄉政府駐地)並更名為清水營堡,萬曆35年包磚。隆慶5年,在該營長城口外開設貿易市場,北至大邊長城20里,西南去木瓜園堡30里。

③木瓜園堡:明初於今府谷城西北50里的木瓜川河谷中(今木瓜鄉政府駐地)立木瓜園寨,成化16年改建為堡。萬曆35年包磚,西北距大邊40里,西南去孤山堡40里。

④孤山堡:明正統2年建於城西偏北40里的孤山川河谷,西山之巔,成化11年移至山畔,萬曆35年包磚。城周3里有餘,北至大邊40里,西南距鎮羌堡40里。

⑤鎮羌堡:明初於府谷城西偏北30里處,建東村堡,成化2年遷址高寒嶺(今新民鄉政府駐地),更名鎮羌。萬曆35年包磚,1952年11月改名新民鎮。北至大邊10里,西南至永興堡40里。

⑥永興堡:成化11年建於今神木縣城東北50里。萬曆35年包磚,北至大邊13里。

⑦神木堡:即今神木縣城,明正統8年建設,萬曆6年包磚,隆慶5年於城北長城口開設市場1處,至大柏堡30里。

⑧大柏油堡:成化初建於神木縣城西南30里的解家堡鄉境內,原屬綏德衛。成化9年改屬榆林衛。弘治2年增修,萬曆35年包磚,北至大邊3里,西南距柏林堡30里。

⑨柏林堡:明初建於神木縣城西南60里的解家堡鄉柏林堡村。原建柏林寨,成化9年改建柏林堡,萬曆35年包磚。北至大邊8里,西南至高家堡40里。

⑩高家堡:明正統4年建於神木縣城西南100里。萬曆35年包磚,城周3里有餘。西南去建安堡40里。中路段長城至高家堡東界始。

⑾建安堡:明成化10年,建於榆林縣城東北110里今大河塔鄉駐地西南5里。萬曆35年包磚,城周2里172步,樓鋪15座。該城包磚和條石基礎均被拆毀「今用」。夯土牆尚存。原有東、北、南城門並瓮城。今東、南磚券門洞尚存。門洞高約5米,寬3米,進深10米,該城北距大邊約5里,西南離雙山堡40里。

⑿雙山堡:明成化11年(1475)建於榆林縣城東北70里的今雙山鄉雙山村山崗之上。城呈不規則長方形,城基系因山就勢,鏟削而成,至今可見生土層,城牆夯層厚11~15厘米,原城牆高6米有餘,城周1600米,原城東、西、南、北皆有城門,南北城門有瓮城。城門與城牆均用於40厘米,寬20厘米,厚7厘米的大青磚包砌。今四城門均毀,城牆包磚全部拆除,僅存城牆殘段。該城堡北距大邊10里,西南距長樂堡40里。

⒀長樂堡:位於榆林縣城東北40餘里的牛家梁鄉長樂堡村。系弘治4年(1489年)由原成化10年餘子俊所築舊城堡北移新建,距原堡20里。萬曆35年包磚。該城堡北不及1里處即大邊長城。

⒁榆林衛城:明永樂元年(1403)在今榆林市設置榆林寨,正統初年改建為堡,成化7年(1471)增立榆林衛,成化9年,延緩鎮遷駐於榆林衛城。隆慶6年(1571),在北長城口外開設紅山市口,進行物資交易。萬曆35年塗宗浚督建了紅山市場的款貢城。

⒂歸德堡:明成化11年(1475)餘子俊督建於今榆林城南40里的劉官寨鄉歸德堡村。

⒃魚河堡:明正統2年(1437)在今榆林市南魚河鎮九股水處設魚兒河寨,屬綏德衛。成化11年(1475)遷至今魚河鎮政府所在地,即今無定河與榆溪河匯流處的黑土圪瘩,改稱魚河堡,屬榆林衛。

⒄鎮川堡:明嘉靖29年(1550)築於榆林市南140里今鎮川鎮政府駐地處。

⒅保寧堡:明嘉靖45年(1566)築於榆林市西南30里的芹河鄉保寧堡村。初為守備官駐地,後為分守中路參將府駐地。西北距長城6里。

⒆響水堡:位於今橫山縣響水鄉所在地,西距縣城96里。明正統2年(1437)始築,後屬綏德衛。成化2年(1466)移建黑河山並更名夷堡。成化7年該堡因泉水乾涸,不利屯守,於是又遷回原址,仍稱響水堡。與歸德堡距40里。

⒇波羅堡:位於今橫山縣波羅鎮東之黃雲山上,西南距縣城56里。明正統10年(1445)先築大兔鶻堡,成化2年(1466)在今響鈴塔處築新堡,更名為波羅堡並移原堡守軍至此。

(21)懷遠堡:今橫山縣橫山鎮舊城村,在今橫山縣城東南2里處,明天順年間(1457~1464)始建此堡,初屬綏德衛,成化中隸榆林衛。城周2里有餘,有東、南、北三城門,樓鋪12座。隆慶6年加高,萬曆6年包磚。

(22)威武堡:明成化5年(1469)始建於今橫山縣城西南50里處塔灣鄉威武堡村。西隔小川河與塔灣鎮相對,萬曆6年增修,堡西長城上置威武關,清廢。今該堡大輪廓尚可辨,原包磚石全被拆光,堡內已被黃沙掩蓋。

(23)清平堡:宣德中始建於今橫山縣石灣鄉境,大理河北岸的白狼城村,稱「白洛城堡」。成化2年(1466)移建於今靖邊縣城東80里的高家溝鄉北境,惠橋水庫附近的磚營兒,改名清平堡,將舊堡守軍調此駐防,該堡西北距大邊15里。

(24)龍州堡:正統中期始築龍州寨,位於今靖邊縣鎮靖堡東40里的龍州鄉龍州村,成化5年改建為堡,堡西北距大邊5里。

(25)鎮靖堡:成化2年由塞門堡(今安塞縣北境)北遷至務抑庄,改稱鎮靖,成化10年又遷靖邊縣城南至今15里的鎮靖鄉白塔澗口,北距大邊2里。

(26)靖邊營堡:今靖邊縣西南100里的新城堡鄉所在地。明景泰4年(1453)築,城周763丈2尺,高2丈1尺。樓鋪20座,稱新城堡,成化中改屬榆林衛。隆慶6年增修,萬曆9年磚砌城牆垛口。清雍正9年在此開設靖邊縣,後遷治於鎮靖堡,靖邊營堡北至大邊5里,西距寧寨堡40里。

(27)塞營堡:明成化11年(1475)築於今靖邊縣城西南100里的石窯溝鄉境今人仍稱「寧塞堡」,該堡北距大邊2里,該堡今已傾塌無存。

(28)舊安邊營堡:明正統2年,於今定邊縣城東100里的安邊鎮所在地,成化11年廢棄,守軍移至新安邊堡,成化末年因定邊營孤立無援而復守舊堡。該堡北至大邊2里,東南至柳樹澗堡40里。

(29)磚井堡:明正統2年創建於定邊縣城東南的磚井鄉政府駐地北3里處,因附近有磚砌水井而得名。成化10年南遷至東海螺城,嘉靖中又修復舊堡防守,該堡北至大邊僅1里,今堡內闢為耕地。三城門均遭破壞,殘留豁口。

(30)定邊營城:即今定邊縣城。明正統2年將明初開設的定邊守御千戶所改建為定邊營,守備、都指揮駐地。可提調不澇池等五堡守軍。

(31)鹽場堡:明成化11年始築於今定邊縣城西北30里的鹽場堡鄉政府駐地處。弘治4年增修,萬曆3年擴建,該堡系長城線上地理位置最西之城堡。

(32)把都河堡:成化9年始築,原地理位置不明待考,後併入寧塞堡。

(33)永濟堡:屬延緩鎮長城西路統轄。故址在今延安地區吳旗縣周灣鄉境。

(34)柳樹澗堡:天順初始築,成化9年棄之,駐軍歸永濟堡。嘉靖37年又修復舊堡,由永濟移守至原堡,堡城位於今定邊縣城東南140里的郝灘鄉柳樹澗村南2里處,隆慶6年增高,堡城今尚存,牆殘高1米。東、南、北各1城門。北至長城1里,西至舊安邊40里。

(35)新安邊堡:今定邊縣城東南130里的新安邊鄉所在地附近。成化9年,由舊安邊營堡南遷至此,稱新安邊營,並撤舊堡守軍駐守,分守西路參將府亦駐紮於此,統轄14座城堡。北距舊安邊80里,東至永濟堡30里。

(36)新興堡:今定邊縣城東南80里的王子川河上游油房庄鄉星星堡城村。明前期官軍駐守磚井堡,成化11年,在東海螺城舊址建新興堡,移舊堡官兵駐守。該堡今尚存東、南兩門,北距磚井堡80里,東距新安邊鄉50里。

二邊長城:延綏巡撫餘子俊於明成化9年「鏟削二邊」,工程從3月開始至6月份完成東、西兩路鏟山為牆的工作,翌年春天,完成中路「鏟削二邊」的工程並開始興築「大邊」,嘉靖中曾維修過。二邊長城早於大邊,位於大邊長城之南。二邊長城與大邊長城的走向大致相同,南北並行。與大邊長城相距的中間狹長地帶形成通道。據明代張雨所著《邊政考》所附《榆林鎮圖》標繪地名來看,二邊長城的東起處亦是府谷縣牆頭鄉牆頭村。向西南方延伸,經皇甫、清水、木瓜、孤山、付家坪、田家寨、高石崖8個鄉進入神木縣,循永興溝河南山而下,經永興、城關、麻家塔、西溝、解家堡、太和寨、花石崖、喬岔灘8個鄉鎮。從喬岔灘鄉柳巷進入榆林市境,經安崖、雙山、劉千河、古塔、餘興庄、魚河6個鄉鎮。由魚河跨無定河後,逆河而上經黨岔、響水、波羅、城關、趙石畔、塔灣6個鄉鎮。在橫山「二邊」基本沿無定河南岸陡崖與蘆河東山分布、走向較清楚。二邊長城在該縣塔灣鄉麻糖溝村出縣界進入靖邊縣,仍循蘆河東山而南經楊橋畔、高家溝、龍州、喬溝灣、鎮靖、天錫灣、楊米澗、大路溝、新城、石窯溝等10個鄉進入延安地區吳旗縣,從吳旗縣西入定邊,經定邊縣胡尖山、新安邊、武峁子、楊井、油房庄、白灣子、馮地坑、紅柳溝8個鄉鎮。

「二邊」長城的確切走向及遺存現狀尚待進一步進行實地調查。

陝北文化

值班編輯 秦小雅

版權所有,轉載請至後台詢問

陝北丨文化丨出版丨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北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陝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