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子性命被罕見氣管腫瘤威脅,惠州醫院這項新技術救其一命

女子性命被罕見氣管腫瘤威脅,惠州醫院這項新技術救其一命

近日,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胸心外科成功開展了惠州市首例自主呼吸麻醉下全胸腔鏡氣管癌切除術。據了解,該手術擯棄了傳統的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而採用全新的非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技術,通過精準的神經區域阻滯,使手術避免了對氣道造成較強烈刺激及損傷,保證血流動力學穩定、減少圍術期應激反應,大大減輕了手術創傷、出血及術後的嚴重疼痛,縮短了手術時間,實現了麻醉與手術的「雙微創」。

罕見氣管腫瘤威脅女子性命

記者了解到,接受手術的患者是一名47歲的女性,因「反覆咳嗽、氣促3月余」入院。通過胸部CT檢查,顯示「氣管下段右側壁腫塊,長約3.5cm,腫瘤下極靠近隆突,氣管明顯狹窄」。主診醫生隨即為她安排了纖維支氣管鏡活檢,發現該女子竟患上了腺樣囊性癌。

醫生介紹,原發性氣管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其發病率在呼吸系統腫瘤中大約只佔0.2%,且惡性遠多於良性。另外,由於腫瘤位置的特殊性,隨著腫瘤的生長,氣管會逐漸被阻塞,同時患者也會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甚至有急性窒息的可能,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手術切除腫瘤是唯一可能治癒的方法。

長期以來,由於技術風險高、難度大,氣管外科手術一直以來被譽為胸科手術「皇冠上的明珠」。同樣的,氣管腫瘤切除對麻醉技術要求也非常高,傳統的方法是採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後開胸手術。

然而,如果按照傳統方法採用氣管插管技術,會給氣道帶來較強烈刺激及損傷。同時,為了減少全身對不良刺激的應激反應,麻醉醫生也不得不增加全麻藥物的使用,藥物副作用帶來的風險隨之增加。氣管插管的存在也增加了氣管吻合的難度。麻醉醫生需要在手術過程中不斷配合,將氣管導管反覆置入,從而既保證患者術中通氣,又確保不影響手術醫生的視野和操作,最終使得整個麻醉過程相當繁瑣,手術時間也會隨之大大延長。

此外,開胸手術也會導致創傷、出血及術後較嚴重的疼痛等,這些無疑都會影響病人術後的快速康復。

最新技術幫助手術順利完成

今年2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何建行教授團隊關於「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鏡氣管和隆突手術(氣道手術)」的研究登上有胸心外科第一刊之稱的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胸心血管外科雜誌》),這是國際上發表的關於該術式的首篇原創性研究,其中,保留自主呼吸、無氣管插管麻醉是在深度鎮靜或全身麻醉下,採用區域阻滯完成手術操作的麻醉新技術。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胸心外科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技術的出現,讓複雜的手術化繁為簡,可將自主呼吸麻醉與胸腔鏡手術完美結合,真正實現麻醉與手術的雙微創,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術後的快速康復。

正是這一新技術的誕生讓這台手術得以擺脫傳統手術的創傷和高風險。3月18日,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在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在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胸外科劉君教授、麻醉科劉輝教授的支持下,市中心人民醫院胸心外科為該患者施行了「自主呼吸麻醉全胸腔鏡氣管癌切除、端端吻合+縱隔淋巴結清掃術」。據悉,手術採用兩孔法完成,操作孔長約3cm,術程順利,術中切除氣管長度達4cm,超過氣管總長的三分之一。

近日,記者從該院了解到,患者術後未出現任何併發症,術後第1天即能下床活動,術後第2天拔除胸管,已於術後第8天順利出院。

據了解,目前自主呼吸麻醉下的胸腔鏡手術僅在國內外少數大型胸外科微創中心開展,這例手術是惠州首次將自主呼吸麻醉技術與全胸腔鏡技術結合,並順利完成氣管癌切除手術。

「這是麻醉微創理念與外科手術微創理念的一次完美碰撞,意味著我市胸心外科微創技術在快速康復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該院胸心外科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廖鈺嫻

【通訊員】曾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腫瘤 的精彩文章:

癌症or炎症?不能穿刺就無法確診腫瘤?
腫瘤病人能不能吃元宵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