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什麼叫八面出鋒?何謂三分筆?

什麼叫八面出鋒?何謂三分筆?

這是目前網路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十八集|側鋒用法

什麼是側鋒?

何謂八面鋒?

|筆記|

1.什麼是側鋒

今天講講側鋒。第一個基本問題,什麼是側鋒?

我在第十三課「墨法」中講過筆頭外表的劃分。毛筆筆頭可以分成三等分:上面是筆根,中間是筆腰,下面是筆鋒。筆鋒尖頂就是尖鋒,周圍一圈就是側鋒。從垂直高度說,側鋒大約是筆頭下面的三分之一左右。

書法所用的毛筆,是「心副式」,筆心的下端點是尖鋒,而側鋒用的是副毫。所以,尖鋒是一個點,側鋒是一個面。

但是要注意,副毫比筆心要短一些,所以在筆心垂直的情況下,副毫是不接觸紙面的。要用副毫寫字,關鍵是筆心傾側或者彎曲。

因為毛筆是軟的,傾側後一用力也會彎曲。所以,筆心彎曲是使用副毫的主要原因。這就是筆心為帥,筆心指揮副毫,副毫跟從筆心。

簡言之:

側鋒使用副毫來書寫;

側鋒受筆心指揮,筆心是關鍵;

使用側鋒時,筆心經常是彎曲的。

2.筆心彎多少?

這樣一來就引來兩個問題:一是筆心可以彎多少,二是向什麼方向彎。

我先講第一個問題:筆心可以彎多少?

筆心彎曲,副毫才能接觸紙面,稍微彎一點,我們稱為一分筆,彎多一點,就是二分筆。更多一點,就是三分筆。很明顯,用三分筆寫字,線條比較粗。一分筆比較細。

從這張筆頭圖來看,一分筆在最下面,就是筆頭只彎一點點,到三分筆就把筆鋒部分全彎過來了。大約佔整個筆頭的三分之一。

為什麼通常不用筆腰寫字呢?

因為筆心彎曲度越大,筆尖就越散,把筆腰部分都彎過來,勢必尖鋒散開,如果把筆根都按下去,那更是全部散開了。所以通常只彎到三分筆。如果你覺得三分筆還不夠粗,你應該換用大筆,而不是去彎筆腰。大筆的二分筆,可能已經粗過小筆的三分了。

彎曲筆心的動作,稱之為「蹲」,是九用之一。

《玉堂禁經》說:「四曰蹲鋒,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一、乙等用之。」這句話宋人《翰林密論》說是王羲之講的。我來一句句給大家解釋。

第一句:「四曰蹲鋒」,這是彎曲筆心的動作。「蹲」有兩個意思,如果中軸原來是直的,現在蹲,就叫他彎一點;或者中軸原來已經彎曲,現在蹲,就叫它更彎一點。總之,蹲,就是增加中軸彎曲度的動作。

《說文解字》說:蹲,踞也。什麼是踞呢?古人席地而坐,臀部坐在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前,這就是踞坐。如《史記》記載高陽酒徒酈食其去見劉邦,「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就是這個姿勢。

筆心彎曲,也會導致尖鋒叉開,所以說「蹲」。

第二句話說:「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節就是關節點,在關節點上,往往要用到蹲這個動作。但彎曲筆心會把筆鋒按開,所以提醒你做蹲的動作,要緩,就是慢。「輕重有準」,用力輕重要準確。

第三句話說:「一、乙等用之。」這是舉例子,所舉兩個字都很簡單,正因為字形簡單,所以看節點容易。這些基本節點,今後會詳細分析。

譬如「一」,起筆、收筆都有一個節點。你看起筆很輕,線條尖細,後來怎麼變粗了呢?這就用到了蹲鋒。當然還要用其他動作,不止蹲鋒一種。線條粗細變化,跟蹲鋒這動作很有關係。

又如乙,也會用到蹲鋒。你可以看到它有明顯的節點。

3.筆心向什麼方向彎?

好,接下來要討論第二個問題:筆心向什麼方向彎?這就要說到非常重要的「八面鋒」了。

尖鋒是一點,側鋒是一周。理論上筆心可以向一周的任何方向彎曲。通常我們說「四面八方」,四面是前後左右,再加上前左、前右、後左、後右,就成了八方。

古人說到四面八方,是用八卦來表示的。對於八卦的方位,現代人已經很陌生了。

我給你來一段前人講書法,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這樣說:「始艮群交乾者,非指全字,乃一筆中自備八方也。後人作書,皆仰筆尖鋒,鋒尖處巽也。筆仰則鋒在畫之陽,其陰不過副毫濡墨,以成畫形,故至坤則鋒止。」你懂不懂?用八卦表示方位,不是好辦法。

普通人比較熟悉的方位,還有東南西北,但用到書法上,也不方便。譬如我把包世臣的意思轉一下:「在西北下筆,到東北收筆,如果筆尖在北方,則南方只有副毫」,你懂不懂,我都覺得暈。

我想,現代表示方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一個數字盤。現在手機很普遍,手機撥號的數字盤,大家都很熟悉。這等於是一個九宮格,四面八方各有一個數字。每個數字各表示一個方向。中間的5,就表示不偏不側,那就是正鋒的位置。

當我們執住筆管,使中軸垂直於紙面,這就是5號位置。當我們運動筆管,簡略地說,有八個方向。這就是八面出鋒。筆鋒走6號方向,往往是寫一橫,筆鋒走8號方向,就可以寫一豎。筆鋒走7號方向,寫出來就是寫一撇。筆鋒走9號方向,不用多說,那就是一捺。

我提醒大家,漢字四大筆畫橫豎撇捺,就是6、7、8、9四個方位。上面還有1、2、3、4四個方向,基本上都是鉤。

這是王羲之《快雪時晴貼》的「力」字,那個鉤,方向就是1號位。

褚遂良《陰符經》的「九」字,最後的鉤是向上的,2號位。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衣」字,中間這一豎筆有個鉤,三號位。

這是智永寫的「子」,最後有個鉤,這是平托鉤。先要向4號位走一小段路,最後才收鋒。

清代王澍《論書剩語》說:「筆至八面出鋒,斯施無不當矣。」就是說你能八面出鋒,寫起來就沒有不適當的動作了。

清代蔣和《書法正宗·筆法精解》說:「運筆之法,斜正上下,平側偃仰,八面出鋒,始筋肉內含,精神外露,風采煥發有神。」他這一段話,本來是讚揚唐宋碑刻用筆之精妙,唐宋書法家八面出鋒,所以風采煥發。

簡言之:

側鋒有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取決於筆心的彎曲度。

筆心可以向四面八方彎曲,這就是八面出鋒。

4.臨帖注意

當我們臨帖的時候,如果是側鋒線條,要注意兩點:一是注意粗細,幾分筆;二是注意方位,向什麼方向走。

你看《陰符經》中的這個「之」字,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都用到了,線條變化自然,最後一捺雄鍵有力,也就是說,作者把一枝毛筆的性能,充分發揮出來了。

這個「天」字也是,你看一撇,開始是一分筆,然後轉為二分筆,最後一捺三分筆,毛筆起倒明顯,轉換自然。運腕熟練,腕力強大。

看帖的時候,先看他用筆的特徵。

譬如趙孟頫《妙嚴寺記》,一望而知,線條粗細變化不大,有沒有用到三分筆呢?沒有。從頭到尾粗細差不多,基本上就是二分筆寫的。

這是乾隆皇帝抄經,大致只用了一分筆。看起來有點像鋼筆字,線條沒有變化。清代的館閣體往往如此。

王羲之就不同了,這是王羲之《喪亂貼》,現在日本,用筆乾淨利落,粗細變化極大,交替出現。但安排從容,節奏清楚。

除了粗細,還要注意方向。像剛才《陰符經》這個「天」字,一共四筆,行筆的方向,就是6679。

今天的練習,就是側鋒的用法。首先是一、二、三分筆的練習。

你毛筆下筆以後,先蹲,然後向右走,最後收筆。看,毛筆側一點,下紙後蹲,然後向右拉過去,向左收筆。

好,第二次,二分筆。二分筆側一點,下筆以後按重一點,手向右拉過去,手向左收鋒。

好,三分筆,一樣!側一點,重重地按下去,把筆對重重地按下去,然後拉過去,好,手向左,收鋒。收鋒要收到毛筆仍然筆心是直的,就可以了。那麼我們來看看這線條,一根比一根粗,就是一分、二分、三分。

第二個練習,先把毛筆放在正鋒的位置,然後向八面鋒練習一下。6號回過來,這是8號、7號、9號、4號、1號、2號、3號。練習向各個方向走,其中6、7、8、9是最主要的。6、7、8、9這是最主要的。

本節要點:

側鋒輕重有一、二、三分筆。

側鋒方向有八面,可以八面出鋒。

蹲鋒是壓彎筆心(中軸)的動作。

思考題:

有時候一分筆和尖鋒線條粗細很接近,這兩種線條本質有什麼不同?

用屏筆寫一、二、三分線,然後換一枝聯筆做同樣的動作,是否大筆好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米芾晚年「刷筆」,這才是老米的書法真諦!
《龍門二十品》風格與技法全面解析5上乘範本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