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頂討厭這種人
「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學而篇》和《陽貨篇》中重複出現,《公冶長》篇中夫子又提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可見夫子頂討厭這種人,巧言、令色之人。
巧言,說的好聽,善辯。令色,面色好看,善變。
夫子為何不喜歡這類人呢?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佞人即是巧言者,這種人太危殆了!
佞人之危在何處?佞人善辯,易擾亂是非,迷惑人心。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子路使子羔當費宰,夫子說,「他還小,學習還沒畢業呢,就讓他去為官,這是害了他呀。」子路說,「那裡有人民有社稷,都是學呀,何必讀書才是學呀?」夫子說,「正如你這樣,所以我厭惡那些利口善變的人呀!」
那裡有人民有社稷,是不是學習呢?當然是!但是,政者正也,從政既是做人,所以從政前要先學會做人。做人還沒畢業,從政就是害己害人。
根本不滿足做一件事情的必要條件,就去做一件事情。錯在做本身,在做的人,卻要拿事情給人帶來的功用當幌子。
就像讀書無用的論調,「你努力的終點還趕不上別人的起點」;「讀書好有啥用,你看人家馬叔叔,胡阿姨,哪個是名牌大學畢業?」這些利口善變的人會利用人性的弱點,以點概面,拿出極小概率的事件來擾亂是非,害己害人。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夫子說,「求啊,君子正是疾恨那些不肯實說要那樣做而偏要另造一套說法的」。
為推卸責任,明知是自己的過錯,還要編出言之鑿鑿的借口來掩蓋自己的過錯,說服別人相信如此,或把過錯轉嫁給他人;
為謀取私利,故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還要編出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迷惑人心,說服別人也這樣做,或同意這樣做。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以說的好、做的少為恥,害怕自己言過其實,所以很少說,更不會自誇,只督促自己勤勉的做事。讀《論語》可以感受到,夫子沒有長篇大論,甚至有弟子以為夫子有所隱瞞,「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我沒有隱瞞,我的行為就是最好的表述呀!
夫子討厭巧言,並非討厭能說會道本身,而是討厭巧言背後的思想。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語言即是有聲的思想。從一個人的言語可以看見一個人的品格和思想。
三觀不合,這才是本質上的衝突。


TAG:悅讀悅多 |