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字典》經歷了怎樣的編纂過程,康熙編纂這部字典目的何在?

《康熙字典》經歷了怎樣的編纂過程,康熙編纂這部字典目的何在?

作者: 林小靜,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康熙字典》是一本集前代字詞韻書之大成的著作,它第一次使用了「字典」的名稱,標誌著中國字典的成熟。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任命修纂官凌紹霄、陳世儒等人、總閱官陳廷敬等人開始負責《康熙字典》的具體編纂工作,最終歷時六年,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正式刊印發行。

《康熙字典》

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主持編纂這樣一本字典呢?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字典作為一本學術著作,自然是要起到統一思想的目的,以防止普通民眾受到異端思想的腐蝕。其次,《康熙字典》的編纂,背後有著更為深遠的政治含義,它可以起到教化普通民眾的作用,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康熙字典》是維護統治者地位的工具。第三,《康熙字典》出現之前的書籍都存有遺漏和缺失,因此出於學術目的也是需要有一本可以集大成的著作。同時,作為文治的一部分,《康熙字典》無疑是宣揚清王朝的「德政」的最好手段,並樹立皇帝的權威。

《康熙字典》

前面已提及《康熙字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因它不僅「搜羅之備,徵引之富,尤可謂集字書之大成」,而且承襲了《說文》到《字彙》的編纂傳統,對前代字書的字形都重新考證並糾訛,使字典編纂日趨系統化和規範化。同時,《康熙字典》收錄了各種字書、印書中等「來歷典確」的字,兼采了經史音釋及子集字典等音釋的內容,因此它是中國第一部規模最大、收字最多的字典。在對每一個字義進行闡釋方面,《康熙字典》博引群書解釋字義,除了生字僻字外,每一個字都有古書作為依據。

《康熙字典》

編纂《康熙字典》的工作量十分浩繁,在處理歷代字書時為了避開謬誤、提高準確性,編纂人員提出了一個編纂總則:「詳略得中,歸於至當」,具體可表現為幾個方面:一、「並行編入」,也就說說,對各經史子集、韻書、字書的內容,通過人為甄別後,一概錄入,但是要標記「增」字,以與原有的字區分開來。在此原則指導下, 《康熙字典》共額外收錄141個字,遠超此前的《說文》、《字彙》等。二、「切音解義」,這是字典編纂中的核心原則,大體包括兩方面的前提,第一是承認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只是語言的「點畫」符號,第二是在日常使用中,許多字詞有了約定俗成的內容,與其本義有所偏離,但是在編纂《康熙字典》時,要遵循語言約定俗成的原則。三、「旁羅博證」,也就說,《康熙字典》中對每個字的釋義,都是建立在翻閱大量古書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僅據一家之說,據此可以提高考證的準確性,使每一字之字義均有所依據。

參考文獻:

1.劉鶴云:《論的歷史貢獻》,《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2.豐逢奉:《編纂理論初探》,《辭書研究》1988年第2期。

3.韓林華:《的編輯成就》,《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6期。

4.鄧瑩、陸麗明:《的政治學管窺》,《文教資料》2011年第3期。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晚清只進口武器而不改變體制,是因為惰性嗎?
鼓詞起源於何時,在清朝時有哪些特徵?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