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軍閃電戰揭秘續集:三個層面解析德國閃擊戰術的西山末路

德軍閃電戰揭秘續集:三個層面解析德國閃擊戰術的西山末路

[工業薄弱,資源不足]

閃擊戰強調速度與火力,就必然需要大量的燃油供應作戰車輛與飛機,也需要大量的武器彈藥供應,求得猛烈打擊。

但是,一直以來,德國就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從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以來的歷史來看,雖然德國在十九世紀末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工業大國,但是德國一直是靠著海外殖民地過日子的。而且,希特勒所鼓吹的「為德意志民族的贏得生存空間」也就是要通過對外戰爭來獲取物資以供德國的需要。可見,德國發起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掠奪資源,這本身也體現了他本身資源的不足。這也決定了他不可能打起長期戰爭,尤其是向閃擊戰這種消耗巨大的現代戰爭。

《隆美爾戰時文件》對於北非戰爭有這樣的一番總結:「決定北非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就是盟軍的物質優勢。事實上,自從美國人參戰之後,我們對最後勝利的希望就已經極其渺茫。假使我們的潛艇能控制大西洋,那麼也許還有一線希望,因為即令美國人能夠生產大量的戰車、火炮和車輛,但仍須經過海運始能到達戰場上。可是足以決定戰爭前途的『大西洋之戰』,不久就因為我們潛艇損失數字慘重而宣告失敗。這個事實就是一切勝負的主因:只要是美英運輸艦隊可以到達的地方,那麼我們就已經敗定了。」

在隆美爾看來,只要美國的強大的工業實力在任何一個戰場發揮了作用,則對軸心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災難,軸心國也再也不會有勝利的希望了。戰爭的進程印證了隆美爾的看法。美國參戰使得同盟國確立真正的不可動搖的物質優勢。這在消耗巨大,突出規模效應的二戰中是決定性因素。

德國的工業嚴重缺乏原料,尤其是後期疆域面積的縮小。這使得閃擊戰所賴以依靠的坦克等車輛與作戰飛機無從生產。而且,德國嚴重缺乏石油,使得戰爭後期失去了羅馬尼亞等大型油田之後,即使是撤退都無法借用裝甲車輛與飛機快速撤退。

最重要的是,德國的工業生產無法做到像美國一樣不受戰爭影響,進入滿負荷的高速運轉狀態。隨著盟軍的高強度穿梭轟炸,使得德國的工業生產最終崩潰。安全的環境差異勢必影響軍工生產的效率和成本,而且對於一場長期的消耗巨大的戰爭來說至為重要。

沒有強大的物質基礎,閃擊戰[不僅是閃擊戰,任何戰爭都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所需要的火力與機動力就完全沒有辦法展開,這也是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戰線過長,難以包抄]

閃擊戰有兩大嚴重弱點,只要地方稍加利用,便可一舉挫敗閃擊戰。一是只要留在後方的敵軍部隊沒有被完全消滅,容易對後方發起反攻。二是由於閃電戰的快速進軍,補給線一夕之間被迅速拉長,一旦補給跟不上,前方部隊容易成為強弩之末,攻勢停滯,就可能受到反攻。同時,補給部隊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擊。

德軍的閃擊戰之所以在西歐國家,在波蘭和南歐逞威,是因為這些國家疆域面積狹小,缺乏戰略縱深,無法組織有效防禦,抵擋德軍的快速進攻。眾所周知,德軍的閃擊戰就是依靠快速進軍以及猛烈的火力迅速打垮正面防線,於是馬上迂迴敵後,實行扇形包圍。而這些國家戰略縱深短,無法趁機攻擊德軍後方與補給線。另外,這些國家由於軍事思想的落後,在遭到德軍的強力打擊後,驚慌失措,根本無法阻止有效抵抗,向德軍後方發起進攻,又從何探起呢?

事實上,一旦形成戰略縱深,扛住了德軍的第一次強力進攻,便可逐漸向後撤退,以巷戰和游擊戰逐漸減弱德軍的攻勢,減慢德軍進攻速度,使其無法以物質力量支撐戰爭,阻止敵人迂迴包抄,最後到達一定時機,便可一舉挫敗德軍的閃擊戰。

以庫爾斯克大會戰為例,蘇軍在朱可夫元帥的指揮下,形成長達數百公里的,布有強大的反坦克武器與空軍的戰略縱深防禦。同時利用了德軍當時步兵師不足,炮兵火力欠缺的弱點,在德軍進攻時,與德軍在普羅霍洛夫卡和奧廖爾地區展開激戰,有力地消耗了德軍的裝甲部隊的銳氣。直到德軍一路猛衝猛打卻發現蘇軍防線毫無盡頭時,才發現為時已晚,於是蘇軍趁勢發起大反攻,同時也在德軍未來得及佔領的後方大打游擊戰,巷戰,給德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從此,蘇軍在東線廣泛運用縱深防禦,絕地反擊戰略,並配以在戰爭所學習的德軍裝甲作戰戰術和強大的坦克生產能力,使得德軍閃擊戰無從下手。德軍在東線戰場上喪失了主動權,只能轉入防禦。德國離覆滅不遠了。

[制空權的喪失]

隨著後期德國的佔領區逐漸縮小,資源也日趨緊張。空軍飛機的生產與燃料的供應也陷入不足。而同盟國方面因為美國的參戰,實力大增,尤其是美國飛機的優勢,更使得德國的閃擊戰無從展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澄心侃古今 的精彩文章:

軸心國的日本此舉,是真朋友還是偽君子,揭秘日本的「河豚計劃」
寧可砍頭死也不願去寧古塔活的清朝罪犯,流放寧古塔生不如死

TAG:澄心侃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