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司曉:所用數據刻成光碟高度超過迪拜塔,只為繪製「中國數字經濟地圖」

司曉:所用數據刻成光碟高度超過迪拜塔,只為繪製「中國數字經濟地圖」

4月12日上午,在第四屆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騰訊研究院重磅發布了《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以下簡稱:《指數報告》)。

《指數報告》通過139個指標維度,6大榜單,直觀地反映了 2017 年數字經濟在國內 351 個城市的發展情況,刻畫出一幅「數字中國脈動地圖」。

這是騰訊研究院第四次完成《指數報告》,與四年前的第一次相比,2018 年的指數報告無論是在指標維度上還是在數據的準確性上都更進一步。《指數報告》也成為了一年一度,各地政府機構、各行各業管理者及相相關領域研究人員進行決策和分析時的重要參考。

「中國數字經濟地圖」的繪製並非一項簡單的工作,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其實已不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更廣泛的滲透到了公共服務、文化生活、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

騰訊集團公共戰略研究部總經理、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談到,在第一次發布的《指數報告》全名其實是《騰訊「互聯網+」指數報告》。

在之後的幾年中,隨著京東、滴滴、攜程、新美大等合作夥伴的大力支持和不斷加入,這一報告的覆蓋面才有了足夠的代表性。今年,構建《指數報告》所使用的總數據量如果刻錄成光碟,能堆疊900米高,超過人類最高建築物迪拜哈里發塔。

要將如此大的數據樣本,如此多不同的地區、行業、場景、案例、故事以指數的形式科學化的計量,本身也是一個複雜的工程。

這樣一份《指數報告》的背後有什麼樣的工作過程呢?我們節選了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騰訊研究院產業經濟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員李剛,在數字經濟峰會上的發言及媒體提問。

希望能讓你了解「中國數字經濟版圖」誕生的幕後故事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的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行、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今天來到重慶,再次跟大家分享我們的數據研究報告。

目前,數字技術的應用已經不再局限於經濟領域,而是更加廣泛地滲透進入到了公共服務、文化生活、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已然形成了很多中國式的創新和中國式的案例、故事。

剛才Pony也提到他今年領銜創作了一本《指尖上的中國》這麼一本書,其實這本書作為我們讀懂中國的一系列叢書的版本,其實它肩負著向很多外國觀眾講中國故事的使命。

那麼這本書因為時差的關係,是在英國倫敦書展4月10號發布的,那實際上也就是昨天中英文的版本在倫敦書展上做了正式的發布。

如果說這本書是用文字和故事案例闡述我們的數字結果,那接下來我要分享的互聯網+指數報告其實就用數字和模型來描繪我們數字中國的地圖

今年應該是我們第四次,連續四年通過指數全方位描述數字中國的發展面貌。

在我們公司的內部團隊,以及京東、滴滴、攜程、新美大等合作夥伴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今年數據的指標維度,從去年的135個增加到了139個。

坦率說,我們在第一年發布這個指數的時候,我們只敢叫作騰訊互聯網+指數,正是因為有了我們合作夥伴的加入,大家可以看到我們這裡列舉的產品,包括京東購物、滴滴打車,實際上它是非常全面的。

可以說放眼全球都沒有如此多的數據維度能夠描述大家的數字生活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

因此,我們139個數據維度分別從數字經濟、數字政務、數字文化和數字生活四個維度描述我們中國互聯網+的進程。然後讓大家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感受「互聯網+」跳動的脈搏。

我們在整個指數的構建過程中掃描的數據總量,如果我們刻成一張一張的光碟,用地面把它堆積起來,它的高度有900多米。

如果把它作為一個建築物來看的話,它可能要超過全球的最高建築物。

看一下具體的數字的話,全國數字經濟的體量較去年相比增長達到17.24%,達到了26.7萬億,那麼佔據GDP的比重從2016年的30.61%,上升到了2017年的32.28%,說明數字經濟在拉動整個GDP貢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同時,我們也看到數字經濟整體的增幅,它是遠遠高於我們傳統一二三產業增速的。

剛才也提到,在發達國家一般是兩倍於傳統經濟的速度在增加,所以在新舊動能轉化的過程中,我覺得數字經濟已然成為驅動我國經濟轉型的新引擎。

Pony的演講中也提到「一縱、一橫、一新」,其實我也用報告中的數據來為這個說法提供一些註腳。

首先提到的「一縱」,確實它從三產到一產、二產,從門檻相對比較低的服務領域,到門檻更加高的第一、第二領域,尤其是剛才湧現了非常多「互聯網+工業」的案例。其實在服務業,本身它也是存在著從門檻較低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這些領域,到醫療、教育、服務這些縱深領域。

那麼在地理的維度上,也能看到「一橫」的概念。在區域中心城市這個輻射帶動作用,如果在地圖上看的話,也是相當明顯的,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周邊的城市群,包括在中原片區以鄭州開封為代表的一些城市群,都發揮了非常大的輻射和拉動作用。

那麼一新呢?我們可以看到中西部在形成一個新的增長級。那我們從東到西的話,可以看到這些城市和省份非常明顯的形成自然的梯級,而且從東到西一級比一級的增速更加的快。

我們再來看一下產業數字化的過程,有三大紅利疊加:

第一,改革的深入。

第二,技術的進步。

第三,消費升級。

在三重紅利的疊加下面,我們數字產業指數的平均增幅,應該是相對高的。我們從圖上也可以看出醫療、教育、文化這些板塊,它的增幅是遠遠高於其它板塊的。

互聯網+政務也在推行,過去三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我們從圖上的數據可以看到政務數字化的程度,從原來的一個環節到線上一站式服務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也從便利服務到更複雜的法人服務在演進。

通過研究,我們還發現數字政務和數字產業有非常明顯數據正相關的關係。

數字政務每增加一點,數字產業的指數會增加2.7個點,那麼也可以說讓數據印證了「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腿」簡政放權的理念,其實可以促進我們數字經濟發展的。

那麼再從基礎設施的層面,我們來看一下2017年全國用雲量的同比增長,是42.58%。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雲計算的能力,正在非常明顯地從大城市往小城市在加速地滲透。

而雲服務的使用在這種拉動效應中也是非常明顯的,我們通過計算髮現,用雲量每增加1點,那麼產業的指數會增加0.126點。數字政務的指數會對應增加0.279點,可以說雲計算的發展和普及,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拉動我們數字經濟和數字政務的提升。

一個新技術到底是擴大還是縮小的數字鴻溝,這是大家經常討論,或者是有爭議的話題。我們今年也借鑒了基尼係數的演算法,來試圖看一下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狀況。

2017 年的數字基尼係數是0.59,那這個數據其實反映出來不均衡的狀況還是有一些的。但是相比 2016 年同樣的演算法,數字基尼係數 0.62。所以,這個下降的趨勢也還是很明顯的。所以,我們可以講數字鴻溝確實在被不斷地縮小。

類似這樣數據的挖掘,包括分析,在報告中還有很多,我們也期待大家一起在報告中挖掘和找到自己的解讀。那麼,四年來,應該說我們做指數的初衷顯然並不是為了排名,雖然大家都很關注排名。

我覺得更重要的意義,怎麼樣通過長期的跟蹤來探索數字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繫。我們相信數字的積累周期越長,就越能夠幫助我們找到關聯關係和真相。

記者問答

01

Q:互聯網+在各個行業的實踐已有幾年,就您的觀察來看,您覺得在哪些行業做得比較成功?

司曉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

實際上提到了互聯網+或者數字化的進程,基本遵循了先易後難的原則。

作為每個消費者你的生活哪些部分最先被數字化的?現在就是出行、購物,包括買電影票這些。

所有與你生活場景相關的消費端是最先數字化的,這也是中國目前絕對是全世界領先的。可以看到前一段,德國小伙喊話,包括我們很多美國同事回到矽谷不適應,他們沒有如此便捷的手機支付。在C端這塊是最先或者最快被互聯網影響的。

在第三產業里其實現在也慢慢進入了像醫療、教育等更加縱深的領域,而且醫療裡面還可以細看,最開始互聯網+醫療這裡面還是體現在效率提升的階段,比如挂號的流程數字化,包括取葯、醫保挂號能夠跟支付工具打通,減少這些環節,還是體現在效率提升階段。

但是整個醫療板塊只有這些嗎?醫療的本質是要看病,這部分比較難。但去年8月,騰訊正式發布了首款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醫學影像上的產品——騰訊覓影,首次將人工智慧技術與醫學診斷跨界融合,通過對醫學影像的增強與分析,輔助醫生更準確更高效地診斷早期食管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肺結節等多種疾病。除了在AI醫學影像上的探索和應用,騰訊覓影的AI能力還擴展到了輔助診斷上,我們把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與海量醫療數據結合,輔助醫生更準確地理解病案,降低風險,提升診療水準。

所以整個互聯網+的進程,都在遵循這種先解決簡單問題,逐漸為產業賦能的模式。

02

Q:在報告中提到了一個數據,我們的數字政務增加一個點,數字產業就能增加2.7個點,這個數據背後是不是有一些具像化的場景做一下解釋?

李剛

騰訊研究院產業經濟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員

智慧政務或者叫數字政務對於整個數字經濟的增長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相關性,不是今年才會出現的現象。實際是從開始做《指數報告》之後,我們單獨把數字政務拿出來做一些衡量之後,就立刻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

也就是說數字經濟或者叫數字產業的發展是跟數字政務明顯的有一個天然的相關性的。如果你看351個城市橫向的比較,你就會覺得並不奇怪,如果這個地方的數字政務做得很好的話,基本上我們覺得它的營商基礎環境應該是有保障的,在這個地方發展數字經濟應該是有優勢的。

另外,我們覺得數字政務本身包含的緯度裡面,包括公共服務一些剛性需求,比如像社保、醫療、交警繳費這些。我們認為這些服務的普及,有利於對本地市民起到一個習慣培養的作用。

政務服務項目的用戶留存率比我們看到其它互聯網應用都要高,比如說用戶這次去醫院治病的時候用到了微信的社保服務,那麼你下一次去醫院的時候,高概率的事件就是你可能還會進入同樣的入口去做同樣的繳費動作。

實際上在這個過程當中,本地居民熟悉了怎麼樣在自己的手機端用移動互聯網完成一些比較複雜的操作,這是一個很好的用戶培養過程,尤其是在政務方面,比其他一般性的移動支付更有作用或者給用戶留下更深的印象。

所以,我們雖然直觀看上去政務增加1點,我們的數字經濟增加2.7個百分點,但其實中間並非直接的因果關係,而是有更複雜的機制在起到更持久而穩定的作用。

03

Q:在數字經濟排名前十里,廣東、江蘇和浙江作為前三,廣東已經連續三年排名第一。想請您分析一下這三個省市能夠持續領先的原因有哪些?以及他們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可圈可點地方?

李剛

騰訊研究院產業經濟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員

數字中國或者說互聯網+跟實體經濟有一個明顯相關性的,不可能是一個地方的實體經濟不好卻發展出空前的數字經濟。

廣東、浙江、江蘇一方面都是人口大省,另一方面他們確實經濟非常發達,在各個產業上都是表現比較突出的,基本的現實情況是這樣的。

在這樣的條件下,數字經濟很容易做出比較大的量,不管是移動支付或者是雲計算,市場需求是非常大。

我們在指數當中把雲計算的指標單獨拿出來,是因為這個指標的統計有一點跟別的地方不太一樣,統計雲計算這個指標的時候並不是看你建了多少數據中心,你的投資是多少。而是這個地方的企業實際購買了多少帶寬、買了多少計算力,買了多少存儲量。

實際上是這些應用指標、消耗性指標構成了用雲量。所以我們看到在廣東、浙江、江蘇會有很多本地機構,不管是傳統的零售企業或者是製造企業,他們都想上到互聯網應用。而真正運用互聯網一個必然的選擇就是雲,很容易讓用雲量的指標在短期內會非常顯眼,這也是他們可以保持領先最重要的因素。

當然,移動支付這幾個省份也是在全國做得比較好、比較領先的,這兩個方面如果他們都做得比較好的話,在總體指數上面的表現肯定也會比較靠前。

如果你對《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完整內容有興趣,可掃描下圖二維碼下載完整版報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從互聯網法沿革,看過去20年互聯網如何變成你熟悉的樣子

TAG:騰訊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