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所追求「高效閱讀」,真的靠譜嗎?

你所追求「高效閱讀」,真的靠譜嗎?

閱讀,追求的是改變自己的洞見。

探索人生哲學 | 關注自我成長

『自言稚語』

有人問,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到底有哪些方法呢?

我的答案是——讀書,見人和旅行。

而其中讀書,成本最低,普適度最高,也是最有效的那個。

就像大哲學家康德,一生沒有走出過家鄉,卻依然有著深邃的思想,對這個世界自有一番深刻的洞見。

隨著這些年的成長,我漸漸意識到,閱讀是自由人生的一種必需,也值得成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

曾經有這樣一則報道——

「根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展開的全民閱讀調查,我國國民每年人均閱讀圖書僅有4.5本,遠低於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在我國有限的人均購書中,八成都是課本教材,這就是差距。」

因為媒體對於閱讀量指標的推崇,以及周圍環境對於效率的追求,所以,讀得太少,讀得太慢,漸漸成了一些人的焦慮,這其中也包括我。

說實話,我並不是一個特別愛讀書的人,很多名著我沒有翻過,即使上了一所文化底蘊不錯的大學,卻依然荒廢了讀書的時光,這顯然和書沒關係,而是和人有關係。

儘管現在每天都堅持閱讀,但讀書並不見得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一方面是因為自己過去的閱讀積累有限而導致認知不夠,所以需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來彌補;另一方面,有些書總是需要我們常常停下來,帶著問題帶著思考,深入地發掘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啟示。

過去為了追求所謂的高效閱讀,我也曾試著去提高自己讀書的數量和速度,但是,回頭再看,那段時間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起色,要是有人問我具體看了什麼書,我甚至都想不起來了。

其實,閱讀追求的應該是理解力的提升,而不是閱讀速度上的高效。

就像對待時間一樣,我們要注重的是閱讀的質,而不是閱讀的量,也只有那些專註於閱讀的片刻觸動,才會真正地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

可是,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各種高效閱讀的宣傳——

「30分鐘看完一本書,一天看完20本書!」

那高效閱讀是不是真的靠譜呢?

一般來說,我們的閱讀過程主要有以下3個步驟:

1. 眼睛定位內容

2. 眼睛移動到下一個端內容

3. 大腦對獲取到的信息進行整合

很多高效閱讀的方法都基於這樣一個理論,它認為閱讀速度的瓶頸其實不在於大腦理解的快慢,而是我們眼球的移動快慢。

目光從左至右掃視,還要上下移動換行,這是一個非常吃力的動作。這個理論認為,眼球的移動緩慢極大地降低了我們獲取信息的速度,所以在他們看來,讓更多的信息呈現在眼睛定位的可視範圍內,加快眼球移動的速度,減少眼球移動的頻率,這樣就能夠極高大地提高閱讀效率。

所以,一些速讀專家會讓你有意識地拿手指划過要閱讀的文字,用手指的滑行速度來提高眼球的移動速讀,他們還建議大家要幾行幾行整體地掃描文字,而不要一行一行地看。

我曾經用這些辦法讀過一陣子書,速度的確比以前快了很多,基本上兩三個小時就把一本書讀完了,並且還會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可是,有一次我在手機上看到一篇文章,似乎在哪裡讀到過,可是卻想不起來了。後來看到文章的出處,發現它竟然出自一本我前一個月剛剛讀過的書,而那本書正是我用所謂速讀的方法讀完的。

在速讀的當下,我覺得自己理解了所有的內容,可是才過了一個多月,我居然就全忘了。

對於我們的大腦而言,一組信息想要長期存儲在記憶中,是需要時間的。

我們的短期記憶往往只能記住4個組塊的信息,如果毫不停頓地讀進大量的信息,我們的短期記憶因為容量有限而根本沒辦法存下來,而速度太快,大腦也沒有時間去把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

根據眼球運動專家Keith Raynor的研究,超過每分鐘500字的閱讀根本不可能,因為『移動眼球』,『把眼睛定位在相關文字上』以及『處理可視化信息』這一整套過程的速度並沒有辦法這麼快。

Raynor還指出,受過大學教育的讀者的平均閱讀速讀在200 - 400個字每分鐘,超過這個速讀,勢必要以損失對文字的理解為代價。

就像過去我們上學,有的同學儘管做的練習題沒你多,但卻考得比你好,這往往就是他對所學的東西有比你更深的理解。

在閱讀上追求速度還是理解度,這需要你做出選擇。

還有速讀專家稱,默讀是我們快速閱讀的一個障礙。如果你能夠直接用視覺化識別信息,而不去默讀,那會大大提高你的閱讀速讀。

他說得對嗎?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在我們小時候開始讀書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習慣讀出聲來,但是,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我們就學會了沉默。可是,當你在閱讀的時候,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覺自己依然能夠聽到默讀文字的聲音。

有一項實驗研究通過技術手段將實驗人員的舌頭固定,不讓其發出默讀聲音,結果實驗人員對於簡單內容的閱讀沒有問題,但是對於複雜內容的理解卻受到了影響。

所以,這表明默讀對於閱讀是有益的,它可以把一些信息發送給大腦,有利於大腦對信息的整合和理解。

而那些所謂的速讀專家其實也需要默讀,只不過他們的默讀速讀比一般人快一點罷了。

雖然那些高效閱讀所提倡的方法並不靠譜,但依然有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可以讓我們提升自己的閱讀效率:

1

讀書之前先略讀

有一項研究表明,在讀書之前先對整體進行略讀,這可以增強我們對這本書的理解。

略讀,可以讓我們花少量的時間,先對一本書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從而了解這本書的框架結構,明白這本書的重點是什麼,並且可以找到和這本書相關的其他一些輔助性讀物。

2

帶著問題去閱讀

當我們帶著問題去閱讀的時候,我們就會有意識地在書中尋找答案,從而主動地去發現哪些是重點段落,然後停下來好好思考,哪些地方不太重要,從而選擇加快閱讀速讀。

這其實就是一種主動性的閱讀,所以在讀書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我想要從書中獲得什麼?

3

試著用自己的話闡述主旨

當我們真正對一個概念有深刻的理解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可以用簡單的語言把這個概念描述清楚。

所以,如果想要高效地閱讀,你就要試著用自己的話簡單明了地說清楚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你可以選擇用筆寫下里,也可以選擇給朋友講一講。

通過這種輸出方式,你就可以檢測自己的閱讀是否真正有效。

讀書,追求的不應該是效率,而是從中我們能夠獲得新的啟示,產生新的洞見,進而改變自己。

想到最近挺火的一件事情——37歲的外賣小哥雷海為,在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的決賽擊敗了北大碩士彭敏,成為總冠軍。

雷海為是怎麼讀書的呢?

他在23歲的時候偶然在書店看到一本《詩詞寫作必讀》,被書中的詩深深吸引,於是他就每個周末都去書店看詩詞的書。

因為沒法全買下來,他就在書店背,回家再把詩默下來,如果有兩個字忘記了,下次去書店還得再對一遍。而每背完一首,他都會在紙上做記錄,至今已經有1000多個條目了。

雷海為的讀書方式並不高效,卻很踏實。

讀書,其實並不需要追求多高效,關鍵在於你是否在每一次閱讀過程中都有切切實實的收穫。

而就像董卿在節目中說的——

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回報。

有的人,讀書只是為了追求別人眼裡的優越感。

而有的人,注重的是時間的質,願意把書讀進自己的人生。

書越讀越薄,而靈魂,越活越豐厚。

個人產品分享

自言稚語 · 2018成長曆

回復「2017」,了解自我成長的過程。

回復「格局」,了解如何培養自己的格局

回復「自卑」,教你一種中庸的處世之道

回復「上帝」,教你面對生活的安心之法

回復「乾貨」,教你如何跳出乾貨的陷阱

回復「心智」,推薦一款積極的心智模式

回復「成熟」,告訴你變成熟的一個標誌

供你參考的生活見解

理性思考,耐心成長

然後,遇見未知的自己

『自言稚語』

個人微信:windyliu11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西藏林芝2018年桃花節,只有這一個月的花季,西藏最美的春天,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和桃花有個約會。賞桃花交桃花運
走進渠縣蒲氏宗祠——蒲氏文化研究中心陪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宗祠」與「家廟」的區別和聯繫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