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賈平凹:作家要保持對生活的「飢餓感」

賈平凹:作家要保持對生活的「飢餓感」

本文來自賈平凹接受華商報記者採訪記錄。

談新書:張揚苦難中的真正大愛

華商報:賈老師好!《山本》一書中故事的靈感源自哪裡?

賈平凹:《山本》這本書著眼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生在秦嶺中的故事。我就是秦嶺里的人,生在那裡,長在那裡,所以,今生也必然要寫《山本》這樣的書了。

秦嶺里發生過的故事很多,但真正寫秦嶺的書卻很少。我從2015年開始構思《山本》,在這前後三年里,初稿我是在寫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寫到一定程度,重新審視作品,我又有了新的發現和思考,繼而開始謀圖作品中所呈現的社會意義與時代意義。

這不是一本寫戰爭的書,而是從天、地、人的角度來寫出那段動蕩歲月中的歷史和錯綜複雜的人性,挖掘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的感情,張揚苦難之中的真正大愛。

華商報:為什麼最後要給作品取名為《山本》?

賈平凹:這本書原定名是《秦嶺》,後因嫌與曾經的《秦腔》混淆,於是就有了《山本》。山本,山的本來,寫山的一本書,「本」字出口,上下嘴唇一碰就打開了,如同嬰兒才會說話就叫爸爸媽媽一樣,這是生命的初聲所在。

談寫作:保持對生活的「飢餓感」

華商報:這已是您創作40多年來的第16部小說,是什麼促使您長期保持著豐富的創作靈感與旺盛的創作精力?

賈平凹: 對我來說,寫作是一個自我修行的過程,你能夠發現、證明和自我「排毒」,最終提升自己。在這期間會產生許多奇妙的感覺,寫的越深入,越能發現無限的樂趣。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強調一點,就是作為一個作家,要始終與現實社會緊密接觸,並真誠地面對生活,對生活中的「風吹草動」保持一顆「機警」之心,對文學創作保持「寂寞」之感,並適度保持對生活的「飢餓感」,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華商報:您一般一天的創作時間是怎麼安排的?

賈平凹:我現在依然保持著手寫的習慣,有時候會自嘲為一個「手藝人」。寫第一遍初稿的時候,我必須在很豪華的筆記本上來寫;寫完後,我會在一般的稿紙上進行抄改,完成第二遍的寫作;之後,又從第一個字開始進行第三遍抄改。所以說,如果寫十萬字作品的話,經過我手其實起碼已經寫了三十萬字。《山本》大概有四十五萬字左右,算下來我用手寫過去的能有一百三十多萬字。

一般排除開會、活動等事務外,我會從早上起來後開始寫作,一直寫到中午十一點左右,然後吃吃飯,睡睡覺,再從下午三點寫到五點,正常情況下,每天可以寫四五個小時。過年放假一般是我最快樂的時刻,因為無人干擾,就可以多寫一會兒了。

常年這樣「孤獨」的作息習慣,讓我對家裡事管的較少,因此很多時候我對家人都很愧疚,坦誠地說,或許我是一個努力的作家,但不能算是一個好的丈夫和父親。

談突破:作家要不斷擴大自身視野

華商報:作為陝派文學的代表人物,您的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示著陝西的風情,那麼您認為陝西元素對作家的促進點與局限點分別有哪些?

賈平凹:陝西有這麼多得天獨厚的風情、人物和山水等元素,它對陝西作家性格、閱歷的形成,必然會提供一定的優越條件和形成深刻影響。但我們要注意不能「為特點而寫作」,如果作品的個性太強、地方特色太濃厚,那麼其在翻譯上就帶有很大的難度。所以陝西作家在寫作上要注意對地方特色元素的把握和對語言的運用技巧,做到讓其它地方的讀者也「能讀懂」、「能理解」,這樣才對。

華商報:馬上就到世界閱讀日了,您對於現存的「閱讀焦慮」有哪些看法?

賈平凹:這是一個非常焦慮的時代,每一個人都焦慮,每一個人都特別有壓力。在我接觸的行當里,不論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很焦慮。我自己有時也會好幾天心神不安,無名的煩惱。這時候我會看看書。一旦進入到閱讀的境界里,就會忘掉很多東西。

自從把《山本》交付給出版社後,這幾個月間,我一直在瘋狂地讀書。我覺得,一定要把讀書變成生存的需要,這樣你才能自覺地去讀書,越讀你越會發覺自己的淺薄和知識的匱乏。所以提倡大家有時間就多讀書,讀的雜一點,讀一些更深刻的東西。

華商報:您的作品現在被翻譯到了世界各地,可否從自身經歷出發,給咱們「陝西文學走出去」提供一些思路?

賈平凹: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你要有獨特的思想突破性,在作品中展現出廣闊的視野。不斷擴大自己的全國乃至全球視野,這一點不但適用於陝西作家,同時適用於來自任何地方的作家。

同時,作為一個寫作者應該注意,路程漫漫,起步時的加油、鼓掌或噓聲都沒有那麼重要,一定要無限向前,能跑多快跑多快,能跑多遠跑多遠。接近終點時的加油和掌聲才是重要的。

這麼多年來,讀者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力量。這也促使我以後會更真誠地、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來對待寫作,作為一個作家,只有面對自己的作品付出真誠和勞動,才是對讀者的負責。

華商報:在《山本》之後,可否為咱們的讀者透露一下您下一部作品的構思?

賈平凹:目前我的腦中還沒有關於這方面的思考,近期會「歇一歇」,將精力集中在讀讀書、寫一寫散文、收集一些故事素材上,養精蓄銳,做好準備後再「種莊稼」。

採訪手記

坐在記者面前的賈平凹,聲如洪鐘、低調樸實,很難讓人想到,這是一位已66歲、聲名顯赫的「老作家」。

在回答問題時,他依然操著那口接地氣的陝西話,不時低頭輕輕思索,然後認認真真、一字一句地說出自己對陝西這片故土、對文學創作的投入與熱愛,向聽者展示出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

很多人評價賈平凹,說他是「大隱隱於鬧市」。人們常能夠在「接地氣」的地方看到他,比如見到他馬路牙子上散步、在館子里咥著泡饃就著糖蒜、在小區樓下的座椅上陷入思考狀態……他並沒有因為名聲而將自己與俗世隔離,而是猶如自己作品中所展現的「秦嶺」一般,在俗世中安安靜靜地做著自己喜愛且堅守的事。

在當今這個浮躁,物慾橫流的社會,能像賈平凹先生這樣高產、堅守內心追求的作家並不多。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顆樸實而卓然的靈魂,這或許也是萬千讀者喜愛他作品的緣由所在。我們也期待,在未來,這位優秀的作家,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多美妙的故事。

本文轉自: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個人的書單 的精彩文章:

賈平凹新作《山本》試讀:陸菊人的三分胭脂地

TAG:一個人的書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