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貴溪暨余干璩氏源流綜述

貴溪暨余干璩氏源流綜述

中華蘧(璩、琚)氏家族,像蒲公英的種子那樣飄撒於神州大地,生根、開花、結果、繁衍,歷經三千餘年不斷發展,今已枝繁葉茂、興旺發達,成了中華民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自南宋初年玲公創修璩氏宗譜 (參閱《璩氏源流考(4):「蘧氏」 南遷考》) 之後,各地蘧 (璩) 氏才相繼立譜。族譜是家族文化的寶庫,族人可憑此咸效先賢,弘揚祖德,傳承伯玉文化,教育後代,興族旺後;族人可憑此追本溯源,釐清世系,知遠近親疏,知盛衰興替。縱觀我蘧 (璩、琚) 氏,系肇姓一世祖蘧寧之後裔。西周武王於公元前1046年一一一公元前1041年期間分封同姓(姬姓)諸侯,賜其同母之弟、文王第五十五子姬寧為 「蘧」 氏,封 「蘧琢侯」 ,立國蘧丘(今河南新鄉市牧野區蘧里村)。蘧琢侯被衛成公所滅而國失之後,至衛定公時世子入衛為衛上卿。傳至瑗公,字伯玉(約生於公元前585年,卒於公元前484年),於衛獻公初已入仕為相,輔佐衛獻公、殤公、靈公三代國君,功名顯赫(參閱《黎陽璩氏發派總序》和《貴溪璩氏族譜總序》)。伯玉公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孔子長期在公伯玉家客居,不但得到了伯玉公財力、物力和人力的大力支持,而且深受伯玉公思想之影響,因而創立了儒家學派;孔子曾贊伯玉公是君子。因此,我族眾推伯玉公為賢哲始祖。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余干璩氏一支,屬貴溪璩氏一族,和全國蘧(璩、琚)氏各分支一樣,籍出黎陽(註:我族採食於黃河津渡的黎陽,黎陽指黎水之北,「黎水」 即 「淇水」,因為上古時期 「淇水」 在黎陽地段為 「黎水」,故族人言必稱 「籍出黎陽」 )。由先祖良公(漢)從北方遷新安江流域,再由浙江而貴溪,由貴溪而余干。東鄉江坊璩氏屬余干璩氏的又一分支。

江西貴溪璩氏屬 「西川新安行派」,西川侯瑗公支。西川候、朝輔公,字瑗,行乾,娶妻趙氏(誥命夫人),生子二:炳昭、煥昭。瑗公南唐同光元年癸未五月初十出生於浙江江山石池村(今璩豐村),歿於南唐開寶乙亥年。瑗公當時在南唐任都虞侯(軍中執法官)之職,南唐元宗(李璟)十年(公元952年),受命領兵屯貴溪戉邊,運籌帷幄,揮師剿匪,閩寇灰飛煙滅,境寧民安,功勛卓著。因此,升遷為司徒銀青光祿大夫,勅封西川侯(註:西川即浙江錢塘江水系之新安江周邊地區)。公元974年9月,宋太祖趙匡胤派兵攻打南唐,西川侯在與宋軍作戰中血染甲衣,斷頭疆埸,為國捐軀。西川侯既歿,人感其德,立祠祀之。其子孫在其所鎮之地一一一今貴溪市文坊鎮濠水璩家村聚居,成為當地望族 (參閱《貴溪璩氏族譜》) 。

圖片來源於網路

貴溪璩氏再遷比較複雜,先簡敘其它,後重點敘述余干。

(一)、其它:

①、十六世孫敦誠公之下,二十世鑾公遷上清;

②、十六世孫敦信公之下,十九世梧玻公遷新城;

③、十六世孫敦極公之下,十九世大定公遷鉛山;

④、七世思真公遷福建;

⑤、十世法公遷南昌。

(二)、余干:

西川侯瑗公之後茂才公六世孫宏彥公(行艮,字德慶,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即公元1174年,卒於南宋寶慶三年、即公元1225年,葬塔灣大墳山),生子三:本一、本成、本日。據傳,宏彥公於南宋慶元六年、即公元1195年沿信江流放樹竹排筏,做樹竹生意,從貴溪江滸山(即現在的貴溪市文坊鎮濠水璩家村)始遷余乾梅港。後來本成公〈行晉,生於南宋寧宗嘉定三年、即公元1211年,卒於南宋咸淳十八年、即公元1273年。生子二:悅梅,悅溪(歿)〉,又遷居余干菰俚嶺歸儒峰下。至本成公第六代孫國器公,約於明朝代宗景泰三年、即公元1453年另遷撫州東鄉縣南門外江坊村,成了另一支璩氏家族;

本一公,行艮。因塔灣璩氏宗譜被全部焚毀,其生卒年代不可考。按其弟本成公生卒年代推斷,約生於南宋開禧四年、即公元1206年,卒於南宋景定十二年、即公元1267年。公生九子,分九房,後僅存大房、二房和九房共三房,其餘各房不知何因一概消亡。公當年侍雙親遷居余干塔灣,系塔灣璩氏鼻祖;

本日公,行晉(生卒年代等失考),遷居余干瑞洪鎮。

余干璩氏自始遷祖宏彥公於南宋慶元六年(公元1195年)從祖地貴溪遷出至今,已達823年之久。至今余干三地與東鄉江坊村一處共四地璩氏,瓜瓞綿綿,人文鬱郁。

在此,必須特彆強調的是:「琚」 本為 「璩」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文字改革時,一些族人模仿 「劇」 簡化為 「劇」 、「據」 簡化為 「據」,武斷地將 「璩」 變成 「琚」,正如有些人野蠻地將 「蕭」 姓改成 「肖」 姓一樣。這是因歷史原因而導致相當一部分族人隨大流造成的錯誤。雖然中國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但現在琚姓遍布全國,人數眾多、隊伍龐大,再要將 「琚」 改成 「璩」 ,涉及到方方面面,困難重重,談何容易!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盡量爭取逐步將 「琚」 回歸為 「璩」 。現在面對既成事實,應當從團結的大局出發,允許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 「(蘧、璩、琚)三qu」 共存的和諧局面,消除一切不利於全族大團結的因素。能如此,乃我族之大幸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伯玉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伯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