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Nanophotonics-Comsol模擬石墨烯Graphene超材料metamaterial

Nanophotonics-Comsol模擬石墨烯Graphene超材料metamaterial

對於完美吸收的概念,早期的文獻中科學家們習慣用黑洞來類比,即沒有反射,也沒有透射,像個black hole。那麼這個光學「貔貅」是怎麼工作的呢?是怎麼實現能量守恆的呢?目前電磁波的完美吸收多是將電磁能轉換為了內能。考慮對電磁波的損耗,導體(介電常數有虛部)是常用的材料。石墨烯保持了石墨的良好導電性,且具有導電性可調(tunable)的性質,自然成了科學家們的寵兒。

這篇OE文章的結構非常簡單,如上圖所示,周期性石墨烯(灰色)轉移在一塊介質襯底上,底部蒸鍍一層較厚的金屬(黃色)以保證無透射。電磁波則從上向下傳播(注意電場沿周期方向),經過石墨烯的吸收以及介質層的共振增強,電磁波便會既無透射也無反射,達到完美吸收的功能。

由於我們要研究吸收器的頻譜,我們需要先正確地計算石墨烯的色散。雖然原文給出了精確的石墨烯電導率表達式(原文公式Eq. 1考慮了石墨烯的費米能、光子能量、帶內躍遷以及帶間躍遷),但由於我們所感興趣的僅是太赫茲波段,光子能量較小,所以我們可以忽略帶間躍遷,將該表達式簡化為

再考慮介電常數與電導率的關係,經過簡單的Matlab編程,我們便可以得到石墨烯介電常數的色散(重複原圖Fig.2a&b):

在正確設置石墨烯性質和吸收器模型邊界條件的情況下,我們便可以模擬該模型的吸收效果。首先是吸收效果與頻率freq、介質層厚度d的關係(原圖Fig.2c):

這張圖明顯地表現出吸收效果與器件尺寸(周期和厚度)的關係。先看縱軸,是入射電磁波的頻率,即波長信息。雲圖的縱軸明顯表現出了吸收器的頻率選擇性,即吸收效果取決於電磁波在石墨烯條帶上的共振,且共振級數越小,石墨烯表面電場強度越大,對應器件的吸收性能越好(3.6THz電偶極子共振的吸收效果遠大於7.2THz的電多極子共振)。

共振的駐波增強效應

再看橫軸,表現為器件在入射方向k的共振,即電磁波在介質層的厚度方向形成諧振時,器件的腔增強效果也就表現出來。並且該效果會與上述縱軸的波長選擇性疊加,即吸收器的總體效果是兩個共振的疊加。

然後,我們模擬了石墨烯本身偏壓特性(即能帶化學勢能的調節)對完美吸收的影響(原圖Fig.2d):

和原圖相比,我們的結果不夠「圓滑」,這是由於我們參數掃描的步長較大的緣故,數據點比較稀疏。然後我們也研究了電磁波入射角度對器件吸收效果的影響(原圖Fig.2e&f):

可見3.6THz附近對應的電偶極子共振吸收,具有很好的角度容忍性(robust),即使電磁波從正入射變為接近90°的斜入射,吸收效果均非常強。而7.2THz處的吸收峰,由於電多極子共振強度較小,其吸收的角度容忍性也就差了很多。

下面是對原文和模擬的點評:

1,石墨烯的光學性質,直接體現為電導率,也可以假設厚度(如1nm),換算為介電常數。所以我們在模擬建模時,既可以將其設置為面電流(surface current,需設置電導率),也可以設置為介電常數。

2,考慮提高網格質量,獲得較高模擬效率,模數哥推薦大家使用面電流。如果想設置石墨烯的介電常數也未嘗不可,我們可以設置其為透射邊界條件(transition boundarycondition)。不論哪種設置,我們都需要在石墨烯附近畫出較密的網格,來滿足電場梯度要求。當然,網格的優化本身就是一門重要的學問,筆者認為一個成熟的有限元CAE應用工程師,80%的工作時間都是用來優化模型的網格(新的物理建模,模擬方法開發等情況除外)。

3,由於吸收器周期P相比於電磁波波長很小,所以我們可以忽略衍射,這使得我們的模擬Port設置簡化了很多。

4,原文Fig. 3是將吸收器簡化為一個F-P腔,採用了多層反射的解析公式來計算吸收效率(1-reflection,transmittance = 0)。這樣我們仍然需要Comsol的有限元模擬,來提取不同界面透射、反射的係數,即S-parameter。之前「Nanophotonics-Comsol模擬石墨烯Graphene與等離基元Plasmonics」的文章里有類似的介紹,此處不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奔赴一切生而未見的風景
深宮廷院里鮮得一見的兄弟情,還被人寫成了詩歌傳頌千古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