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再見《歌手》,是短暫的停歇還是永遠地告別?

再見《歌手》,是短暫的停歇還是永遠地告別?

文編:康璐瑋

4月5日,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平台被下架;4月9日,今日頭條、網易新聞、騰訊天天快報、鳳凰新聞等資訊平台被下架;4月10日,「內涵段子」客戶端和公眾號被永久關停,《奇葩大會2》被全面下線;從短視頻,到新聞資訊、再到娛樂產品,從平台到自媒體再到娛樂節目,這一次次的「下架整改」,不僅僅是有關部門的殺雞儆猴,而是政策的持續收緊。關注「文化產業新聞」,回復「整改」了解更多資訊。

在本屆寧波文博會上,廊坊市組織了21家企業參展。「廊坊展區」將展陳包括北工羅漢核雕、皇家景泰藍、脫胎漆器、雕漆、京作紅木、京綉、創意紙傢具、手游、環保動漫等九大類五百餘件展品,其中國禮「喜鳳瓶」、「四海昇平」、「核舟記」等國寶級展品也將亮相展會。關注「文化產業新聞」,回復「文博會」,了解更多資訊。

昨晚《歌手2018》總決賽落下帷幕,結石姐Jessie J眾望所歸當選歌王,打破了以往海外歌手無法奪冠的「套路」。而對於《歌手》的忠實觀眾們來說,誰是冠軍已經不再重要。

面對收視率下降,歌手資源枯竭,廣告贊助流失等尷尬境況,可能連洪濤自己都不知道,我們還能在電視上看到下一季《歌手》嗎?

《歌手》第六季收官,昔日中國樂壇「打撈者」為何落寞?

自2013年《我是歌手》登陸湖南衛視,迅速超過對擂的《中國好聲音》,一舉成為了當年的現象級綜藝,掀起了一波音樂競技類節目的熱潮。

而這檔節目也被稱為是中國樂壇的「打撈者」,不僅讓觀眾重新認識了一大批被時光掩藏的好聲音、好歌手,也給觀眾提供了高品質的音樂享受。無論是從音樂本身來說,還是從綜藝質量、口碑、影響上來說,《我是歌手》都稱得上是王牌IP綜藝。

「黑馬」迪瑪希

然而從第四季開始,《歌手》就頹勢愈顯。知名樂評人「耳帝」回憶,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比賽,尤其是總決賽直播,微博上會出現「小春晚」式的盛況,「段子手編段子,觀眾吐槽『車禍』現場,很多領域的大咖也都發表著喜惡與見解。

到了第五季總決賽直播時,微博首頁上除了樂迷鐵粉,已少有其他吃瓜群眾在討論了。

即使昨晚「鄧紫棋忘詞」「汪峰破音」在微博上依舊帶了一波熱度。但距離早期總決賽引發社交網路刷屏,全民參與討論的高熱度,還是一去不復返。

無論是從收視數據還是網路熱度上看,這一季《歌手》都盡顯垂暮之態。收視下滑,創收減半,影響力式微,接連為《歌手》IP的延續砸下重鎚。

根據數據顯示,發現《我是歌手》(《歌手》)的首播收視率,前三季在直線上升,第三季創下了2.75%的巔峰。但後三季幾乎是斷崖式下跌,本季創下史上最低,為1.24%。被一把拉下音樂黃金IP的神壇。

數據來源:娛樂資本論

而從廣告費創收來看,《我是歌手》第一季的冠名費為1.5億。在節目大火之後,廣告價水漲船高,除總決賽之外的12期節目貼片廣告大約有1億元廣告收入,共計2.5億。

第二季,《我是歌手》總冠名以2.35億被立白保標。另24條特殊廣告位共計1.67億,共計4.505億。

之後的第三季,立白繼續冠名,但冠名費漲到了3億元。據悉,在現場拍賣交易的部分環節之中,《我是歌手3》的廣告總額已經達到了8億元。

但今年因為電視圈收視整體下滑、節目審美疲勞、又不斷遭遇競品、網綜的分流等原因,《歌手2017》的平均收視率跌出1.5%,僅有1.43%。在收視率對賭中,必然會遭遇扣款。《歌手》IP巔峰時期,或給湖南衛視帶來10億+的營收,而今年據預測只有5億+,相較往日損失一半。

總決賽的當晚,節目組還播放了一段特別剪輯的紀錄片,表達了對《歌手》六年歷程的敬意,六年679首歌,畫面中出現了很多歌手淚灑現場的場景,主持人何炅更感慨地獻上結語,「我們發現,執著地去喜歡一件事情,是多麼了不起。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是歌手,但我們希望能像這些愛音樂的歌手一樣,在生命中找到一件喜歡的事情,簡單地、執著地喜歡。謝謝來到這個舞台的歌手,謝謝你們對音樂簡單的執著。」這也引發了很多觀眾的猜測。

下一季《歌手》是否還會繼續,仍是未知數。但今年《歌手2018》的慘淡收場,必然被資方與台方看在眼裡。

洪濤的眼淚是致敬,也是抱憾。

《歌手》IP的興與衰,折射音樂產業的喜與悲

如果沒有《歌手》,我們聽歌會去網易雲和live演唱會,而以往大部分的音樂類綜藝就是在重複前面的方式。

《歌手》最石破天驚的地方就在於,它真實還原了一個歌手如何構思整場演出、如何整理情緒、現場音樂的布局。並且再現了一個歌手對待一首歌該有的樣子。一個好的,有實力的歌手該有的樣子。

在一定程度上,《歌手》在試著向大眾去定義歌手這個名詞,提高歌手在社會和人們中的位置,也讓人們明白了歌手的好壞。

六年來,它囊括了華語樂壇優秀的、頂尖的歌手,也挖掘了不少被人遺忘和不受關注的黑馬。

更難得的是,它給過人思考,華語樂壇為什麼始終難以興盛,香港樂壇為什麼在黃金時期之後逐漸沒落,音樂和文化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聯繫。正如第三季第二期,洪濤導演所說的,音樂不能用來比賽,但是比賽讓更多人關注音樂。

但因各種原因,在這一季《歌手2018》中,很難再看到歌手們互相比較進取的好勝心。當《歌手》從一個優秀的音樂競技類綜藝IP再次變成了每周一次的大型晚會現場,它失去的不僅僅是觀眾與收視率,而是自身根本的核心競爭力。

而《歌手》IP的紅利消退,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音樂產業存在的諸多問題。

1審美疲勞僅為表象

說到《歌手》收視一路暴跌的原因,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浮躁的市場環境下,音樂類綜藝扎堆出台,且同質化嚴重。

從下面的表格上可以看到,目前的音樂類綜藝無非是「歌手PK歌手」、「歌手PK素人」、「歌手背後的故事」這樣幾種。《歌手》早期開拓的新型音樂競技模式早被模仿者抄個底兒掉。

數據來源:娛樂資本論

即使在湖南衛視,創新與冒險是生存的基礎,但也奈何不了同類競爭者們的迅速模仿與改編以及觀眾口味的日漸刁鑽。

「《美國偶像》做到第十幾季,節目樣態和第一季相比,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換一撥人接著唱就行。但在我們這裡,每做一場節目,都會有人問,和上一場的變化在哪裡?」洪濤曾不止一次感嘆:「做了十幾年電視節目,我們親手培養了全世界最挑剔的觀眾。」

就這一季節目而言,除了Jessie J的加入讓節目宣傳期有點爆點以外,其餘歌手汪峰、李聖傑、張韶涵、張天、李曉東並沒有達到觀眾的期待值,因此本季《歌手》也背上了「史上最寒酸陣容」的標籤。甚至洪濤在第一期的舞台上因沒能請到想請的歌手而淚灑現場。

節目的同質化與平淡化必然會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這無可厚非。但對於《歌手》而言,審美疲勞僅為表象,《歌手2018》所謂的「平淡無奇」、「達不到預期」恰恰折射出當今中國樂壇的衰落與斷層。

2國內樂壇資源枯竭為本質

從Jessie J登上《歌手》舞台的那天開始,關於「外國歌手必然被黑幕」、「誰能唱的過結石姐」的爭議與猜測便未曾斷過。甚至在部分粉絲、觀眾眼中,如果Jessie J不是冠軍,那節目必然是不公平的。

而昨晚JessieJ的奪冠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也讓很多觀眾對這檔節目重拾好感。然而,這也從側面折射出目前國內樂壇資源枯竭的現狀。

在過去,《歌手》一直承擔著華語樂壇「推陳出新」的部分功能。據傳,洪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親自去追大牌歌手的演唱會,有人曾拍到他在一個三線城市的下雨天里,背著一個雙肩包,鍥而不捨關注歌手的身影。在前幾季里,鄧紫棋、茜拉、A-Lin、黃綺珊、迪瑪希等實力歌手更是從這個節目出發,登上事業巔峰。

雖然這一季《歌手》選擇的都是較為年輕的歌手,但汪峰、張傑、張韶涵等音樂綜藝老面孔很難吸引觀眾的好奇心,而這一季推的三位新人中,霍尊早已成為「回鍋肉」,張天、蘇詩丁也未能成為「黑馬」,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

《歌手》本身就是一檔高度依賴於優質歌手資源的競技類節目,華語樂壇的頂級歌手資源漸漸枯竭,至少還可以依靠新面孔的爆紅贏得注意力,當這一原力都消失殆盡時,難免讓其更添遲暮之感。

在TFboys等「偶像」大行其道的娛樂產業,傳統的歌手領域則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困境。我們往往可以批量生產偶像組合,但真正的歌手卻越來越缺乏滋潤的土壤。

《歌手》之後,音樂類電視綜藝能否再打翻身仗?

在昨日《歌手》收官夜的最後,洪濤出現在黑白畫面里,背後是一排排攝像機,「若此次一去不返呢」的白色字體,宛若無聲告別。

在如此悲壯的氛圍中,我們也開始思考。面對《中國有嘻哈》、《熱血街舞團》、《明日之子》等一系列爆款網綜的全面圍剿,音樂類電視綜藝能否再打翻身仗?

在《歌手2018》之後,《我想和你唱》、《跨界歌王》、《中國新歌聲》、《蒙面唱將猜猜猜》、《天籟之戰》等新電視綜藝IP又將開展一輪群雄逐鹿。但依靠刷熱度、炒話題、帶節奏而興起的節目,必然會在點燃星火之後遭遇新一輪覆滅。

1品質感是成功的第一保障

《歌手》當時之所以能在同類節目中脫穎而出,在注重歌手選擇之外,就是對音樂品質的追求。有媒體人曾這樣表述:「如果說每次看《歌手》是吃一頓晚宴,那麼音樂就是主菜,節目組用上好的食材(大牌歌手、優秀但不知名歌手),聘請大廚(優秀的編曲、製作人),保證主菜色香味俱全。」

當年《歌手》的一枝獨秀,除卻成名歌手競技的新鮮賽制,更重要的來源於其優質的視聽享受。甚至於每到周五晚上,音樂播放APP前幾名歌曲全部來自《我是歌手》。

對於音樂電視綜藝而言,無論是在製作、音響,還是燈光、舞美等方面,精良的聽視覺感受往往是碾壓那些剪輯混亂、品質低下的網綜的核心法寶。

2形式的創新往往是制勝神器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觀眾口味的日漸挑剔,創新節目形式成為音樂電視綜藝突圍的剛需。經歷了六年的洗禮,《歌手》已經步入老牌音樂競技綜藝的行列,但音樂綜藝的未來,依然有無限可能。

例如近期在風口浪尖徘徊的抖音APP,讓很多冷門歌曲通過融媒體的形式成了「爆款」;在《明日之子》中,二次元虛擬偶像赫茲的歌聲,在互聯網選秀時代也吸引了一大批鐵粉;而今年綜藝市場熱門的「劇情式真人秀」《決戰雙聲》,可能會帶領觀眾見證一首流行金曲、一場熱門演唱會甚至一個人氣歌手的誕生……形式上的創新,往往也是催生爆款的神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產業新聞 的精彩文章:

亞馬遜豪擲10億美元搶走《三體》版權,網友為何齊聲叫好?
第90屆奧斯卡:《水形物語》憑什麼蓋過有最佳女主和男配的《三塊廣告牌》?

TAG:文化產業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