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夷山的「世博會」-柴頭會——百年不衰的民間集市

武夷山的「世博會」-柴頭會——百年不衰的民間集市

GIF

什麼是柴頭會

每年農曆二月初六是武夷山的柴頭會,四里八鄉的農民自發地趕到城裡,耕牛、竹木製品、青草藥、農資農具、花卉苗木等等,全是交易的主角。因此,柴頭會是為農民們春耕生產提供農資交流的盛會,「農」是這場盛會的主角,處處充滿鄉野農事青色的原味與質樸,流淌著農耕文化的熱情與原生態。

2008武夷山市將柴頭會列為武夷山市第一批市級生產商貿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夷山『世博會』

各種商品

中草藥、竹木製品、花卉苗木、生產用具等等

……應有盡有

每一年的柴頭會就像是武夷山人民的雙十一

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

柴頭會起源

GIF

起源於太平天國

柴頭會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1851年農民領袖洪秀全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在太平軍的影響下,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和全國各地一樣,四鄉農民紛紛起來抗捐抗稅,反對奴役壓迫。縣衙門官吏見勢頭不妙,便加緊對農民進城買賣的檢查,下令不準農民攜帶兇器、鐵器之類的東西進城。凡進城者,只允許挑柴木,攜帶竹、木、傢具等農副產品。這樣一來,更激起了農民的反抗。1866年,四鄉農民在起義首領陳順光的帶領下,於農歷二月初六凌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擔等衝進縣衙門,迫使縣官下令免除農民的「竹絲稅」、「明筍稅」、「茶葉稅」等,並立即張榜公布,起義獲得了勝利。人們為了紀念用木棍、竹叉和扁擔取得的勝利,決定每年農曆二月初六這天在城關舉行盛會,名為「柴頭會」。

起源於明末年間

柴頭會起源於明末,至今約有400年的歷史。明末,當地的土豪劣紳對百姓壓榨日重,迫使當地嵐谷和吳屯一帶的百姓率先爆發一場農民進城的反抗運動。大批農民手持木棍湧入城裡,和土豪劣紳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壓迫鬥爭,最後取得了勝利。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次運動,便將這場用木棍取得的勝利取名為「柴頭會」,每年的二月初六,當地各個村鎮三山五嶺間的百姓都會集聚於城裡,後經過不斷演化發展成如今的繁華交易活動。

GIF

柴頭會歷史演變

柴頭會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發展,擴增了它們的規模。目前,柴頭會趕會人群日益擴大,遠遠超出了本鄉本土的農人,連新疆、西藏、湖南、河北、浙江、江西、安徽以及本省許多城市的人們也來趕會;交易的物品也日益豐富,從原來的柴頭、苗木、耕牛等,發展到鮮花、家電、日用品、服飾等內容;交易的時間從原來的一天延長到一周;交易的地點從原來的水東門一處,發展到橫街頭、溫嶺街、北門街、環島等多處。據不完全統計,柴頭會一天的成交額都有幾百萬,這可是實實在在的民間交易。

作者簡介

黃睦平,筆名老木,新聞記者,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延平區作家協會副主席。長期以來致力於閩北民間文化、旅遊文化、風俗民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出版《閩北民俗》《俗話閩北》《點點羅》《梅朵朵》《閩北民俗由來》等專著。

新書簡介

《閩北民俗由來》,生於斯,長於斯,而傳於斯,真正是閩北本土的故事。其樸實無華,妙趣橫生,值得一讀。

(在法律允許範圍內本公司保留對宣傳資料修改的權利。以上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小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閩北 的精彩文章:

建盞之魂,匠人其精神

TAG:最閩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