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靜之兄 學書悟道

靜之兄 學書悟道

這是靜之兄第467篇原創,累計原創80萬字

01

大家好,我是靜之兄,今天我們來講王陽明年譜第九講:學書悟道。

這一段主要講王陽明17歲那年發生的一些事情,主要有三件:第一,親赴南昌迎親;第二,新婚之夜,在鐵柱宮與道士對坐忘歸;第三,學書悟道。

我們詳細看一下這三件事。

02

第一,親赴南昌迎親。

在王陽明17歲那一年,他接到了岳父諸養和自南昌發出的一封信,信裡面要求他儘快到南昌完婚。王陽明把這件事報告給他的父親王華,王華就寫信告訴王陽明,既然你的岳父有要求,那麼你就應該趕緊去。所以王陽明就從餘姚來到南昌,與諸養和的女兒完婚。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意見不一。主要的分歧在於王陽明究竟是去迎親還是被招親。換句話說就是王陽明是去娶老婆呢,還是去入贅?

他的弟子錢德洪的說法是,王陽明是去迎親的,他在王陽明年譜裡面就是這麼說的。王陽明的好朋友兼弟子黃綰的說法顯得比較隱晦,他說,王陽明「成婚於外舅養和諸公官舍」。

黃綰使用了「成婚」兩個字。「成婚」是一個中性的詞,不管是入贅,還是娶老婆,從第三方的角度來講,那都是「成婚」。

我們講,黃綰之所以隱晦,似乎也告訴我們,王陽明很可能是入贅的。

03

那麼還有一種說法,直接認定王陽明是入贅的。

理由有三:

第一個理由呢,就是如果王陽明是去迎親,怎麼可能一個人從餘姚跑到南昌。這是第一個疑問。

第二個理由呢,王陽明如果是迎親,那麼他在接到了新娘之後,就應該及時的返回到餘姚,在餘姚準備婚禮。可是沒有,王陽明在南昌呆了一年半。我們知道南昌到浙江的餘姚,路途並不遙遠。如果是迎親的話,不至於在南昌會耽擱那麼久的時間。

第三個理由,是王陽明父親王華的態度。王華寫給王陽明的信裡面是這麼說的:咨,爾舅有命,爾則敢遲?這個說法是王陽明自己在《祭外舅介庵先生文》里說的,可信度很高。

從王華的這個態度來看,把它翻譯出來,大概是:既然你的外舅也就你的岳父有命令,有要求了,那麼你怎敢耽擱,還不趕緊去!所以從王華的這個態度來看,似乎是應一個要求而去,不太像是去迎親,更像是被招親入贅。

所以從這三點來看,我們判斷,王陽明入贅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當然,英雄莫問出處,不管王陽明是入贅的還是迎親的,都絲毫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偉人。

04

第二件事情是王陽明新婚之夜,在鐵柱宮與道士對坐忘歸。

鐵柱宮又叫萬壽宮,在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內。它是為了紀念道家高人許遜而建的一所道觀,觀內原來有一根鐵柱,這根鐵柱傳說是許遜所鑄。

那麼原文裡面講呢,就說王陽明在新婚之夜跑到鐵柱宮去,看到一個道士,跟他聊得很歡,結果忘了要回家。直到第二天,他的岳父諸養和得知此事,派人出來找,左找右找,在鐵柱宮找到王陽明,最後勸他回家。

那麼講起這個道士呢,這裡面又有一件神奇的事。

這個道士,年齡很大,90多歲。在道觀裡面整天靜坐,王陽明跑過去,一看這個人像是得道高人,於是就跟他聊了起來。兩個人聊的很投機,道士呢,還給王陽明送了一本書。送的是一本什麼書?我們今天不知道了。並且對王陽明講,30年後,我們再相見。

果然,30年後,王陽明平叛寧王叛亂之後,再一次來到南昌,跑到鐵柱宮一看,這個道士還在。王陽明又跟道士聊,兩個人互相有詩相和。這個道士是不是很神奇啊?他掐指一算,就能算到30年後的事情。

那麼整件事來看呢,我們認為,原文裡面這個對這件事有誇張和神話的成分。因為這不太合常理。

王陽明到鐵柱宮裡面,和這個道士對坐忘歸這個事情我們講很可能。但是呢,肯定不是在新婚之夜發生的事情。

試想,一個人新婚,洞房花燭,可以講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怎麼可能在新婚之夜偷偷摸摸跑出去?做出這種行為來,只能有兩種解釋:第一,特別不想娶這位女子,特別鬱悶;第二呢,完全不諳世事,懵懵懂懂。

如此才可能做出新婚之夜,私自跑出去這樣的事情。

我們從王陽明的生平事迹來看,這兩種可能都不存在。

第一,王陽明特別敬愛他的這個妻子。那麼他的這個妻子諸氏,確實也是一號人物。甚至,有史書記載,她是一個女中豪傑。王陽明對她敬愛有加,怎麼可能把新婚妻子拋在一邊,在新婚之夜私自離家出走?

第二,王陽明經常強調,在人情事變裡面去學道,去人慾、存天理。他不是一個不諳世事的無用書生,怎麼可能不知道新婚之夜跑出去會讓妻子擔心、會讓岳父焦慮、會讓其他的人都為他折騰?

所以綜合這兩點來看,王陽明在鐵柱宮裡與道士對坐忘歸是可能的,但是發生在新婚之夜,這個可能性不大。

05

第三件事,學書悟道。

王陽明在南昌呆了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面,他除了偶爾出遊去跟一些道士和尚探討佛道知識、智慧以外,也沒什麼其他事可干。

那麼在諸養和的官署裡面呢,有幾箱子白紙,王陽明一看正好拿來練字,所以呢,他用這一年半的時間好好的提升了一下書法,結果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面,書法大有長進。可以講完成了一次蛻變。

王陽明總結這段時間學習書法的心得時說,我以前學寫書法,都是臨摹古人的字體。當然,臨摹得也很用功,這個字也似乎寫得越來越好看,可是總達不到我的要求,總覺得少了什麼東西。後面呢,我就不去考慮這個字該怎麼寫得好看,也不急於下筆,我總在心裏面先把它寫一遍,在心裏面去琢磨各種的筆畫,各種的布局,想好了之後再下筆,結果寫出來的書法很好。

宋朝的程顥,對書法的理解,也類似於王陽明。他說,我寫書法的時候,心裏面沒有要把它寫好的這個心,也不注重這種技巧,我只注重心法,在心裏面對寫字這一點很尊敬,所以,我就能把這個書法寫好。

那麼,這就給我們學寫書法的人一個很大的啟示,也就說如果真要把書法寫好,不是練一筆一畫怎麼擺才能好看,而是要有這個意,要有這個心。

我們看很多人的書法,雖然寫的很漂亮,但是你總感覺它裡面沒有這個心。就好像一個五官特別漂亮的人,沒有氣質在這裡面,我們不會認為這個人很美麗。

這就是王陽明講的,我們學寫書法,要重心法,輕技術。

06

推而廣之,在我們做學問的這個時候也是如此。

學問有兩種,一種是道學,一種是知識。道學是學不來的,只能靠自己心裏面去悟,不學而能。知識呢,確實需要學習。

道學和知識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根本和枝葉的關係。道學,總結的是規律、實事求是,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知識,是按照規律的要求,具體研究怎麼做?道學相當於判斷,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知識就相當於具體怎麼去落實。

我們打個比方,就像我們建房子。道學,就像是設計,包括建築設計和工程設計。必須得按照幾何的原理,按照重力的原則、結構的要求,才能畫出藍圖。知識呢,就相當於我們最後去造這個房子。我們從各個地方買來磚、水泥,把這房子建起來。

就像寫書法一樣,你學這些書法的技巧和知識,可能能幫助你把一個字寫漂亮,但無法決定這個字是不是寫的有型有神。這個它教不了你。真正要讓這個字有神,必須你要有心。心即道。

所以知識和道學之間的關係,可以講道學是主,知識是賓。我們學知識不能喧賓奪主。知識就像是裝飾,道學相當於大框架。

沒有知識,我們照樣可以把這個事做成,不過可能粗糙一點,但是光有知識,不懂道,哪怕外面看起來再漂亮,這個事也做不成。講的再好也沒有用。

因此,這就是王陽明通過寫書法,總結的一個道理:心外無道、心外無法,只要保持此此心純正,不被得失所控制,不被得失所影響,自然而然就會合道有得。

07

那麼,王陽明自己的書法,對這個道理就是一個印證。王陽明的書法,單個拿出一個字來,或許不是最好的。但他整篇的書法看起來,他的心胸氣節全在裡面。這種清奇,這種渾然一體讓人讚歎。所以有人講,王陽明的書法造詣甚至超過他的祖先王羲之,是一個書法大家。

這就今天正說王陽明第九講「學書悟道」。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之兄 的精彩文章:

不會向自己學習,看書再多也枉然
教育的本質是立志

TAG:靜之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